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是四月鹿的“夸下海口”。
就是那种刚接触了几个新观点就想要拿来用,拿来解释问题的那种“半斤八两”。
边写边学边熟悉,属于“夸下海口学习法”。
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到底是什么?
不忘“初心”为什么总是很难?
换个经济学角度看一看?
我们的“初心”、选择和成本
-1-
先问是什么
“初心”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到底是什么?
四月鹿搜了搜,只能够找到一些简单的概念解释,比如:
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们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渐渐逝去,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由来。
既然找不到一个好的定义,那请允许四月鹿给它下个定义。
既然是个口号,应该是有一定的实行难度的,并且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至少没有人会把“睡你MB起来high”作为人生口号。
1、至善、至美、至无邪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初心”是纯然美好的,价值观上的东西,无有不善。“初心”这一套,是传统的、普世的、适合中国特质的。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找到几个关于“初心”的圣人言也不是很困难。
比如
《道德经》里就有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同样,隔壁取经取来的佛教,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解说。“不忘初心”这句话,据说发源、改写、白话脱胎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都会来护念初发心的菩萨,都会加持此初发心菩萨、使他庄严。在佛教的观点中,认为“初心”是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责任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要做出点成绩的愿望心——赢得自己、家人、朋友、社会的认可。
2、应该是一个大方向性质的,而不是实质小目标,大到允许迂回的曲线救国
实质目标有时是敏锐的、变化的、与时俱进、决策最优的。而初心不是,它是恒的、直的、极目远眺的方向。
物质化的梦想,很难被人光明正大地认定为初心。
“我要为家人提供美好的生活”比“我要挣很多钱”听起来更像一个“初心”的模式,虽然金钱角度差不多是一回事。那么为了实现这么个梦想,如果先选择了“不那么挣钱但是有前途、积累多”的工作,曲线救国,也许也能算得上“不忘初心”。
-2-
再问为什么
“初心”为啥成为口号?
既然“不忘初心”正确又普适,为什么执行起来还是这么困难呢——因为代价太大。
现学现卖,四月鹿尝试着用成本和经济学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引入几个好用的分析问题的经济学角度的概念: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
1好用的经济学成本
第一个是沉没成本,sunk cost,是以往发生的、已经投入的代价。
比如你买了一张30元的电影票,坐下来发现何止一个烂字了得,不想浪费时间,不如直接离场,但是电影票钱已经给出去了,金钱成本已经沉没;
明明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甚至未来还要再学习一段时间;精力成本已经沉没;
似乎已经没有了恋爱热情,甚至对这段关系感到痛苦;想要提出分手,但是已经相处了2年了,时间成本已经沉没;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在沉默的那一瞬间,就已经不能是做一个值得未来考量的成本。
开弓没有回头箭,觉得一旦做出,无论获益还是损失,你都只好接受。而沉没了的成本已经在瞬间沉没,不能再作为未来决策的指标。
和常识有点不同。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前天四月鹿的室友和四月鹿说,听说人们总是会更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成为执念,如果得到了,反而会像是气球泄了气一样,发觉不过如此。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四月鹿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
你明明喜欢英语,却去从事了会计,你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的“英语专业”,也许你可能会在英语领域成为巨擘,建立商业帝国,成为下一个“新东方”。
你在考虑追小红还是小兰,如果你选择了追求小红,你可能失去了小兰的温柔贤淑美丽大方,未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如果你选择了追求小兰,你可能失去了小红的家庭背景行业支撑岳父靠山,未来平步青云。
