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智康:中国文学在逝去

作者: 西门吹那啥 | 来源:发表于2016-10-04 20:02 被阅读228次

    文/邵智康

    这个难以驾驭的宏大话题,使我诚惶诚恐。在文学的圣殿中,我属那学艺不精之辈。但确信中国文学在逝去,又是我日渐浓烈的感慨。我得为此写点什么,以释放惋惜的悲哀。

    在今天,绝大多数的文章与书籍,失了优美,缺了力量,甚至无视章法。蕴含无穷力量的方块字,最后砌成了一面虚弱的墙。读者恭敬地捧在手里,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芜。起初是泛味与媚俗,终于到厌恶。它们中间,寻不出文学的踪影。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而文学作品是由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没有这两个特点,就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部分的故事其实已经流传。开始是村叟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虽然说的也是故事,但不具备文学属性。后经蒲公收去加以润饰改造,然后才被公认为是文学。

    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许多文艺理论家都发表过见解。目前公认的中国文学划分,有三个阶段,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唐诗宋词及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的代表,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是当代文学。钱穆老先生一生的讲义集结成的《中国文学史》,对这三个阶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如今,我认为中国文学正成为阶段性历史。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的诞升,宣告了中国文学的阵亡。究其背后原因,颇令人沮丧。

    前所未有的功利之心。过去的作者也有功利心,但心脏跳动的韵律,是他们通往文学圣殿的敲门声。那时,物质生活的差异化普遍较小,建造精神城堡,就成了功利之心。但现在,功利之心变得空前的现实。精神城堡面临瓦解,物质追求登上舞台。对于大部分作者而言,订户数的增长永远是奋斗的目标,十万加的阅读量也只是一个新起点。作者们开始以文章点赞数,阅读量,打赏数和评论数论英雄。大家似乎都沉浸在冰冷的空气中,开始了你追我赶的竞赛和挣扎。

    时间被大量锁事占据。社交、工作和家庭等各种杂事缠身。以前,人们在闲暇时,可以读书看报写诗评文,孩子们也能被这样轻易安排。但在今天,多少家庭有书桌?多少孩子可以在放假后安静的阅读?大人们各自的奔忙,孩子们假期的补习班,成了他们年复一年的缩影。这就是许多作者和读者在今天所面临的处境。作者们写文章的精力开始被分散,也许热情也在逐年递减,读者们也相应的碎片化了阅读时间。对于仍然从事出版业或任编辑一职的群体来说,也难逃这项残酷的法则。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使曾经繁荣昌盛的传统纸媒江河日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作者们,都无法避免这时代的枷锁。

    挂羊头卖狗肉风气浓。过去,作者写文章,标题简短,文章内容却十分丰盈,令人回味无穷。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经》;北岛的《回答》,《艾伦·金斯堡》;鲁迅的《从百草园原到三味书屋》,《故乡》;朱自清的《北影》,《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等等,无不是此中经典。现在,不少作者颇有反其道而行的趋势,标题气势磅礴,或者耸人听闻,随意拼凑的内容气若游丝,没有生命力。

    缺少基本的语法逻辑。写作这件事,也许是国人在语文课中的最大痛点。一篇文章,如果熬到八百字,就算胜利。语法逻辑全不要,中心思想皆可抛。对于他们而言,文章著有标题,内容分有段落,段落里有词组,然后润饰结语,就可大功告功。比起严谨的中国文学,快活的社交化更能吸引他们。如果把逻辑和行文章法,作为他们写文章的限制,那简直是让人生不如死。

    高质量被快节奏取代。因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高质量的文章变得屈指可数。而著书立说又恰恰是慢工细活,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的浸染与打磨。一篇两千字的文章,花两个小时就写出来,质量一定不高。有位我欣赏的前辈有个观点,他认为花很了很多时间写出来的文章不会好到哪去。我开始深以为然。但后来,我觉得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因为短时间内写出来的内容会存在思维上的纰漏,遣词造句上也必有提升的空间。文学作品的诞升,是作者带有无比的虔诚,小心的斟酌每一个文字和标点符号,词序和段落的结构的结晶。这也正是与普通文章的最大区别。这位前辈也没错,他只是没有站在文学的角度来思考和阐述这个观点。但凡成名的作家,从他们留下的大量手稿来看,无不是没有经过大量涂改和删减的。即使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成名者,其作品也一定花了很大的心力反复修改过的。然而今天,作者们迫于各种赶稿或世俗的压力,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至于传世经典,就更不能有奢求了。

    词汇量的匮乏和低俗。这可能是最本质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几句时下流行的脏话,远比学几个诘屈聱牙的文艺词汇来得痛快。在今天的许多文章中,都能捕捉到俗词恶语的影子。这是精神赤贫的最直接证明。因为词汇量的匮乏和低俗,作者们因为缺乏对文字的敏感度,进而失去对文字的撑控力,读者们因为缺乏对低俗言辞的抵抗力,进而渐渐丧失了对文字的感知力。

    如今,文学的生命力余温尚存,但其表现力正在时间的缝隙中悄然流失。当然,凡事皆无绝对,站在哲学的立场,我所谓的中国文学在逝去,一定有值得辩证的地方。在这个前提下,互联网时代到底有没有文学?可以说有,只是它不再优美,不再有力量。

    作者:邵智康。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时请一并带走本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徐空文:哇你也用這個啊求關注 我也是個愛寫字的人
        西门吹那啥:@徐空文 哈哈,好的,我封笔好久了。。。
      • 黄泥村人:我同意文中一句话里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那些日出千言万字的作者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西门吹那啥: @黄泥村人 赞同。
      • 行路匆匆:文学作为精神创作,她的多样性,独特性,艺术性,建立在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不定性的基础上。当机器的定制性和有序性成为主流,文学必定将失去存在的土壤。而这一天正在加快步伐向我们走来。
        西门吹那啥: @行路匆匆 我觉得土壤一直在,只是文学的震撼力变了。
      • 巴图鲁:不错
      • 70fd8fe43fed:说出了中国人文学作家心声
      • 开始吧zhici:现实是这样的。我们往往耐不住性子看书,慢慢变成标题党。这样的趋势我们如何改变
        西门吹那啥: @开始吧zhici 如你的网名一般,如果任何时候有想看书的念头,就立刻开始吧。

      本文标题:邵智康:中国文学在逝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hs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