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刘秀舅父樊候一家,种树立德,千古流传
作者:枯木
《滕县时同年西园》
【宋】苏轼
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
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
君看闾里间,盛衰日骎骎。
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
老时吾不识,用意一何深。
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
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
养此霜雪根,迟彼鸾凤吟。
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
幽桂日夜长,白花乱青衿。
岂独蕃草木,子孙已成林。
拱把不知数,会当出千寻。
樊侯种梓漆,寿张富华簪。
我作西园诗,以为里人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年),任徐州知州到属下滕县(今山东滕州市)时,游览同科进士时宗道所建的西园所作。
诗词简单易懂,第一节写时同年的独特风格:人们都会在庭院栽种榆柳等树木,等树木高大可以用来乘凉休闲,然而我(这里指同年)却喜欢栽种松柏,因为看重的是松柏不畏风雪,高风亮节的操守。
第二节发表感叹:你们难道看不到世间上,盛衰变化太快,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果只是栽种树木,而不秉持道德操守,坚持自身修养,那么就好像飞鸟一样,忽而聚之,一呼而散。
第三节赞时宗道高风亮节:年龄大了,我不太了解,您的用意是多么深,然而我知道您交友当交贤士,重情义,轻金钱,值得托付。
第四节描写西园的珍奇:西园是同年时进士所建造,从高山峡谷挖掘来珍奇异木,精心浇灌,栽植这些傲霜历雪高洁树木,我想早晚会有贤达人士前来咏叹。
第五节描写西园的优美:西园景色优美,池塘小溪,乌龟和金鱼自由嬉戏,桂花树清幽暗长,孩童们在水边游玩,泛起白色浪花,一派天伦之乐的景象。
第六节夸赞时宗道养护和教养有方:您不但移栽花木,而且还繁衍种植,树木成林,并且双手合围的都很多,一定会出现千寻大树。这里用双关手法,通过写树木,其实在说同年教导有方,子孙兴旺,将来后代一定会出人才。
第七节借用典故盛赞同年的高德:想当年汉代樊重父子种漆树,立心立德,一家五侯,几代富贵,所以我写这首《西园》诗,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警示啊。
苏轼这首长诗,除了赞扬同年时宗道的道德品质,以及西园的优美风光,其实最主要为了劝诫世人,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要种心种德,才能长久富贵。而在最后,引用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一家“樊重种树”的故事,下面就来给诸位说说。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
樊重,字君云,南阳湖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后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非常有远见。《后汉书 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记载,樊重世善农稼,善节俭,好货殖。一家人上下同心,努力耕作,积累下了不少财富。曾经为了制作家具使用,别人都会购买现成的,而樊重则是栽种梓树漆树幼苗,刚开始大家都讥讽笑话他家,然而过了十多年,梓树漆树成林,不但自家可以制作家具漆器,还可以销售,最后累资千万,成为富翁,而当时讥讽他们家的人,都跑来向他们家借贷购买。
樊重不但善于经营,而且非常豪爽,乐善好施,凡是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他都毫不吝啬地帮助他们。樊重的外孙(刘秀表兄弟)何氏兄弟为争夺财产闹得不可开交,樊重深为不耻,为平息纠纷,他自己分出二顷田产给何氏兄弟(赔田争讼),于是得到乡里敬重。
樊重活到八十多岁,去世前把所有借贷数百万的契约都烧毁,并且不让家里人追债。而欠债的人听说后非常惭愧,纷纷前来还钱,而樊重儿子樊宏和兄弟们遵从父亲遗命,拒绝接受。
樊重的儿子樊宏,字靡卿,光武帝刘秀的舅舅,同样注重修养,德行远扬,刘秀登基后,樊宏兢兢业业辅佐,从来不骄淫奢侈和飞扬跋扈,他教导自己子女:“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因此刘秀非常敬重和厚爱,即位后,外公樊重被追谥为寿张敬侯,舅舅樊宏为寿张侯,其弟樊丹为射阳侯,侄子樊寻为玄乡侯。樊宏去世后,其子樊鯈(tiáo)继承寿张侯爵位,光武帝刘秀对舅舅感激不尽,于是又封次子樊茂为平望侯,一门五侯,备受恩宠。
樊宏还倡导了夫妻同穴不同棺的习俗。在东汉以前,夫妻合葬一般是同一棺木,樊宏考虑到亲人去世过久,再一次看到亲人尸身会更加伤心,于是去世前要求薄葬,丧事从简,不用任何陪葬品,并且“与夫人同坟异臧”,光武帝读后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效法)。”,后来光武帝去世后,皇后们都没有合葬,从此成为习俗。
后汉是外戚和宦官最为猖獗的时代,然而在光武帝时期,刘秀的母亲樊氏一族,虽然富贵无比,然而不骄不纵,子孙谦虚谨慎,立心立德,树木树人,以至富贵常在,累代不绝,成为佳话。
这就是苏轼用“樊候种树”典故的缘由,以此劝诫世人,不要骄淫奢侈,否则由盛转衰顷刻即至。只有像种树一样种德,坚守气节操守,才能流芳百世。这道理在任何时候都有借鉴价值,看如今一些权贵富豪子弟,浪荡行迹,挥霍无度,夸富炫耀,殊不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富不过三代,岂不悲乎?!
2020/3/14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