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音乐冷知识古典音乐
法国“新艺术”音乐的宝库——14世纪《伊夫雷亚抄本》

法国“新艺术”音乐的宝库——14世纪《伊夫雷亚抄本》

作者: 静默斋谈乐 | 来源:发表于2019-11-26 12:22 被阅读0次

14世纪法国的“新艺术”音乐

菲利普·德·维特里

14世纪西方音乐的中心仍然在法国,特别是巴黎宫廷、大学和教堂的知识分子圈子出现了一种创新意识。14世纪之初的法国人对上个世纪的音乐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自命不凡地称自己的音乐为“新艺术”(Ars Nova)。这一名称出自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的论文《新艺术》,从而14世纪的音乐时代被称为“新艺术时期”。

那么,这种创新到底是什么呢?在维特里的论文中,“新艺术”之“新”体现在记谱法的创新上。维特里将13世纪弗朗哥记谱法有关长音符和短音符关系的规则,进一步拓展到中短音符和倍短音符、倍短音符和微音符的关系上。除了三分性节拍之外,他还建立了二分性节拍。这样,不同级的三拍子和二拍子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多种节拍,从而极大地扩展了音乐创作的可能性,特别是节奏表现的自由度。

最受关注的14世纪音乐体裁莫过于等节奏经文歌(isorhythm motet)。然而,这种经文歌并非只有其基础旋律声部(tenor)在节奏上是“相同”的,这一声部的旋律本身也会反复。节奏上的反复称为塔列亚(talea,原意为“段落”),指节奏型;旋律上的反复称为克勒(color,原意为“色彩”),指音高型。

在礼拜仪式音乐方面,出现了多声部的弥撒乐章。这些乐章通常为独立的篇章,在手稿合集中分类抄写,而且互不关联。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的《圣母弥撒》是14世纪唯一一部由同一位作曲家完成的完整弥撒套曲。另外四部弥撒也暗示弥撒套曲的创作和表演逐步成为一种可接受的惯例,这些弥撒根据手稿发现地图尔奈、图卢兹、巴塞罗那和索邦而得名。

在世俗歌曲方面,多声部歌曲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马肖的作品,形成了固定形式(formes fixes)维勒莱(virelai)、叙事歌(ballade)和回旋歌(rondeau)。另一种体裁狩猎歌(chase),使用卡农的手法,各个声部之间互相追逐,结构和色彩上都引人注目。

14世纪的音乐手稿中,在经文歌方面与《福韦尔传奇》(Roman de Fauvel)并列、在弥撒乐章数量上仅次于《阿普特手稿》(Apt Manuscript)的就是本文介绍的《伊夫雷亚抄本》(Ivrea Codex,以下简称为《抄本》)。

《抄本》概述

伊夫雷亚教士图书馆

《抄本》是法国新艺术音乐最重要的曲集之一,现藏于意大利西北部都灵附近的小镇伊夫雷亚的教士图书馆中,编号为I-IV 115。《抄本》由64张羊皮纸组成,尺寸为320×225毫米。它分为六个分册,前五个分册从一开始就在一起,第六分册很可能是后来加入的。整个手稿使用的羊皮纸较差,而且破损严重,有些地方已经无法辨识。整个《抄本》不包括任何微型画,也没有无用的装饰,似乎是为了实际使用而制作的。每个页面有11行五线谱,记谱法是属于新艺术时期的有量记谱法,偶尔使用倍微音符(semiminim)、褶间音(plica)和红色音符。

《抄本》曲目包括:37首经文歌,其中大多数是等节奏的,21首歌词是拉丁语的,14首为法语,还有两首双语经文歌;25首普通弥撒乐章和一首特殊弥撒乐章;法语世俗歌曲包括6首回旋歌、5首维勒莱和4首狩猎歌;其它乐曲有两首二声部迪斯康特、两首无歌词作品、一首圣咏和一首类似经文歌的混成曲。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没有署名,通过和同时期抄本比对,发现有一些归属于维特里的经文歌和马肖的作品(三首经文歌和一首回旋歌),还有其他一些小作曲家的作品。

