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件固定的器物。”

我喜欢这句话,更喜欢这样的“不器之人。”
君子如果变成一个器物,那就怎么样了呢?那就是说:我是一名会计,除了会记账,我啥也不会;我是一名司机,除了会开车,别的啥都不会;我是一名局长,除了会在单位管理职工,其他什么也不会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人一旦成为一个器物,就会变得脆弱。你只会干一件事,其他的事情不会,就比如你是一个坛子,一敲就碎了,什么也干不了了。
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人性又有工具性。所谓工具性,就是我只要有一双手就行。有的企业说我不需要员工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容易闹事,我只要他一双手,这就是将人工具化了。
文明程度越低的社会,人的工具性越强。会计就是会计,灯光师就是灯光师,摄影就是摄影。其他的最好你都别懂。那么,这家企业老板就是最有话语权的。他们明白如果某个人不服从命令,后面还有一群人可以接这份工作。
大家有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创作写诗,炒股,写小说,唱歌,跳舞,健身,爬山等等,这都是人的权利,人是可以全方位发展的,把体内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时,就不会让自己走向脆弱,不会让自己人生的不确定性影响自己。
我身边有一位大姐,从一家直属单位脱离(签字自愿)到一家小机构任负责人,挺能干。小机构后来出些问题,关门了,她没有了工作,开始向上级反映问题,要求回到那家直属单位,一直反映了30多年。这三十多年里,多少人劝她:“自己做点事情吧,挺能干的,为什么非要任这死理儿?在一棵树上吊死?像你这种认真和执着劲儿,干啥都会成功的。”但她口口声声说“我不会,我不能,我只要求回到原单位工作。”像她这种情况有很多,经过解释,都开始自谋职业,并且做得都不错。只她人,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后来慢慢地就变得有点神经质了。直到现在,快70岁的人了,还在不断地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就要回到那家直属单位,在这个单位退休。一个伪命题,任性追寻了将近“一辈子”,典型的“器物”之人。
有一个视频,讲述了一个收费站女员工被单位裁员后的经历,她被裁后向领导哭诉,说自己这辈子只会收费,全部的青春都交给了收费站,现在失业了,即使要学别的,也学不会了,再也没有活路了。
你有没有见过在单位任领导职务的人退休后,无事可做,会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司机也没了,下属也没了,变成了一个平凡无比的人,瞬间失落,感受到人生脆弱而痛苦。
人不要剧本化地活着,也就是说,按照导演(别人)的安排去生活,听任导演(别人)的规定去做事,按照操作手册去行动。而要传奇化地活着,要自己写剧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现个人梦想,传奇化地活着。
“君子不器”这句话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在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常常把员工当器物、当机械体,他会常对员工说:“你就干好你的会计工作就行了;你就干好你的营销的事就行了;不属于你的业务你别管那么多。
管理者应该把员工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他们身上的潜质,尊重员工全面发展的权利。
对员工而言,也要做到“君子不器。”当下我们可能是一名普通员工,但未来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创业者、一名领导者、一位作家,可以做学问,也可以成为一名学者。总之,一切都有可能。
我们要对自己、对他人的生活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人生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使自己拥有丰富的选择权。这时候你才不至于沦为一个脆弱的“器物”。
目前我正走在成为“不器之人”的道路上,工作上认真负责,追求完美,是一名分管负责人;业余时间喜欢码字、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哲学等等,爱好广泛。我从不担心自己退休后,将如何生活,一直相信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会更精彩。
我喜欢“不器之人”,我也在做“不器之人。”




22年度写作营第139篇,1535字,累计182263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