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成长励志美人说
父母的“放养式”,缺失了仪式感

父母的“放养式”,缺失了仪式感

作者: 卢宣宣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10:29 被阅读159次

文|娴线

图网络,侵权删

01

昨天是朋友的生日,她自己都忘掉了。我提醒她,打算拉她出去吃顿美食,顺便买个小蛋糕好好庆祝一下。

她说,忘掉生日是常事,身边的很多人都是如此。

不是忙,也不是记性差,更不是没钱好好过个生日,就是没有特殊的仪式感,觉得生日与普通的日子无异。

朋友的童年或者说她的青春时代,是自由又自在的,自己签字、自己恋爱、自己处理困难、自己选择大学,到最后她可以自己去做身边任何的事。

成长的路上她是无拘无束的,但是缺了父母的陪伴,所以她看到的永远是自己踽踽独行的身影,慌张而又匆忙中永远是自己孤身一人。

父母的太过放心、太过相信自己和相信孩子,结果导致孩子太过“自由”,“自由”到任何时刻任何事都随心随意,没有区别对待,更没有区别之分。

经典名著《小王子》里,小王子问小狐狸仪式是什么?小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其他的日子其他的时刻,全都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所以才更加突显出某一天某一时刻的意义。

02

童年时期我是被彻彻底底放养的,父母几乎没有参与过我的成长历程,我所有的事情全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父母觉得有多大的读书天分就读到多大的层级,有多少好运就享受多少幸运,以至于在我整个读书生涯中,父母只去过我的学校两次。

一次是路过转一圈,一次是送我上大学。

除了我还算听话只知道埋头读书,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操心自己和整个家庭都显得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到我,以至于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一个人的事,好像跟他们没有关系。

父母永远不会清楚我在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我们之间只有一条叫做亲情的纽带拴系着,所有的决定我独自完成,包括心灵的成长、学业的抉择甚至择偶观。

这样好吗?简直不要太自由,可也正因为太过自由,才感受不到被重视的感觉,所以导致我对特殊的事情、特殊的时刻通常不会特别重视,与平常没有差别的去对待。

所以我也会像我的朋友那样,忘掉自己的生日,忘掉那少得可怜的仪式,虽然我不知道拥有仪式感的日子有多明亮,但缺失仪式感的人生,一定会缺失了完整。

在我看来,仪式感就是某件事在某个日子里显得尤为特殊,并且应该受到特别重视和区别对待。

某个时刻之所以显得重要,是因为我们在此刻做出了重要的决定与承诺,而这一刻的决定与承诺是不能轻易推翻的。

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 用“门槛”解释过仪式感,意味着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可见仪式感意义非凡。

跨过这道槛,一切从此变得不一样。

03

上大学时,寝室有一个很精致的室友,她的精致不是长相,而是渗透进对待生活的态度各个方面。

她对待节日的方式让我觉得有些固执:

不同的节日一定会庆祝,庆祝方式非常应节日的氛围;

亲人的生日一定会祝福,并且祝福的方式相当温馨和谐;

生活里偶遇特殊的事件她也一定会拍照留恋,醒目的水印标明那一天是特殊的值得的。

她像是上帝的宠儿,将所有好运全都聚拢到自己身上,有人会说,有钱就是任性,实际上那个室友家境条件一般,她的生活之所以多姿多彩,在于她的态度。

自然是无序的,生活是枯燥的,人生是漫长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乏味的状态,为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源泉正是来自于生活的仪式感,只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强化这种感觉。

仪式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庄重的时刻,会显得更加具有特殊的味道。

特别区别于平日,平日的冗长乏味因这日的仪式感,也可以彰显出日子的珍贵意义。仪式不是约束更不是压制,它是内心幸福感的发源地。

仪式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父母对孩子彻彻底底的放养式只会毁掉孩子的仪式感,而那些对孩子“形散神不散”的放养式,才可以真正培养出刻进骨子里的仪式感和透出外表的幸福感。

0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指出:

如果成长于高强度压力的环境内,则孩子长大后更可能出现健康状况不佳、滥用精神药物、工作和社会交往困难……总之,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很多被父母严加看管的孩子,往往丧失掉快乐的天分,他们总是很羡慕那些被父母“放养”的孩子,羡慕他们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但其实世上没有无限的自由,你享受多少自由就得遵守多少规则,自由是建立在规则和约束之上的。