1921年,Borghezio在伊夫雷亚发现了《抄本》,它很可能从14世纪起就一直在那里了。《抄本》中的礼拜仪式和中部法国曲目,包括直接和教皇克莱门六世有关的曲目,将《抄本》的起源指向1360年之后的法国阿维尼翁,那里是基督教大分裂期的教廷所在地。有文献记载1361到1384年间,三位可能是阿维尼翁任命的法国神父来到伊夫雷亚,也许是他们将《抄本》带到那里。有的学者认为富瓦公爵加斯东·费布斯(Gaston Fébus)的宫廷是《抄本》的起源之地。最近,根据手稿学证据和文献记录,Karl Kügle认为来自萨伏伊宫廷的音乐家Jehan Pellicier和Jacometus de ecclesia很可能是主要抄写者,而《抄本》在1380到1390年代期间成书于在伊夫雷亚。那么,这座阿尔卑斯山下的意大利小镇怎么会有法国曲目的抄本呢?坐落在奥斯塔山谷的入口处的伊夫雷亚,是连接意法的重要通道的关键之地,也是当时萨伏伊宫廷扩张的主要目标。这部《抄本》很可能是14世纪晚期萨伏伊人存在于伊夫雷亚的产物。然而,以上三种《抄本》起源假说都没有被普遍接受。

教皇克莱门六世

《抄本》中的音乐

《抄本》中的音乐体现了1360年之前法国中部的音乐艺术风格。《抄本》在14世纪法国经文歌史上的地位也是不证自明的,它是现存最大的14世纪法国经文歌合集,包含的37首经文歌从数量上超过了《福韦尔传奇》(34首)和马肖自己的作品集(23首)。《抄本》的经文歌曲目几乎覆盖了同时期的《特雷穆瓦耶残篇》(Trémoille fragment)和《康布雷残篇》(Cambrai fragments)。和1400年左右的成书于阿维尼翁的《阿普特手稿》比对,两者包含许多相同的曲目。

归于“新艺术之父”维特里名下的有11首经文歌。两首四声部拉丁语经文歌《不知羞耻的我过去常常流浪/赞美美德》(Impudenter/Virtutibus)和《姑娘,你为何感到奇怪/最心爱的美丽姑娘》(Vos qui admiramini/Gratissima)都和圣母有关,前者使用著名的玛利亚赞美诗《灵魂的拯救者》作为基础旋律声部,后者的基础旋律声部则是以玛利亚交替圣歌《万福,女王》的片段为基础。《不知羞耻的我过去常常流浪/赞美美德》开始于一个引子,以花唱结束,结尾使用了分解旋律手法。归于维特里的作品还有向图卢兹的圣路易致敬的《百合丛中升高的花朵/高高的雪松》(Flos/Celsa),创作时间不会早于封圣的日子1317年4月7日。另一首《啊,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言喻的疯狂/诗行第一批词语描绘的国王》(O canenda/Rex)则是向圣路易的兄弟安茹的罗贝尔致敬。这些经文歌在作曲风格和主题上存在相互依赖的倾向,应该不是随意的,将等节奏引入上方声部,使用分解旋律技术,反映了14世纪初正在成型的以数字为基础的“新艺术”经文歌风格。有些归于维特里名下的经文歌受到质疑,但总体来说,至少是属于当时某个“维特里乐派”的作品。

马肖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有意识地记录保留自己全部作品的作曲家,所以我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很多原始资料。他的23首经文歌大部分创作于其作曲生涯早期(约1320-1350年)。和《抄本》中其它中规中矩的“新艺术”经文歌相比,马肖的作品显得多变和特异。《抄本》包括了马肖的三首经文歌:《烈士/用心地》(Martyrum/Diligenter)、《爱/假象》(Amors/Faus samblans)和《相信承诺的人/啊!命运》(Qui es promesses/Hay Fortune)。它们很可能是在1349到1353年之间马肖创作中期完成的。《烈士/用心地》以第三声部的一个令人震撼的引子开始,和大多数“新艺术”经文歌类似,节奏的周期性结构由分解旋律段落清晰地标示出来。这首经文歌的歌词是为了纪念圣昆廷的殉难,基础旋律声部来自圣昆廷的日课。从1333年起,马肖在圣昆廷牧师会教堂得到了牧师俸禄,几乎可以确定他为了教堂及其保护圣徒写作了这首经文歌。《爱/假象》和《相信承诺的人/啊!命运》这两首法语经文歌,代表了马肖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文歌风格,前者属于早期新艺术风格,明显受到了维特里的影响,而后者体现了马肖独特的和声和节奏口味,即升f和降b并置,以及切分的段落。

