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为读者系统地讲述【“三皇五帝”夏商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段的中国历史】,适合不太熟悉历史的读者阅读,便于读者快速连贯地了解中国历史。(开始章节内容相对较少,后面章节内容逐渐丰富)
第二章 文明的突变
第2-4节 比拳头的时代——战国风云
由于后人编注的一本《战国策》,春秋之后历史被称为战国时代。
至于战国时代的开始,有说法是公元前475年,也有说法是公元前403年,主要件事是“三家分晋”,这个事件较长,所以历史时间说法较多,我们也不用细研究。
晋国本是春秋时代十分强大的国家,后来与楚国的争霸中,越来越强大,但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晋国国君被下面的六个卿给架空啦。因为晋国强大后,与以前西周一样进行分封,这就导致权力被下面的六个卿接管了。后面有两个卿衰落,剩下了四家,就是智氏、魏氏、韩氏、赵氏。最强大的智氏本想用拉拢的方式进行各个击破,但最终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了智氏。后来,三家直接瓜分了晋国,周天子封三家为侯爵,这样在公元前406年,晋国消失了,出现了魏国、韩国、赵国三个新诸侯国。
这种“以下犯上”的现象,也在齐国出现了。原来齐国是姓姜的(齐国第一代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后来也出现了一个家族,田氏,最后架空了姜氏国君,获得百姓支持,做了国君,这就是田氏齐国。公元前386年,周王封田氏为侯爵,公元前379年,姜氏退出,田氏正式“代齐”。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
战国时代,战争比春秋时代残酷太多了,而且诸侯争霸变为了诸侯兼并,数百弱小的诸侯直接被兼并,还剩少量弱小的国家残喘着。经几十年兼并,天下剩下的主要大国就是以下几个: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依然强大(楚国最后战胜了越国,统一了长江流域),西方的秦国没受中原争霸的影响依然是个大国;中间原来的强大晋国分裂成的韩、赵、魏三国也比一般诸侯强大;在北方一个从来没受争霸影响的燕国,幸运的剩下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样,经历了战国初期几十年的兼并,天下主要剩下的大国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就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
“天下中央”的魏国地理位置很不好,东是强齐,南是强楚,西边的秦、北边的赵与燕也都是大国,任何一个都会对魏国构成威胁,但魏国在战国时代一开始,便最先强大起来。
魏国第一位国君是魏文侯,魏文侯当然注意到了魏国地理位置的不好,所以他要想办法使魏国强大。魏文侯知道周朝的制度已不再适用,所以要变法,而且魏文侯知道人才的重要性,魏文侯大量任用底层的士族管理国家,如让法家的李悝治政,让兵家的吴起治军,拜儒家的子夏为师等等,魏国开始出现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其实整个战国时代,大量人才都出自魏国。魏文侯唯才适用,削弱贵族的特权,大量实用型人才进入魏国管理层;魏国加强王权,开始放弃分封制度,开始郡县制度的尝试;开始放弃井田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强了魏国的财政收入;加强法律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法律。经过一系列变法,魏国国力蒸蒸日上。
魏国任用了吴起治军,这个意义也很大。吴起写过一部《吴子兵法》,这个是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后人总是将孙武与吴起合称为“孙吴”。但在实战上,吴起比孙武的战例多太多了,而且吴起开创了一个新的军事时代。春秋时期的兵种,主要是车兵,车兵后面跟着百姓组成的徒兵,这种以车兵为主的兵种,很不适应兵法的需求。吴起建立了“魏武卒”,精挑细选的平民组成重装步兵,士兵“执戈配剑背弓负粮”,成为一支强悍的步兵。而且与车兵不同,这支步兵可以很好与兵法结合,所以这支军队是新时代的军队,是其它军队不可相比。吴起带着“魏武卒”,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中国军事史奇迹。魏国武力力压齐楚秦等国,西边的秦国被魏国暴打而丢了不少土地。
魏国的强大,是一种“新时代”的强大,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无法相比的。公元前369年,在经历了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惠侯即位,此时魏国如日中天,魏国占据了战国时代百年的老大位置。但之后魏惠侯的自傲与穷兵黩武,魏国国力开始下降。魏国的强大,使所有大国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不变法就等于死亡,其它国家都开始变法。比如当时的楚国,就用吴起变法。吴起本来在魏国,但在魏惠侯即位后混不下去了,就去了楚国,开始在楚国变法,虽然取得了效果,但后来被贵族迫害了。再如齐国的邹忌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所有国家都在变法,但效果都一般,而最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国在春秋时期就很不爽,由于东边强大的晋国阻挡,中原争霸没有秦国的事儿。进入战国时代,秦的东边又后崛起一个更强大的魏国,秦国还被魏国暴打,所以秦人很想改变现状。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开始求能人为秦国变法,这时来了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卫国人,称卫鞅,也称公孙鞅,后被封在商地,才称商鞅)。