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23.楞严经浅述(三番显见不灭舍妄归真)

23.楞严经浅述(三番显见不灭舍妄归真)

作者: 南无韦陀菩萨 | 来源:发表于2019-11-21 23:27 被阅读0次

    23.楞严经浅述(三番 显见不灭 舍妄归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这段是三番显见的前面一部分。这一段其实就是修的无常观,这是很好的无常观了,包含了无常观的内容。这一段是三番显见,讲的是“显见不灭”,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个见性是不灭的。前面第一番是“显见是心”,不是眼,是心;第二番是“显见不动”;第三番,见性是不灭的,意思是它是没有生灭的,它不生才能不灭嘛。

    前面是从诉说无常开始,意思是从无常的生灭当中,让我们能够悟出不生灭的那个见、那个心。先是诉说生灭、诉说无常,让我们体会它的无常性,它的生灭性,然后再认识那个不生灭性。等于是分为了前后两段。我们来看前面这一段,讲的无常性,生灭性。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这几句是讲:因为佛前面讲了两番显见“显见是心”、“显见不动”。听了之后“身心泰然”,表示明白了。舍妄归真嘛,前面认识到,认妄心为真那是大错特错,得到了佛的呵斥而且被佛否定了。从前面的失落、悲观、绝望、痛哭流涕,然后到现在的“身心泰然”。他发现:实际上我的心从来没动过,我有什么好失望的?即使以前浪费了几十年的光阴,但我现在明白了,那也很好啊,所以说“身心泰然”,很坦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这是在诉说他以前,“念无始来。失却本心。”他迷失了真心,认妄心为真,认妄心、不认真心。

    【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影事”就是法尘,为什么叫“影事”?这是个比喻,就像摄影,拍照之后留下来的照片就是你的一个影像。法尘也是,法尘就是前五尘落榭到第八识田的影子。我们内心的妄想就是法尘,法尘就是落榭的影子,所以叫“影事”。 “缘尘”,我们前五根攀缘前五尘落榭在第八识田的影子,这个就成了法尘.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今天明白了,他从显见不动这里开悟的。噢!原来这个见是从来不动的。手动了,手有开合,一会是掌,一会是拳,但是这个见没动,心没动。以前是认这个妄心为真,当然它就会动来动去,变来变去,后来发现其实这个心是没动的,妄心在动,真心是不动的。包括我们这个身体生死轮回,但这个心没有生死啊。他明白了。就像走失的孩子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了母亲。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就是他要求进步,想进一步地再聆听佛的开示,彻底悟入真心,叫“显出身心”。“真妄虚实”,何为真?何为妄?何为虚?何为实?“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生灭与不生灭两种,要真正地明白,“发明”就是真正弄明白。通过启发真正弄明白: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如何认识无常生灭的,又从无常生灭当中,真正明白不生灭的。

    【时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就是前面在第一卷里面序分部分出现的,因为波斯匿王“讳日营斋”,他父亲的忌日请佛吃饭,佛去应供了,应供了之后本来要说法的,因为这个时候阿难出事了,佛说,“我有事,今天不给大家说法了,抱歉,我要赶快返回祇园精舍。”波斯匿王一看,怎么没讲法就想跑,这可不行,我得跟着来,“王及大臣。愿闻法要”,随着佛都到祇园精舍来了。

    前面这一卷都是给阿难讲的,包括前面的两番显见都是给阿难讲的,从三番显见之后,波斯匿王其实也受了启发了,只是他现在还没弄明白。阿难明白了,但是波斯匿王还没明白,但是他已经知道不对了,知道以前认妄心是不对的,所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是当机众,他出来发问。

    【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从前还没有遇到佛,没有接受佛的教诲之前,他见“迦旃延。毗罗胝子”,他原来先遇到的是外道,这个迦旃延、毗罗胝子是外道,迦旃延、毗罗胝子,就是迦旃延和毗罗胝的儿子,后来他们都皈依了佛教,皈依了佛,也成了大阿罗汉。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这个叫断灭外道,“死了就一了百了了,这个就叫涅槃”,这是断灭外道,迦旃延没有皈依佛陀之前,他是断灭外道,他曾经跟波斯匿王讲:你死了就了了,你就入了涅槃了。这是他之前讲的,下面是遇到佛之后的。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我虽然遇到了佛陀,也听闻了佛的讲法,但是我内心还是有疑惑。就是对他原先听的法,“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有疑惑,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因为他听佛讲“显见不动”,心是不动的,真心是常住不灭,是不动的,妄心是有生灭的,但是外道又讲“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就搞不清楚了。“狐疑”也是个比喻,大家知道狐狸是比较多疑的,狐疑就比喻多疑的人。我们人里面是有的,多疑的就叫狐疑,就像狐狸一样。凡是多疑的人都有狐狸的种性,有狐狸的习气,所以叫狐疑。这什么意思?说明你曾经是做过狐狸的,这是真的,不要笑,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肯定什么都做过。你为什么现在多疑?因为你离那个狐狸身有点近;我们没有疑心或者疑心少,我们离做狐狸很久了,也就不怀疑了,因为你离得近,前生或者前几生才从狐狸变成了人身,当然还保留多疑的习气。

