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60126/0dc8a7c4aa312af4.jpg)
工业时代,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还依靠先进技术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以往农业简单生产方式下的物质短缺,增加了人口,繁荣了文化文明。
不仅如此,工业化对团队建设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机械思维、确定性思维,以及在这些思维模式下潜移默化形成的规划、流程等形式。这些规划、流程是团队为了完成各种工业化时代市场需求而对接工业标准化举措做出的现实安排。
当这些现实安排总能令人类尝到糖果的甜蜜后,就成为人类内在的惯性思考、行为逻辑,全面深刻影响着人类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实践。
为了保障这种标准化作业能够在团队成员新陈代谢中得以持续,团队不仅对接外部标准化需求,采用业务流程的方式实现大规模协作,还用很多制度规定把团队中的每个人固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按照特定的培训标准进行工作,以满足团队需求。卓别林“拧螺丝”的喜剧说的就是这回事儿。
而且,至今为止,即便人类已经步入 21 世纪,迈向了数字经济时代,这种标准生产思维、模式也未能全部改变。智慧工厂只是用人工智能、数控机床等更精准、高效的工具替代了人而已,其机械思维的本质并未完全转变。
就工业化思维的产物--规划而言,其绘制的蓝图,常常确立了行动主体(不同的团队),指明了团队前进的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未来一个时期团队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场景,成为团队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外部条件。
而人类期望通过“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预期来明确团队奋斗方向,又在客观上帮助团队实现了目标导向下的团队建设。这就好比一个小伙子想在2018年娶媳妇一般。娶媳妇的目标一设定,小伙子就会比往日更加节俭、更讲究卫生,也会开始考虑彩礼、住房等等。目标明确后,小伙子的自身建设明显加强了。
与此同时,团队内部基于职能分工导致的关键业务流程,又客观上通过工作任务把团队成员协作起来、拧成了一根绳,并在长期实践互动后形成了不同的团队文化、制度和明暗规则。这成为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在因素。毕竟,莫名奇妙、没有目标就设定的团队还是少数的。大多数团队都有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一旦失去这些流程及相关保障制度,团队内部成员就会因为缺乏常规工作推进、协作机制,易于陷入迷茫而被有心人卷入各自为政的各种山头、圈子中,导致团队内部“沙化”和对外竞争时整体能效降低。那些一盘散沙的团队,要么是缺乏流程及配套制度、要么是流程及制度沦为摆设的结果。
没有其他重大问题存在的大前提下,一个团队想通过建设激励士气、有所作为,一般是要从工作导向的流程、制度建设入手的。至少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各种小工作、小变化让团队成员逐步树立起流程意识,让他们在循规蹈矩的工作中慢慢体味团队协作、沟通,为团队建设做好基础铺垫。
当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不成文协作机制、不同部门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撑配合的工作机制后,团队建设的基础其实就完成了。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已可以保障这个团队完成一般的日常工作了。比如,一个处室内的成员都明确了各自岗位职责并能相互协作,处室与其它业务处室、后勤单位之间也建立了有效的共享、协作机制,就能较好完成团队交办的相关工作了。
细思量,工业化虽然通过各种业务流程、部门协作关系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团队中的“小小螺丝钉”,使得我们与某个企业生产车间内某个机床、设备上的零配件没有太大区别,但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技术和技巧及思维方式等却成为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润滑油、养分,滋养着其步入“壮大成长——出现问题——改革创新”的循环,推动团队在协作实践中不断成长、进化,以满足人类追逐梦想、构建理想国度的需求。
“团队建设,如此看,其实也算是工业化的产物,如同标准流水线上经历若干工序被生产出来的某个产品一般。”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工业化的描述。
但无论如何,工业化对团队建设的贡献远不止文中所述的思维、规划和流程。它,毫不客气地讲,是诸多传统团队建设的胎盘和母体。传统组织团队无论大小、性质和成熟度如何,其身上是永远无法褪掉工业化留下的烙印和味道的。
即使最好的美容师、最好闻的香水,也无法掩盖它们的存在。
至少现在还做不到。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