在秦孝公与商鞅的共同努力下,于公元前356年、前360年进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周朝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增加了人们的耕地,有助于提高生产。“重本抑末”,就是提倡农业,其它什么手工业、商业不提倡甚至处罚,所以秦人都愿意务农。那土地怎么获得呢?必须立军功。变法实行了“二十军功爵制”,想要得到耕地,想要生活好,唯一的出路就是上战场砍敌人的头,想要做官、想要获得爵位也得去战场去砍敌人的头来换,贵族也不例外。这种“唯农唯战”的体制,将秦国打造成了“战争机器”,士兵看到敌人的头,就是“人生未来”,以至后来“敌首”太多数不清,士兵只能把敌人鼻子带回去领赏。在后来战场上,秦军有了一个特殊称号——虎狼之师。
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设立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县级官员必须中央任命,职位不再“世袭”,并实际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开始了中国历史中央集权的道路。秦国可以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对外兼并战争了。
商鞅变法,是一种“野蛮”的变法,所以它在东方是很难得到执行的,只能是在秦国这样“没文化”的国家开展,如齐国这样的“孔孟之乡”是不可能出现这类变法的。但不管如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了。虽然秦孝公死后,商鞅因得罪贵族被害死,但所有君主都是喜欢这种法度的,继位的秦惠公虽然亲自杀了商鞅,但商鞅之法必须保留下来。商鞅变法不独属于秦孝公,它成了秦国既定的制度,秦国开始迅速强大,而不会因是否换君主而改变。
使秦国强大的秦孝公自然是当时的一代英主,但就在同时,一个比秦孝公更出名的人盖过了他,这个人就是齐威王。
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齐威公是一个英主,善于纳谏用人,他在位时期,用邹忌为相国治理国政,用著名的孙膑为军师,使齐国国富兵强。齐国广纳贤人,使齐国成为天下文化中心。齐威公在位时,开始与强大的魏国争锋,虽然在魏惠侯时代,魏国开始走下坡路,但魏国依然强大。公元前341年,通过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魏国的百年霸业正式不再,齐国称霸东方。
公元前334年,走下坡路的魏国国君魏惠侯与齐国为了“友善”,两国君互相称王,史称“魏齐相王”,这样就出现了魏惠王、齐威王。西边强大的秦国表示不爽,公元前325年,秦惠公改称秦惠王。公元前323年,魏国又拉着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互相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中山国太弱,诸侯们不认其王爵;赵武灵王感觉赵国国力弱,对国内也不称王,只称赵武灵君。从这个时候起,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都是王爵了,周王的意义就失去了,所以战国时代,人们都不再搭理周王了,东周的政治意义彻底失去了。
战争与兼并依然在进行,天下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天下最大的威胁是秦国,秦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强大,最后的胜者很可能是秦国,所以出现了联合抗秦的战略。由于秦在西边,在地图上,其它国(燕赵魏韩楚)从北到南纵向成一条线,所以联合抗秦被称为“合纵”。“合纵”的倡导者很多,主要为公孙衍为首。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联合攻秦,秦国虽抵抗住了,但感到不妙。齐国自感强大,所以不去“合纵”,这样秦国的战略就是与齐国表面联合破坏“合纵”,这样“合纵”就没有意义,由于地图上秦国在西齐国在东,连起来是横线,所以称“连横”。只要“连横”,秦便没事,而“合纵”秦便危险。“连横”的主要实施者,是秦相张仪。
“合纵”五国中,由于魏国国力下降,最强的便是楚国,而楚国与齐国是联盟关系,所以只要破坏齐楚关系,秦的“连横”就成功了。张仪进入楚国“卧底”,最终成功欺骗了楚国,楚国于公元前313年放弃了与齐国的联盟,也不再“合纵”了,而是与秦国一路。“张仪欺楚”后,楚与其它各大国的关系再也不好恢复,楚国开始孤独,而后来秦国开始收拾楚国,实力更强一些的秦国开始压制楚国,楚国开始走下坡路。
最北方的燕国(今河北北部,京津一带),一直默默无闻。公元前316年,燕国发生了一件“燕王禅让”的闹剧,就是一个燕国国君为了道德高尚,将国君之位给了一个大臣,而事实这个大臣是个奸臣,最后国家大乱,旁边的齐国乘机打劫下了燕国,齐国遭到燕王室的仇恨。燕国的动乱好久才平定,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燕昭王是一代英主,他招贤纳士,任用著名的乐毅整顿朝政、处理军务,派著名的苏秦去齐国“卧底”做相国。很快燕国强大起来,由于对齐国的恨,燕昭王一直想对付齐国,但齐国太强大,所以燕昭王只有等待。
北方的赵国(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带),除了要面对华夏天下的争战,还要面对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在战国时代,北方蒙古草原崛起了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在华夏文明争战的同时,匈奴人开始南下,而与匈奴相邻的,就是赵国。赵国在与华夏各国交战时,也要与北方匈奴交战,而与匈奴交战是很不同的。匈奴人从小能骑善射,所以匈奴人主要骑兵出战,而骑兵是华夏各国没有的,所以赵国面对的敌人其实更加强大。