你家里有一个商铺,你想要开一家茶饮店,但是也在考虑对外出租收取房租,如果你选择了对外出租,你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的那家茶饮店——也许它可能别具一格,饱受喜爱,成为网红店,成为下一个“喜茶”;如果你选择了开茶饮店,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的房租——也许茶饮店生意平平,入不敷出,而对外出租的房租旱涝保收,价值更高。
机会成本是放弃了的、实际可能发生的“机会”,而不是“白日做梦”。
学英语的很难成立下一个“新东方”,做茶饮的很难成为下一个“喜茶”,很少有学生能考虑到底去上“清华”还是“北大”。因为这些都是不可预估的,不可计算的,难以衡量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心头血”与“白月光”,失去了的那个最大代价就是机会成本。
▷这个案例是比起“红白玫瑰”,更适合诠释“白日做梦”
因为难以计算,所以人们总会有“如果选了另一方,会不会更好”这样的想法。因为失去的了机会成本永不回头、难以衡量,只能成为千回百转出现在“如果”里,成为执念。
边际成本,marginalcost,是作出后续决策参考,最重要的一个代价。
目标是在自我创业,你喜欢英语事业,却去从事了会计,会计也许只需要再多付出几年建立人脉网络,而英语事业需要从头开始。
目标是拿到大学学位,虽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已经学习了3年,只需要再多1年就可以拿到学位,而转专业可能需要从头开始花4年,医学法律建筑等专业,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目标是走进婚姻,似乎已经没有了恋爱的热情,甚至对这段关系感到痛苦;想要提出分手,但是已经相处了2年了,可能没多久就可以谈婚论嫁,而分手寻找真爱,可能是一件几率不如见鬼的事情。
为了收获回报,你能够付出多少代价,这个就是边际成本。比如现在有plan A 和plan B
plan A:投入100,收获150
plan B:投入120,收获200
如果你一分钱都没有投入,大概大家会去选择plan B,因为回报比例比plan A要高,多投入20块,多收获50块。
但是,如果你已经投入了90块,那么plan A 还需要投入10就能收获150,那么plan B 还需要投入30收获200。那么有一定的可能,大家会选择不再多投入20块钱,而是选择目前回报比例更高的plan A。
这个可以解释很多发展中的问题。
比如原本连2G都没有的地方,可以直接建立5G网络,因为可以直接选择目前回报最高的。而如果原本斥巨资建立了4G网络,在5G网络收益超出4G之前,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升级,继续投入4G获取更高的边际收益。
比如经常听到外媒评论中国的网络支付是“后发先至”,短期内跳过了信用卡支付制度完善、普及时期,提前越过了成本门槛,建立了网络支付。在国外如果普及网络支付,可能需要先和信用卡获益方拉锯一段时间。
“后发先至”,因这是从零开始,最大化的最优解。
但是边际成本至少应该有一个“目标”,你会知道自己大概还需要投出多少才能触碰到边际。
如果毫无所知,遥远无边,那么和“初心”阶段没有实际的差距——建议选择收益最大化的那个选择。
2初心的代价
说了这么多成本,那么不忘初心到底为什么困难?
初心是最单纯美好的,最初的愿望,那个时候沉没成本为0,可以做出最优的边际成本决策;
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可放弃的机会成本最小。
这个时候坚持初心,基本只是一个“perserverance——坚持”的问题。
随着过程越来越往后,选择越来越多、诱惑越来越多,继续坚持初心,放弃的机会成本也越来越大。很多放弃的机会成本,甚至是肉眼可见、亲身可以感的——
最初立志“为生民请命”的父母官员,会不会因此放弃很多金钱诱惑与晋升机会,这个时候“初心”代价有多大?(所以……人民的名义吧)
▷题外话,据说这剧被冷处理了,不会重播,不会得奖,不会再提。《药神》也是。
最初立志“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会不会因此失去很多物质化的机会?(日本的科学家就真的很能做的住冷板凳……)
▷201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71岁的大隅良典,51岁才评上教授
四月鹿的长辈曾经说过,他们那代人年轻时,少有如今如此精明的物质感和犬儒感,一腔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真心目标是“为了国家和行业做贡献”
——因为那个时候可以失去的机会成本太少了,人人有一腔热血,人与人之间物质差距也小,社会可以提供的选择和机会也非常有限。
而如今的年轻人,更多的是被时代重压之下,强行在短短几年,青年价值观就已经被创造、被迫使、被教育,成为了“精致自私”的模样
——社会太大了,生存压力也太大了。机会太多了,人与人之间差距也如同天堑。一着不慎就会《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选择平和应战也会被认为青年“佛系”无斗志。
每一个选择放弃的机会成本,可能都是巨大的,而这份巨大不可衡量的机会成本,让人兵荒马乱。
因为不知道失去的机会到底有多巨大、因为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机会成本代价巨大,人们只能精致自私,又佛又燃,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这个时候的初心,因为坚持的代价难以衡量,越来越困难。
因为困难,所以人们不断耳提面命,让它成为了口号和指令。
-3-
然后怎么办
人生艰难,初心不易,怎么办?
