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容易,每一个写作者做梦都想着写一篇爆文,想从此一劳永逸。爆文可遇不可求,它出现的几率与遇到一个你爱的人又爱你的人差不多。比如,骆宾王,他一生就写过一篇爆文。
1
七岁那年,生在乡下的骆宾王,家中来了一位城里的客人。
客人逗他:“小朋友,平时都玩啥呢,会打植物僵尸吗?会打王者荣耀吗?”
骆宾王一脸懵逼地摇摇头。客人心里极为得意:农村人,果然没有见识。
谁知这时骆宾王突然冒出一句:“我喜欢写诗。”
客人几乎笑掉大牙:“小小年纪,竟敢口出狂言,那你作一首我听听。”
骆宾王没有理会,指着远处池塘里的一群白鹅,张口就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瞬间惊掉了下巴。
想不到凭借着这首《咏鹅》,骆宾王获得了“江南神童”的称号,一时间,他成了全唐最年幼的网红。
骆宾王出生在1380年前的义乌,当时没有举世闻名的小商品城,也没有那么多不同肤色的歪果仁。骆家塘村更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就因为出了个神童骆宾王,骆家塘村的平静给打破了。
就这样,骆宾王,这个被给予厚望的孩子,在祖父、父亲的悉心启蒙和孜孜教导下,逐渐长大了。
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里说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不论骆宾王是天生之才,还是后天之才。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一首诗,他终于成为了所有人眼里那个了不起的孩子,那个所谓的“天才”。
2
十八岁时,骆宾王的父亲去世,家里的生活窘迫起来。四年后,骆宾王赴京赶考。
如果父亲没有早逝,家道没有中落,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长大的骆宾王说不定真的可以享受到社会对“了不起的孩子”的特别关注和额外优待,成为骆家塘村乃至义乌县城的“明日之星”,仕途之路更加平坦。
然而人生是一连串的意外,意外是一辈子的人生。在荣耀和辉煌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认知:我的过去了不起,我的将来一定更了不起。
二十岁的骆宾王,对于考取功名这件事,显得相当自大。初出茅庐的他,应对科考潜规则?不可一世、自信爆棚的他写出的答案是,鄙视你、漠视你!爱谁谁。
很快,科考也给骆宾王回复:要么忍,要么滚!爱谁谁。
冷静下来,骆宾王终于明白,“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因为考试拼的不仅仅是知识”。
面对失败,骆宾王没有反省。
说实话,了不起的孩子长大以后,确实很难能拥有反省的能力。我不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只信山高登顶我为峰。我不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只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3
落榜后的骆宾王,经朋友推荐,在右卫军中,谋了一份差事。虽然职位很低,薪水不高,但好歹能落个帝都户口。让他没料到的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还没有熬完最低五年的服务期限,就被炒了鱿鱼。
当时的长安城,游乐场所众多,斗鸡、赌博、杂耍随处可见。
年少的骆宾王,经常背个琵琶,唱着“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呼朋引伴,流连其间。“神童”的光环,也遮不住博徒的污点。昔日的好朋友,不是避而不见,就是屏蔽了朋友圈。
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心灰意冷的骆宾王,只得收拾行囊,准备返乡。
途中,偶遇道王李元庆。李元庆早闻骆宾王的才名,便邀请其担任王府录事,负责起草各类公文。
本就妙笔生花的骆宾王,从事这样的工作,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道王主政的豫州,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差不多等同于非洲,到了骆宾王的笔下,却秒变欧洲。
这样的奏章,呈上朝堂,自然龙颜大悦,骆宾王也因此深得道王倚重。唐朝有个规定,王府官员任职,最长不得超过四年。生怕王爷和下属,日久情深,合起伙来闹革命。
到了第三年,道王让骆宾王写篇个人小结,自叙所能,也就是介绍一下自己的特长,好在次年离职的时候,能让吏部重新安排,定个好一点的职位。
骆宾王却不愿接受这份好意,反而大谈“自举用人”的弊端,顺带对道王进行了一番花式挖苦。
如果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便能加官进爵,那么对上,则干扰治国大计,对下,则有损君子之风。
这种做法,连一般人都觉得羞耻,何况我们这些以高尚自居的人?所以,要我主动炫耀本领,卖弄才华,还不如脱了官服回家呢。
骆宾王:那个七岁就写了一篇百万+爆文的神童,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于是乎,四年期满,骆宾王就直接回到了老家。
即便才华横溢,也遮不住情商太低的事实,道王再未出口留人。
4
但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骆宾王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几亩薄田,无法维系生活。面对“糟糠不赡,箄笥无资”的困境,已过中年的骆宾王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
公元665年,高宗泰山封禅,要求沿途各州,举荐“山野遗彦”,为朝廷所用。骆宾王便抓住这次机会,弄到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奉礼郎。
干了三年后,骆宾王手头上有点积蓄了,正准备再努力一把,在帝都九环买套小房子,从此安定下来。却发生了一个小意外,让他的美梦瞬间醒了过来。
一次朝会结束,上级官员例行检查,发现祭品的摆放,错乱无章。这在礼节繁缛、等级森严的皇宫,可是不能容忍的错误。
身为奉礼郎的骆宾王,因此犯下“不敬之罪”,被“停职待处”,又一次成功失业。
几年后,骆宾王被推荐为御史台侍御史,不到半年,便因为多次上疏议论朝政,触怒了天子,被捕入狱。
骆宾王:那个七岁就写了一篇百万+爆文的神童,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好在封建旧社会,还有一种惊喜叫“大赦”。次年八月,朝廷新立太子,依例进行大赦,骆宾王终于重获自由。
出狱后,深受武则天信任的御林将军程务挺,想推荐骆宾王在长安任职。作为李唐的子民,哪怕只是一个低到尘埃的小吏,骆宾王也断然予以回绝。
不合群的人,高贵在骨子里。
这时候恰是唐王朝的多事之秋。武则天共有4个儿子,她先后杀了自己的长子和次子。
684年高宗病死,武则天立她的第三子李显为帝,随即又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她的第四子李旦为睿宗,没多久,又废李旦,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
曾被武则天贬谪的徐敬业乘机在扬州起事,以匡复唐室,拥戴庐陵王为由,旗帜鲜明地反对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功臣、英国公徐世勣的长孙。徐世勣曾随唐太宗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一生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
“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的骆宾王也参加了这场起事。
徐敬业自封为匡复府上将,任命骆宾王为文艺令,骆宾王就在这时起草了著名的骈文《讨武氏檄》。
这篇檄文历数武则天种种恶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一经传出,震动朝野。
据说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也为之折服:“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不知道武则天是真心惜才,还是一时的自嘲自解。可惜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事仅历时三个月,便兵败如山倒,武则天悬赏天下,凡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五品,帛三千。
徐敬业、骆宾王等匆忙逃亡,准备从海上投奔高丽,偏又逢大风,只得停船靠岸,躲避风浪,人不敢离船,可谓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正在这时,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叛变,斩杀徐敬业等25人首级,向武则天投诚。
对于骆宾王这样的结局,大家似乎都不太满意。根据《唐才子传》中的说法,骆宾王最终看透尘世,成了一个游方的僧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应该是个可喜的结局。
这首了不起的《咏鹅》,不仅是骆宾王的成名作,也是从古至今咏鹅类题材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
骆宾王的一生,本可做个岁月静好,文采斐然的安静才子,却偏偏要卷进那诡谲难测,并不擅长的政治风云,最后落个不知所踪的下场。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若认不清自己,非要悖其道而行之,怕只能得到一事无成百不堪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