华夏各国之所以没有骑兵,主要是华夏文明的服饰等文化因素不适合发展骑兵,赵武灵王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学习胡人。赵武灵王遇到的不仅是赵国贵族的阻碍,更是华夏文明的阻碍。在华夏文明来看,学习华夏的文化才是华夏民族,如果学习北狄,那就不是华夏民族了。但赵武灵王还是坚持“胡服骑射”的改革,公元前302年,改革进行了,之后赵国有了强大的骑兵。公元前296年,赵国灭掉了中山国,战争中显示出了骑兵的强大。虽然战国时代的骑兵很不完善,但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军事强国。
公元前288年,为了“连横”更好的进行,也为了“远交近攻”战略的执行,秦昭王拉拢齐缗王一起称“帝”。“帝”是中国古代一个相当高的称号,一般是神的称号,如泰山大帝,也可以是半神的称号,如黄帝、炎帝,但不能是君主的称号。秦昭王想称帝,但怕天下不搭理,所以拉着当时的强大齐国的国君齐缗王,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可齐缗王感觉“戴这个帽子”会被天下骂,所以拉拢其它国家“声讨”秦国。公元前287年,齐、魏、韩、赵、燕一起,五国开始攻打秦国。好在秦国很强大,又加上函谷关的险要,最后五国攻秦没有成功。可是五国退兵时,齐国顺手灭掉了当时弱小的宋国。这件事把魏、韩、赵、燕四国吓坏了,而这时秦国也来“火上浇油”,说强大的齐国才是大家的危险,其它国家竟认同这秦国这个观点。
公元前284年,魏、韩、赵、燕、秦,五国攻打齐国。齐国很强大,但齐国没有秦国关口险要,结果齐国大败。魏、韩、赵三国感觉可以停止了,因为一个强大的秦国得需要一个强大的齐国制约,所以魏、韩、赵三国停止攻齐,西边的秦国也只好停止。但挨着齐国北边的燕国却说不,因为燕昭王想对齐国报仇想很久了,齐国顺手灭宋国的事,燕国在齐国的卧底苏秦就起了很大作用,而五国伐齐后,齐国正是势弱的时候,所以燕昭王命大将乐毅继续进攻齐国。齐国“刚被打残”,再加上乐毅军事能力较强,很快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被攻占,就剩下两座城池了,而且齐缗王也死了,齐王室成员也流落民间,齐国灭国了。
齐国的灭国,令天下震惊,燕昭王的大志也终于成功了,但燕国却不是最大的受益者。齐国灭国后,秦国的强大实际上失去了制约。
公元前281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正在衰落的楚国。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人屠”,是中国历史战场上杀人最多的将军。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一步步取得对楚国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279年,发生“田单复齐”的奇迹。当时燕昭王死去,新王燕惠王即位,不喜欢乐毅,田单利用反间计,使燕国在齐地的主帅换人。之后田单以齐地仅剩的两座城池开始了大反击,最后齐地百姓大力支持,田单竟收复了原来齐国的全部国土,又迎回了流落到民间的太子即位,这样齐国复国了。齐国复国了,依然是东方大国,但齐国的实力已不同往日,根本无法与西边的强大秦国相比。
同时,也是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攻下了楚国几百年的都城——郢,楚国大半国土也被秦国占领,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至此,曾经可以与秦国争锋的齐国、楚国都已对秦国再也没有威胁了。对于秦国,“战国六雄”中,只有军事强大的赵国可以与秦国对抗。
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强大,但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所以在秦赵的对抗中,赵国一直对于守势。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暴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争,秦国大胜,秦将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赵国的“家底”几乎损失殆尽,赵国再也没能力对抗秦国了。
公元前325年至前251年,秦国的国君是秦昭王(也称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很长,秦昭王接过了祖父秦孝公、父亲秦惠王、兄弟秦武王的强大秦国。经过秦昭王的治理,又加上战国时代的风云变化,秦昭王死后,秦国已是“超级大国”,其它六国再也无法抗衡,在秦昭王死后的公元前249年,秦国又灭了东周,至此秦统一天下已进入了倒计时。
第2-5节 混战结束——秦吞天下
秦昭王晚年,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但秦昭王没有看到这一时刻。秦昭王的太子没有活过秦昭王便死去了,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就是秦孝文王。可是秦孝文王即位当年便死去了,之后在吕不韦的暗中运作下,本来没希望的秦国在赵国的质子邑人,继位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但这三年秦灭了周国,也对其它国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秦庄襄王死后,继位的是大名鼎鼎的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即位时年幼,由相国吕不韦主政。秦王亲政后,除了吕不韦等重臣势力,运用李斯等能臣,开始了吞并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国统一了天下,大秦帝国出现在中华大地。
【若想读《简单连贯的中国史》全部内容,请关注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