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三刷美剧破产姐妹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场景:Max和Caroline去刚搬来的楼上邻居苏菲家道歉,苏菲开门时她们看到的是苏菲好看柔软的睡衣和客厅的秋千,当她们了解了这是苏菲想要将来在自己房子走廊上安装的秋千时,苏菲心满意足的说:But why wait?Dream is now.
当时就觉得,字幕翻译的很好:干嘛要等以后哪,活在当下。
所以我不禁在想,这可能就是潜意识的仪式感吧,所以,该不该在奋斗的时候提倡苏菲的这种精神。
所以,该不该在奋斗的时候谈“仪式感”在真正的步入社会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会成为像小时候对全世界说的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作家,每天写着阳春白雪不谙世事的酸文,偶尔吐槽下当代还在奋斗的同龄旧友,身旁是温暖的炉火和听话温顺得狗,嘬着咖啡看着打在窗户上的雪,然后伸个懒腰感叹一句这就是生活啊。后来我才发现,我想象中的只不过是钱堆出来的电视剧场景,然而当我真正成为这大杂烩的社会一员的时候,我才发现,生活是一种可能会把你逼得蓬头垢面,连去见你男朋友之前洗个头的时间都没有的永存生物。
读大学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姑娘,同班不同寝,结识的具体过程记不大清楚了,对于一个从小在四五六线城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我来说,当时只觉得这姑娘活的好有钱啊,全身都是buling buling泛着金光,后来才晓得那种生活方式叫“仪式感”。暂且不论她每个月的生活费究竟有多少,但她是那种可以每天上完课去操场上跑几圈,然后回寝室干干净净的换上好看的衣服画上美美的妆去校外花店买上一束当季的鲜花的人。
每次她的朋友圈发些构图精巧堪比杂志的晚餐,总会有很多人在下面艳羡的评论:哇,你吃的好高档啊。但其实有一次我去她们寝室串门,正巧碰到她在拍她的晚餐,然后我目睹了一系列:“哦,原来是这样的”的过程。美丽的照片是因为她会摆放好后打上充足的光源,然后用上四五个调光调色加边框组装的美图软件。而那其实最原始的不过是一块简单的桌布,干净的宜家玻璃碗和从菜市场刚买回来的一些蔬菜。那姑娘后来告诉我,只要愿意经常再吃一顿简单的宿舍晚餐前练练自己的摆盘和照相技巧,好看的不过只是照骗而已。而其实对于我身边很多同学来讲,晚餐就是一分价量足够味精香料的外卖和一部好看的电影,不修边幅的扣着脚看着剧哈哈大笑,才是晚餐的精髓。
慢慢的我试图让自己变得不再那么舒适,我会每天早早地起床去食堂吃份简单但是有营养的早餐,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占好座位而不是慌慌张张的踏着铃声进来再满屋子的寻找可以塞下我的地方,在老师注视不到的时候塞两口隔夜的面包。我不能很肯定的讲这样的坚持可以持续多久,但我慢慢变得期待第二天的早晨,为了早起我不得不在十一点就关掉手机睡觉,后来,我成为其他同学口中的好学生,但其实我只是比他们早起了一个小时而已。
再后来,我也会偶尔翻下一些美妆博主的博客,会时不时约上那位姑娘去买束五块钱就很好看的花,会几天就晒一下被子,会在发朋友圈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措辞和照片,会坚持某一件在我看来很了不起的事情,一个月看一本以前从来不会看的书或是一周坚持跑几天的步,然后就会发现,有些东西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深入骨髓,慢慢变成无形中可以装饰你的东西。
在租房子之前,我看过许多公众平台上一些装修大牛发的图解和心得,后来终于租了一件相对来讲还算不错的小房子,前房主是一位很爱干净的人,在征得房东的同意后,我慢慢的开始改变这个空间,我在二手市场上淘些不是很贵但是摆放起来会很好看的摆件,自己买漆桶给墙壁换上不一样的颜色,买些可以透光棉质的窗帘,路过花店买束开的正好的花养在玻璃瓶的水里,或是捡写掉在地上已经风干了的松果。独自在家的时候我会做些自己爱吃的菜,摆放得当拍张照发到朋友圈里,然后我出现了和那位姑娘一样的尴尬情况,就连我发张阳光正好照在地毯上的影子,都会有人说:你活的好舒服啊。人们似乎总愿意看到事情表面折射出来的东西,然后和自己最差时的境况相比。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想:在我为生活而奋斗的时候该不该活得具有仪式感。
仪式感其实在我看来并不等同于有钱人的生活,仪式感是一种健康律己的生活态度,是你可以为了一件你向往已久的东西而奋斗的情感,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让自己可以生活更舒适的奇思妙想。仪式感并不是需要当你准备好生活所需的一切的时候才可以拥有的东西,它可以物化成一个可以让你开心的小物件,一束正好今天打折开的正艳的花,甚至是在你准备用餐时干净的桌布。
然后你心满意足,无所畏惧。就像破产姐妹里的Caroline,即使面临的是四面八方的嘲笑,也要换上自己随身带着的高跟鞋,昂首挺胸的向前走。奋斗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仪式感,因为在你最不如意的时候,你也会看到一丝光亮,你看,我也会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