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清 孙温的《红楼梦》插画《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二百多年来,从专家学者到凡夫走卒,各种流派,各种解读,各种揭秘,各种探佚……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读者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判;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片断,也会引发无数的口舌之争。围绕着《红楼梦》的话题真是说也说不完,以至于生生发展出一门“红学”出来,由一部小说发展出一门学问,大概也是史无前例,中外少有的吧!
说到底,《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一部包罗万象的世情小说。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不是什么家,也非才子,作为普通红迷,看到的无非是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普遍的情感:爱恨嗔痴、世态人情、悲欢离合,生死兴衰,以及其中的千种纠葛、万般况味,看红楼,看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红楼梦,读红楼,也有一千种阅读的姿态:可浅读,可深读,浅读有浅读的乐趣,深读有深读的滋味。如何读,读到些什么,完全取决于阅读的人,取决于他的年龄、经历、阅历、心态……说到心态,以我浅薄有限的阅读红楼梦的经验,建议大家不妨以“空杯心态”来阅读红楼。
何为“空杯心态”?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一个自诩很有佛学造诣的人去拜访一个山中寺庙里高僧,一开始,高僧的徒弟接待了他,于是他很不高兴,认为受到了怠慢。见到高僧后,他也表现的十分不满,态度傲慢。高僧非常恭敬地为他沏茶,倒水时,茶杯已满,但高僧仍旧往杯里倒,他不解地问:“大师,杯子明明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倒?”高僧不答而反问:“是啊,既然已经满了,为何还倒呢?”原来高僧的意思是说: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请教呢?
之所以觉得读红楼也要秉持一种“空杯心态”,首先是因为《红楼梦》实在是一部集中国古典文化之大成的著作,一部真正意义的百科全书,所谓诸景皆备: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建筑、饮食、音乐、绘画、服饰、民俗、宫廷、豪门、市井等等无所不包。面对这样一部浩然巨著,如何能够顺利地进入它的世界?体味它的人物之美、情节之美,语言之美,诗词之美、结构之美、细节之美……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写到这,想到不久前网络上的那个热闹话题:某出版机构在读者中调查“死活读不下去的十大名著”,《红楼梦》居然位列榜首。一本书,有人为之痴迷,有人却死活读不下去,看似荒诞,细想却又正常。阅读是一件太私人化的事情,阅读口味千人千样,没有哪一本书是必须要读的,读不下去自然有读不下去的理由。不过,我想,读不下去的原因或许有一部分就出在心态:还没读,便被吓住了,被它的名气吓住了,被“红学”这个大帽子吓住了,被它众多的人物和错综的关系吓住了。其实,大可不必,不过是一部小说,作者本人也说此书“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所以,读红楼,特别是初读红楼,“空杯心态”是必要的:不要想太多,以一种轻松纯粹的心态去读,看闺阁闲情,看家长里短,看小儿女的小心思小纠缠,看华服美食,看花红柳绿的园子,总之喜欢什么看什么,不喜欢的地方索性跳过去,好在《红楼梦》每一章几乎都可独立成篇,就是单看故事,也是饶有趣味的。
前面说初读红楼要持“空杯心态”,并不意味着以后读不需要这种心态,事实上,多次读,甚至于次次读,更应怀有“空杯心态”。很多人一开始读红楼,先是从宝黛钗的爱情纠葛读起,读过几次,会发现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只是其中的一条线,那些众多的伏笔、隐喻,那些鲜活的人物、复杂的人性、不可控的欲望、无法逆转的命运、令人唏嘘的结局……这些远比爱情更为精彩。渐渐的便不满足于文本,开始找来各种学说、流派、观点的文章来读,读得多了,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那种说法也很对,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开始迷惘,混乱,纠结,甚至误入歧途。空杯心态,就是不预设任何立场,不带任何偏见,不要先入为主,不做过度解读,清空心中的旁枝杂念,勿被各种观念流派牵着鼻子走,立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才能还原《红楼梦》的真实面貌,体会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当及美妙。
最后想说的是,以“空杯心态”读红楼,还意味着慈悲与包容。《红楼梦》读久了,越来越能体味到作者曹雪芹的慈悲心,他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倾注了感情,无论是光鲜的主角,还是最卑微、最不堪的小人物。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佛经,也有人说《红楼梦》是作者的忏悔录,佛经也好,忏悔录也好,以我的理解,曹雪芹在写这本书时,一定也是带着“空杯心态”的,从旁观者的角度,不带道德评判,因为善与恶,美与丑,从来都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两面,以“空杯心态”去包容和反省,才能刻画出真实的人生。以“空杯心态”去品读红楼,是对这部伟大作品的尊重,《红楼梦》也会在一读再读的过程中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