《抄本》中有一首非常有趣的无名氏的经文歌《啪啪了一个早上/罗班独自在磨坊》(Clap, clap, par un matin/Sus Robin),风格上属于比较古老的13世纪“古艺术”时期。这首经文歌几乎是《抄本》中色情意味最露骨的一首。两个上方声部的歌词不同,都叙述了一个名叫罗班的男子和一个无名女子之间的一次偶然偷情。一个声部的歌词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罗班的版本。罗班在磨坊边看到一个女人在自慰,他便过去“帮助”她,并“磨碾”(和磨坊双关)她使她获得快乐,看起来从头到尾他都使女方得到满足。而另一个声部是女方的第一人称视角的版本。不同的是,女方首先表达了对她目前的情人格林的不满,他既控制欲强,又残废,性爱方面表现也不佳。为了泄愤,女方故意和罗班偷情,然而她的计划也落了空,因为罗班也很快就缴械了。在罗班的版本中,他直到诗歌末尾才缴械,而女人的版本中缴械是在诗歌中部,在后半部她继续抱怨两个无用的男人,并要另找他人满足她。在叙述过程中,诗歌使用了诸如“啪啪”、“嚯”、“呵”等性爱中的拟声词,在结尾处各声部之间使用分解旋律技术,许多“嚯”声像延长的呻吟声,很可能在描绘性高潮。在乐句结构上,两个上方声部也不像基础旋律声部那样有规律,它们之间也不匹配,直到作品结尾三者才合拍。这种不合拍反映了罗班和女子的叙述不一致,矛盾的歌词与不和谐的音乐产生了戏剧性的共鸣。这首经文歌或许是阿维尼翁教廷奢华糜烂生活的写照。

抄本》还包括了不少常规弥撒乐章。一部弥撒的常规部分通常由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构成。《抄本》代表了一种大量弥撒乐章集中在合集里的新趋势,而且以荣耀经和信经为主。《抄本》的25个弥撒乐章包括四首慈悲经、两首圣哉经、九首荣耀经和十首信经(只有一首是单声部的),但没有羔羊经。三声部信经“de laycora”是《抄本》独有的,是一个坎蒂莱那(cantilena)风格信经的绝佳范例。这首信经在《抄本》的编写者和14世纪音乐家中比较受欢迎,例如《抄本》中有一首不完整的二声部慈悲经草稿就是基于这首信经的音乐素材的,在《阿普特手稿》中,也有一首圣哉经借用了它的作曲思路。圣哉经《治愈虚弱》(sanans fragilia)是一首大型四声部作品,在音乐上,它和《康布雷残篇》中的一首羔羊经和所谓的《索邦弥撒》的圣哉经及羔羊经相关。与信经“de laycora”类似,这首作品证明了流行于法国核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圣乐曲目的相互关联性。这首圣哉经的三个较低声部有繁复的花唱,而第四声部使用音节式的方法来演唱礼拜仪式文本的附加段。

《抄本》中的四首狩猎歌很完整,而来自其它手稿的狩猎歌要么很少,要么不完整,因此,《抄本》成为这一体裁最重要的原始资料。之前认为属于二声部形式的狩猎歌,现在认为是三部同度卡农,也是“新艺术”作曲家们创造出来的最难以描述的体裁。这些狩猎歌在《抄本》中是和经文歌或弥撒乐章一起出现的,而不是在尚松部分。以前的观点认为狩猎歌是和单声部歌曲属于同一范畴的,而忽略了它们的多声部属性以及和14世纪最重要的多声部体裁经文歌的联系。当今一些学者认为狩猎歌应属于卡农风格的经文歌子体裁。经考证,狩猎歌《如果我比平时唱得少》(Se je chant)的作者很可能是Denis le Grant。这首作品只有一条旋律线,在整个演唱期间,三个声部非常简单地通过卡农方式出现,象征着猎人追捕猎物。快速的演唱和歌词中的拟声词描绘了“狩猎”场景。分解旋律技术模拟了两只猎号之间的相互呼应。在接近狩猎高潮时,节拍开始混乱,在3/2和2/2拍之间移动,声部间节拍出现快速重叠。最后,熟悉的三拍子回到了每个声部,暗示着回家的结局。

录音精选

全都是《抄本》曲目的录音专辑有两种。Giuseppe Maletto和Cantica Symphonia 的录音(Opus 111 30-309,2000)演绎了拉丁语经文歌和弥撒乐章,包括维特里的《不知羞耻的我过去常常流浪/赞美美德》和《姑娘,你为何感到奇怪/最心爱的美丽姑娘》。该团使用了器乐伴奏。马肖的经文歌可选Edward Wickham和The Clerks' Group的版本(Signum 011,1999),而该团没有使用乐器伴奏。另外,该专辑还收录了经文歌《啪啪了一个早上/罗班独自在磨坊》。狩猎歌《如果我比平时唱得少》的录音可选The Orlando Consort的版本(hyperion CDA 68008,2015)。

《伊夫雷亚抄本》和《福韦尔传奇》并称为14世纪法国新艺术经文歌的两大宝库,其丰富的内容还包括弥撒乐章和世俗歌曲,特别是四首完整的狩猎歌。这些精巧别致的艺术作品至今听来还那么栩栩如生。

(原载于三联《爱乐》杂志2019年第11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国“新艺术”音乐的宝库——14世纪《伊夫雷亚抄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ye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