    这个疑在佛教里面用什么破?用信破,信可破疑。但是佛教里边又提倡疑,就是说你可以怀疑,你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怀疑佛法,你怀疑佛讲的法对不对?合不合理?对不对你可以去参悟、可以怀疑,你通过怀疑,通过参悟,通过学习,你觉得是合理的,你就信嘛。所以“疑”跟“诽谤”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怀疑,但是不要诽谤。因为你没有经过学习,没有经过参悟,不懂就乱说,这就叫作诽谤。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这是他的问题,“显见不动”,这个见性、这个心是不动的,它是没有生灭的,那如何让我们发挥证知,让我证明、发挥?“发挥”就是让佛进一步地开示,发挥佛法的大意。前面的显见不动,我还没听懂,让佛,你再进一步地给我讲,你再证明,让我明白这个心是不生灭、是不动的。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不光是我愿意听,那些有漏者、没有断烦恼的、没有证果的人都想听,都想弄明白。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

    你现在这个身体就在这里,就这个样子,我现在问你。

    【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你这个肉身、你这个身体,是金刚不坏,还是会坏?这个当然好回答了。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他说:佛啊,我这个身体最终是要变坏的,是要变灭的。因为有生就有灭嘛。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你这个身体现在没有灭啊,你怎么知道会灭呢?你怎么知道会坏呢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

    这个无常变化的身体,虽然现在还没有变坏、还没有灭,但是我有观察。他怎么观察呢,下面就是波斯匿王的观察,他这个观察就是一个很好的无常观,观察身体是无常的。

    【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通过观察,这现前“念念迁谢”,就是念念不停、念念变化、念念生灭,妄想不停,这个我们是最容易观察的。“新新不住”就是不断地更新。通过现在的医学我们就更容易了解了,我们的细胞不断地死亡、不断地更新。你看,拍一巴掌,这一巴掌下去要打死很多细胞的,但没关系,它很快就会更新的,很快就会长出来的,这叫“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它是不会停留的。“如火成灰”,就像火一样,慢慢地柴火烧尽,慢慢地成灰了。“渐渐销殒”,他不是马上,是渐渐地。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是渐渐。“渐渐销殒。殒亡不息。”从生到死是不停止的、不休息的,你说让我停一下,这是不可能的。“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从这里通过观察就知道,这个身体以后一定会灭尽的,一定会灭的。

    【佛言。如是。】

    佛就认可他的话,是这样的,你的观察是对的。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佛就进一步问,“大王,你现在的年龄已经衰老了。”他现在六十二岁了,已经衰老了。过去的六十二岁跟现在六十二岁可不一样,过去条件差、生活差,六十二岁已经很老了,五十岁都已经很老了。现在五十岁、六十岁还年轻着呢。现在波斯匿王已经六十二岁了,你现在这个“颜貌”,这个样子、相貌、颜色,跟“童子”,你小孩子的时候相比又怎么样呢?

    【世尊。我昔孩孺。】

    我从前是小孩子的时候。

    【肤腠润泽。】

    皮肤肌肉都非常润滑,有弹性。

    【年至长成。血气充满。】

    年轻的时候慢慢长大,长成了之后,血气充满。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六十多岁了,属于颓废的年龄,已经接近于衰老了。

    【形色枯悴。】

    这时候形体、色泽都干枯憔悴。

    【精神昏昧。】

    精神也大不如以前了,变得浑浑噩噩,神魂颠倒。现在叫老年痴呆,出了门就不知道家了。

    【发白面皱。】

    头发白了,脸上的皱纹也多起来了。

    【逮将不久。】

    可能活不了多久,生命就该结束了。

    【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我怎么能跟血气充满的时候相比呢?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佛说:大王,你这个形体、你这个容貌,应该不是马上变老的。

    【王言。世尊。】

    世尊,是的。

    【变化密移。我诚不觉。】

    什么叫密移?因为这个变是很微弱的。举个例子像我们的头发,头发是看不见长的,你要看得见长,那还得了。我们人长高也是这样,一年长五公分,那你肯定是看不到的,如果看出来长,那还得了,得吓一跳。跟那个竹子不一样,雨后春笋,一夜不见,哇,几米出来了。人的变化就是这样,你是看不到的,这叫“密移”,所以“我诚不觉”,不能觉察的。

    【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但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慢慢地,一年复一年,一月复一月,“哎,我就老了。”从小孩子到六十二岁,就老了。

    【何以故。】

    为什么如此呢?

