
对于诗歌的爱好者,浙大江弱水教授这部《诗的八堂课》,算是诗论中的经典,京师里每昼耕夜诵,总不能释卷,回味悠长,如今尤有余香。因此书专业性较强,读起来便艰涩些,也算经历了一个隙中窥月、庭中望月的过程。
概括起来,博弈讲的是诗的发生学,滋味、声文和肌理讲的是鉴赏论,玄思、情色、乡愁、死亡涉及的则是诗的主题。鉴于作者另一重身份,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因此诵诗之余更兼获了人生的哲学思考,甚幸。
一、先博后弈
博,赌;弈,棋。伟大的诗人,或赌徒,或棋手。李白酒后诗百篇,苏东坡文如万斛泉涌,平地滔滔汩汩,为呼卢喝雉、灵感一派的。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福楼拜五日写一页,王尔德一上午只去了个句号,属精雕细刻、主技艺一派的。但天才毕竟至罕,常人作诗多是发于灵感,而后反复淘洗、提炼、结晶、升华。先博后弈是常道,人生亦同,洛阳一时纸贵,背后是左思十年心血,正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如若出身不能御手调羹,那就靠后天的悬梁刺股了,正应了那句谚语“牌高有输,棋高无输”。

二、无味胜有味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诗,以味论诗是固有文化传统,不同于倚重单向度的音乐、绘画,诗歌讲究和羹之美,需调动眼、耳、鼻、舌、身、意,需依靠联觉、通感的修辞。因此,能够将情思、神采、宫商鬼斧神工组合一起的,惟有汉语。然而,品诗最忌甜腻,宁生毋熟,宁涩勿滑,宁苦勿甜。林语堂说,中国菜最高的味道就是无味的笋,无味即至味。如此近似品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着一字尽风流,强调朴实无华;诗的余味,一把通向过去的门,一把开启性的铁锁,禁欲主义、“文词害道”应运而生。
三、听话听音儿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发乎声,传乎情。唇齿的开合收放,舌头和前后腭移位,是下意识的流露,归行为心理学理论范畴。因难见巧,音难见巧,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听觉上肝肠寸断。再如Ou韵母,比较娇柔,R生母最轻,所以柔、软、弱拼读在一起就柔柔弱弱,女孩起名时用;而Ang音较亮,刚、强、壮也硬朗,男孩起名用。据说,古代M声母的字,都与黑暗的意思相近,如:盲昧密蒙渺茫梦暮灭霾,因为发音时先须闭合口唇,有郁卒之感。所以老话常讲,听话要听音儿,这个音儿还是有来头的。

四、摸着如有筋
“笔下要涩,摸着如有筋。”这条筋,乃诗的肌理。遣词造句,雕刻品咂,讲究剖析毫厘,擘肌分理。鲁迅《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平滑的句子硬生生打了两个结,体现了力度和质感。品读一首诗,丰腴或骨干,阳刚或阴柔,要旨在“筋”,这“筋”的锤炼,源于生活的洗礼与打磨,如火浣之布,皓然凝雪。历数功高至伟的人物,先受尽生活噬咬,后浴火重生。钢铁如何炼成?苦难为最佳导师。
五、毕加索画牛
毕加索画牛,一共十一幅,先是一头牛,皮毛蹄角俱全,然后越来越少,最后一幅就剩几根线条,但仍看得出是一头牛。写诗作文,要避免简单幼稚倾向,不仅要有抒情叙事冲动,还要有哲思冥想冲动。既要让读者看到花,还要闻到花香。然而,真理是瘦子,废话和谎言是胖子。毕加索画的牛,第一幅血肉俱全、毛发不爽的丰满与最后一幅寥寥几笔勾勒的抽象牛,哪一幅最见真谛?作品真谛在于由繁喻简的思维方法,即:始于正、终于负。“豪华落尽见真淳”“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育人、写诗,要有说理的趣味而无说理的痕迹,物我两契,主客交融,才是至高境界。