规则和约束或许正是仪式感的源泉,世界是残酷的,但正因为有残酷的约束力,才成就了仪式感的美。

很多人觉得仪式感很虚,那是因为你没有真实地享受过仪式感的美。仪式感与虚伪是毫无关联的,它其实是你热爱生活的一种积极姿态。

李思国说,当日子清苦而平淡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消除困顿;当日子奢华而浓烈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生活需要仪式感,过去那些被仪式感抛弃的日子再也回不去,我们不该让仪式感的缺席成为我们今后人生的缺憾,应当学会尽力去弥补,因为仪式可以重生。

我们要学会努力去寻找,未来的日子里,有仪式参与的地方和时刻。

用一颗充满仪式感的心,对待每一天的平凡日子,日子会闪闪发光,因为我们可以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找到不将就的勇气。

相关文章

  • 父母的“放养式”,缺失了仪式感

    文|娴线 01 昨天是朋友的生日,她自己都忘掉了。我提醒她,打算拉她出去吃顿美食,顺便买个小蛋糕好好庆祝一下。 她...

  • 传统佳节的仪式感,你又Care哪个呢?

    “仪式感”这个词近些年被频频提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中国人现在缺失了仪式感”、“生活需要仪式感”等等。 ...

  • 父母对我的教育——放养式的放养

    我从六岁时就被父母逼着做家务。 讲真,当时没觉得洗碗扫地有多累,反而乐在其中。直到八岁那年她让我洗衣服—— ...

  • 不可缺失的仪式感

    最近因为疫情,大家基本都宅居着不出门,街上开门的除了超市,药店就只剩下银行了。月初孩子过农历生日,因为蛋糕店没开门...

  • 年的仪式感缺失

    过年对联中,有这样一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对子:爆竹声声辞旧岁,烟火朵朵迎新春。 其中包含的爆竹烟花,是我们印象中过年的...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信

    1.安全感缺失 从小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安全感都不足,自然就不够自信。 父母要学习科学养育孩子的方法,...

  • 分享‖被误解的“放养教育”正在毁灭孩子

    1 所谓的“放养式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 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很多中国父母开始效仿国外的“放养”教...

  • 吴军《见识》读后感

    吴军《见识》读后感 父母都是清华大学老师的吴军,起点就比绝大多数人高。父母放养式的教育,让他很早就养成了独...

  • 仪式感缺失背后的思考

    10月14日跑完马,晚上出去买菜,老公突然来了句:明天要不要庆祝一下呀?我说:“好呀,怎么庆祝呢?我这里有享乐资金...

  • 《行为设计学:打造巅峰体验 》读后感

    我感觉仪式感,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就是朋友圈了,哈哈,现在每逢“佳节”,微商们代购们就开始了“仪式感”式营销,刷屏的...

网友评论

  • tinyvitc:是啊,我就是那个被放养没有仪式感一切决定自己来的人。
    卢宣宣:@tinyvitc 我也是🤗
  • 錠嬜:我也很能理解这种感受,在小的时候,我很渴望父母的陪伴,可父母因为要忙于养家糊口,所以说,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刚开始总是不理解,有过埋怨,可渐渐地习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基本上自己一个人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哪怕是说过程有些艰难曲折,也不会说要求助谁,对于别人的帮忙总是觉得十分的不好意思,总是一再感谢!但内心还是比较欢喜的,也会对于别人主动的帮助产生不真实感。
    每当遇到困难疑惑时也想和家人倾诉,让家人出出主意,可父母永远是:你看着办,你觉得怎么样好就怎么样。渐渐地也不再诉说了,因为知道不会得到什么有效的回应。
    以前对于预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也是十分低的,所以总有些小心翼翼,无论对谁都是客客气气的,不太会生气。
    现在,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不断去尝试新的事物,挑战自己,从而树立了些许自信心。
    我想,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束缚都不是一件好事,最好的是在一个适度的范围。然而这个适度范围并不是那么好掌控的。
    因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
    8f6323c16264:@纵子老师 虽未见,却知你心。有我的影子。
    卢宣宣:@纵子老师 很对,很棒🌻
  • 驽马渡江:跨过这道槛,一切从此变得不一样。
    读到这一句,让我消化了很久、很久、很久... :clap: :clap: :clap:
    卢宣宣:@驽马渡江 😊
  • 卢宣宣:父母的“放养”或许没错,他们只是想让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谁曾想弄丢了生命的仪式感。

本文标题:父母的“放养式”,缺失了仪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z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