    【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我二十岁时,虽然年轻,但是我的“颜貌”,我的颜色、容貌,跟十岁时相比,已经老了。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我三十岁时候跟二十岁比又老了。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我现在六十二岁了,回想五十岁时,那还强壮到得很。

    【世尊。我见密移。】

    通过寒暑变迁,他就看到这种变化了。

    【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虽此殂落”,虽然这种变坏、没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从年轻然后慢慢变坏。“其间流易”,它中间的变化,其间的变化,“且限十年”,刚才十年一个变化、十年一个变化来的,二十跟十岁相比,三十跟二十相比。又比如四十跟三十相比,五十跟四十相比,六十跟五十相比。“且限十年”,它刚才对比是用十年来比的,十年一个变化、十年一个变化。

    下面就说了,【若复令我微细思惟。】

    如果让我进一步微细思惟的话。

    【其变宁唯一纪二纪。】

    这个变化不是十年一个变化,二十年一个变化。

    【实为年变。】

    实际是一年一个变化。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难道是一年一个变化吗?其实是“月化”,一个月一个变化。

    【何直月化。】

    难道是一个月一个月的变化吗。

    【兼又日迁。】

    实际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化。

    【沉思谛观。】

    再进一步沉下心来,好好地去观察。

    【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这就是无常观,到这一步了,“刹那刹那”,念念变化,一念一个变化,一念一个变化。当你对念念这个变化,生起这种觉察的时候,你的无常观就修成了。只是我们忘了,你没修成,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你提起来,“对,是无常的!”但出了门就忘了,这都不是。

    什么叫无常观修起来了,就是你真正认识到它是无常的,在任何时候你都感受到它是无常的,它就可破我们的执著,可以破执著了,破很多执著。真正的无常观修起来的时候,你的执著可以破很多很多的,可以破一大半。如果是深刻无常的话,可以开悟的,也可以悟道的。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悟道,就看你从里面领悟了多少。

    【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通过前面的观察,十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变化,一月一个变化,一天一个变化,然后最后是分分秒秒,念念之间都在变,不得停住,这是无常。所以我知道这个身体一定会变坏的。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大王,你看到这些变化不停,不得停住,你从里面领悟了无常生灭的道理,但是在这个变灭当中有不灭的,你知道吗?无常变灭当中,它有不灭的,有不变的,你明白吗?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我真不知道,实在不知道。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那好吧,我现在就告诉你那个不生灭的本性是什么。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大王,你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恒河水呀?因为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南亚大陆,再经过恒河平原,最后流入印度洋,中下游在印度。恒河在印度是很神圣的,它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黄河,我们比喻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恒河水穿越印度,给印度带来繁荣、带来发展。就像黄河一样,黄河穿越了中国,长江也是穿越了中国,孕育了中华民族,比喻是母亲河,称为神河。在印度他们每年都有祭祀恒河神的。我们在过去也有祭祀河神,包括少数民族现在还有祭祀河神的。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谒”,拜谒,去朝拜,去拜见耆婆天。“耆婆天”是什么?就是长命天神。过去印度人认为耆婆神是长命天神,梵天是造物主,类似中国的女娲。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来的?是女娲造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印度人怎么来的?梵天造出来的。这是典型的一神教,我们原始的信仰是女娲造人,这就是一神教。梵天造人,是印度一神教。一神教相信有一个造物主,我们都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就像西方上帝造人一样,它是一个原理,都是一神教。

    佛教不是一神教,佛教是无神论。别看佛教有那么多佛菩萨,这护法神、那护法神可多着呢,“楞严会上佛菩萨”,楞严会上护法神无量无边,其实佛教是无神论。为什么佛教是无神论?因为最终我们都要成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能成佛。

    他三岁时朝拜耆婆天神,就要经过此流,耆婆天的庙就在恒河边上,经过恒河就看到了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大王,你前面说你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比十岁老了,这六十岁的时候肯定更老了,“念念迁变”,念念变化,那么当时三岁的时候你看见这个河,跟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十年一个变化嘛,三岁见这个水跟十三岁见这个水,“其水云何。”有什么变化啊?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