六、William Shakespeare
这个标题是莎士比亚的名字。为什么要用这个标题?因为它直接映射了情色这个主题。据了解,几乎每一位19世纪或20世纪的著名作家,在其文学创作的某一时期,都会创作一部色情作品;从18世纪到后印象主义,几乎每位画家都至少画过一幅色情插图或者素描。再回到莎士比亚的名字,Will除了心愿、意愿之外,在莎士比亚那个时代它还是男女性器的俚称。Shakespeare,摇动的长矛。莎翁之荤,不言而喻了。历史与诗歌的不同处在于,历史是有了才写,诗歌是写了才有,让我们将自己见过、爱过,哪怕想象过的美丽女子,那吹气若兰的呼吸,那拊不留手的肌肤,那一颦、一笑、那销魂的此际,用文字来摄取、固定和收藏罢。“没有双脚,我还可以走近你;没有双手,我还可以抚摸你;没有心脏,我还可以思念你;没有下体,我还可以燃烧你。”出自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七、从前慢
木心火了,读他文字的人多了,和一首由他的诗改编的歌曲有关。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诗是乡愁,是一种抚慰人心的软力量,像尼采所说的历史一样,具有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文化的可塑力,能够将过去的、陌生的东西与现在的、亲和的东西融为一体。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是乡村失血、乡土失色、乡邻失去了底气。村里小芳的麻花辫子早就烫成了卷发,城里的旧宅也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高层替代,周围的人操着五花八门的口音杂烩到餐桌上,乡情变成了一个记忆符号,被微信和高铁撕扯到了剧痛感,灰在心里,无力往返。被拔了根的母体,化作一支流浪的歌。“我们在岁月的噬咬下,骨肉分离后,有谁能留下来,听听我的骨头用方言搭几句家常”。
八、春鸟意多哀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对死亡书写表现出超常的兴趣,一位诗人如果没写过死亡,似乎不配称为诗人,更有以身殉职、向死而生者。他们遗世而独立,对生命追求近乎完美,渗透着死亡美学。死亡并不美丽,虽然鲁迅曾言“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与其偷生在一个不明不暗的暗夜里,徘徊在野花与荒坟之间,还不如奋力一搏,奋然向西!”但鲁迅并不轻生,革命人与一介书生的差别就在于此。我爱的诗同我爱的人一样,绝不是所谓不朽的遗作,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一种历尽风霜的雄伟磅礴,洗尽铅华的返朴归真!只有当死亡比生存意义更大时,选择死亡才值得歌颂!

附:逝去的灵魂
1890年 梵高走进一片金色的麦田,面对着太阳击枪自杀了
1893年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1905年 中国近代作家陈天华蹈海自杀
1914年 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曾因开枪自杀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后服药自杀
1916年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病债交迫精神空虚,在自已的卧室注入过量的吗啡自杀
1923年 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在轻井泽管别庄与波多野秋子一同自缢
1925年 俄国诗人叶塞宁于因精神抑郁在旅馆的暖气管上上吊自杀
1927年 诗人兼学者王国维投湖自杀
1927年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由于生活与理想的极度矛盾,服安眠药自杀
1930年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并留下《致大家》遗书
1932年 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跳海自杀
1933年 现代诗人朱湘在南京采石矶投水自杀
1933年 美国女诗人莎拉·蒂斯代尔服安眠药在纽约寓所的浴缸里溺亡
1937年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家基罗加自杀
1937年 匈牙利诗人尤若夫·阿蒂拉在12月3日卧轨自杀,年仅32岁
1938年 意大利女诗人安东尼亚·波齐自杀
1941年 前苏联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回国后,在偏远的小镇叶拉步加自杀身亡
1941年 前苏联女诗人勃洛克不堪忍受黑暗的世界自杀
1941年 饱受精神分裂折磨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投入马斯河自杀
1942年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寓所与自已的妻子一起服毒自杀
1948年 太宰治于《人间失格》发布后自杀
1950年 意大利作家塞何立·帕维泽
1956年 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自杀
1961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病症和精神的困扰下手持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1963年 自由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经过艰难的四次自杀后死亡
1965年 南非女诗人英格立德·乔科自杀
1965年 美国诗人伦德尔·嘉雷尔撞车自杀
1966年 中国的现代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杀
1966年 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1966年 新月派诗人陈梦家不堪文革自杀
1967年 智利女诗人维沃莱塔·帕拉自杀
1968年 作家杨朔,文化大革命中不堪迫害,服安眠药自杀
1968年 诗人远千里用刀片割颈动脉而死
1970年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自卫队总监室剖腹自杀
1971年 著名诗人闻捷不堪与戴厚英的“跨阶级恋爱”用煤气自杀
1972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生前他极力反对自杀
1972年 美国现代自由派诗人约翰·伯利曼在明尼苏大学自杀
1974年 美国自由派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自杀
1987年 女诗人蝌蚪割静脉自杀
1989年 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91年 诗人戈麦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
1991年 台湾作家三毛在荣民总医院的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1993年 诗人野牛自杀
1993年 诗人顾城砍伤妻子谢烨(后不治而亡)后在一棵树上吊颈而死
1995年 著名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
1996年 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从六楼病房阳台上跳楼自杀
2004年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手枪在美国加州洛斯盖多自杀于汽车内
2004年 年轻作家殷谦在肯德基将毒药和着热巧克力饮料一起吞下(未死)
2005年 文坛明日之星美国作家崔斯坦·伊格夫在家乡宾州的兰卡斯特自杀
2006年 日本女作家鹭泽萌在其独居的家中自杀身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