    三岁见这个恒河水跟十三岁见这个恒河水,是一样的,“宛然无异”,是一样的,很明显没有变化。

    【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我今年六十二了,我见这个恒河水,还是一样的,还是没有变化的。

    第三番显见,就是让我们认识不灭,不仅不动,而且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三番显见,“显见不灭”。

    前面是波斯匿王认识到了我们这个身体是无常的、生灭的、是变坏的,他就很感伤,已是老朽了,“逮将不久”,所以他就很悲伤,而佛就给他开示、引导。你为什么感伤?是因为你觉得现在无常快要到来了,逮将不久了,不知道还有一个不生灭的,所以佛在这里给他开示,从生灭当中认识这个不生灭的,这叫发明生灭与不生灭两种。

    接着看这一段,波斯匿王三岁的时候第一次见恒河水,十三岁观河之见没有变,到现在六十二了,已经过去五十九年了,那个观河之见依然没变的。观河之见没有变,说明不会灭。

    下面佛给他引出这个观念来。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佛说,刚才你自我感伤,自我伤心,你觉得你现在六十二岁的面容与童年相比,头发白了,面容也起了皱纹,老了很多。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佛问他了,你现在六十二岁,看恒河水,跟你三岁时看恒河水,“观河之见”,就是能看恒河水的见性,“有童髦不”?有年轻与年老的区别吗?

        【王言。不也。世尊。】

      “不也”,没有,佛啊,没有区别,没有变化,是一样的。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佛下面开示了:大王,你的面容,由小孩子没有皱纹到现在有皱纹了、老了,但是“此见精”,这个见精我们前面讲过,见精其实就是识精,就是六根之性。六根之性实际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的性能,这个“精”就是功能、作用。“性未曾皱”,它没发皱,六根之性是不会变老的,是不会变的。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这个能够变老的就叫“变”,不能变老的就叫“非变”,没有变化,就是不变的。这是让波斯匿王认识有变的,有不变的。我们的身体可以变衰老,生老病死,一直在变,但是我们这个性能不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那个能变化的、无常的,它一定会有生灭的,有生老病死。那么不变的,没有变化的,“元无生灭”,它就没有生灭。这实际就在给我们显示心是没有生灭的,是不生不灭的。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既然我们这个心是不会有生灭的,那怎么会受生死呢?生老病死只是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我们这个佛心是没有生死的。庄子他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他才说“生不可喜,死亦不悲”。因为这个生与死无非就是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个现象,轮回路上的一个现象。所以生没什么可喜悦的;那么死呢?死不可悲,也没什么可悲哀的。因为你死了,意味着这段生命的结束,但同时又意味着下段生命的开始,所以说没什么可悲的。

    因为有死才有生嘛,生不可喜,因为这个生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但同时也意味着你必然要死去。所以说生不可喜,死不可悲。所以佛说,不如不生也不死。不生也不死,那就也无喜也无悲。如果你把生死的真相弄明白以后,在你面对生死的时候,就没什么可怕的,也没什么可感伤的。

    小孩子出生了,我们可以恭喜一下,人死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祭奠、纪念一下。你只要掌握好喜和悲的一个度就行了。我们这个佛心它不生,不生肯定就不会死的,受生受死的是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它来受死,我们这个佛心它不受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受生。从来都没受过生,当然也从来没受过死。这就是身跟佛心的区别。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你过去是不知道,不知道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前面你还引用了末伽梨等断灭外道的观点:人要死后才入涅盘,“都言此身死后全灭”,死了就全灭了。这是断灭外道的一个观点。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波斯匿王听了佛说的话之后,他就确信“舍生趣生”。啥意思?什么叫轮回啊?轮回意味着生命无限地延续,轮回嘛,如轮常转,只不过是在六道里面无限地延续下去。

    这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常住世间,他这个无限延续跟我们这个无限延续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无限延续当中,我们要起烦恼的,我们有很多苦恼、很多伤心事、很多焦虑的事情,有生老病死,有时候觉得过不下去了,甚至都活不下去了。这就是我们不明白。佛菩萨明白了佛心之后,他在娑婆世界里面,也是以我们这种生命形态存在,无限地延续,但是他不受痛苦。他不受而我们要受,这就是区别。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这颗心搞明白,要认识到这颗佛心,那么你就是佛菩萨了,就跟佛菩萨一样,也不受这个痛苦。

        【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因为他知道了,哦,“显见不灭”,那个心是没有生灭的,不受死也不受生,他就很高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3.楞严经浅述(三番显见不灭舍妄归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gx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