四月鹿不是一个成功人士,没有反向“归功、归咎、归因”的成功学。
以下只是自己的一点思考,鄙夷漏见,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后台给四月鹿留言~
1、沉没成本不再是成本,做一个勇者。
沉没的成本,在那个瞬间已经失去了,未来决策,唯一值得考量的只有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
如果到达边际的受益不足以支撑目前的道路,那么做个勇者,及时放弃。(但是这一点何其困难,真正能够头也不回放下的,都是勇者。)
找一个该方向可能到达的对标模板,尽可能全方面地想象换位成自己,那样的自己是痛苦还是欣喜?
痛苦是能够接受的程度吗?如果不能接受,就应该在那个瞬间把过去打成沉没成本,选择最大收益,让机会成本最小。
2、阅历、思维、道理,都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
阅历是重要的。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阅读,主动或者被动接受,阅历都是重要的。
只有经历过“事件”和“道理”,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未来思维能够凌驾于一团芜杂之上,以俯视的思维姿态整理思考,抽丝剥茧。
扩大眼光才能接触到更多的可能,武装自己思维里的“机会成本”,眺望到自己的“边际成本”,从而做出最好的决策。
“听过很多道理,却无法过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只是“囫囵听了”,却没有“自己想了”“躬身做了”,只是在一团乱麻里又添了一层乱麻,不识庐山真面目
——思维和阅历必须凌驾于事件之上,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3、“成本”包含的很多很多。
“命运给你的每一次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经典来自茨威格的《断头王后》
这话同样是说烂了,但是大家诧异地发现,这话没什么惩戒意义。大家明明白白的发现,很多时候功德、行为与人的福祉命数并不符合,有的人就是接受了每一次馈赠,而且依旧过得很好。
——成本不仅仅是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不确定性成本、道德口碑成本……就和货币组合里的“一篮子货币”一样,每个人加权的比例不同——有人看中金钱,有人看中时间付出,有人更在意到的口碑。
任何选择都出自个人,都是和决策个人息息相关的,量身定制,移植复制可能会半死不活。别人的故事只有观赏性,没有本质的参考性。
人能得到幸福的一大秘诀就是“不和他人比较”,虽不容易,至少是个指向。
4、凡有选择必有代价,都是自己的,别回头
初心困难,机会成本代价巨大。但是机会成本不可衡量,并且与目前的状态息息相关。
如果偏离了初心方向,选择了目前的机会,那么你就必须有放弃未来可能的“机会”的觉悟。
没有人知道哪一条路是最宽敞光明的,没有人知道哪一条路提供的“机会”是最珍贵的,“机会成本”无法衡量,无法计量,凡有选择必有代价。
正如“苏格拉底和麦穗”,你无法回头,不知道手中这一穗是不是最大的,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遇到最大的。
但是行走的大方向是不能改变的,你必须走向麦田的边缘,否则将永远迷失。
5、初心不能忘,过程螺旋上升。
“初心”普遍是好的、纯然的目标,是事件最光明的前进方向,它一定是美好的、光明的大方向。
它的指向不应该变化,但是它如此巨大,看似渺远如光点,却是一条宽如三十二车道的巨大梦想。
我们允许自己偏离初心的某个车道,却不允许自己偏离初心的大方向——大势是总体的前进方向,光明和美好还是大趋势,虽然社会和人生总是忽明忽暗如同通过隧道,但是人类和社会大趋势必须是螺旋上升的。
-4-
最后喝鸡汤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没有人不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善终。
前面提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有个卷第十九的一句话:
“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菩萨初发菩提心,是始觉智,趋佛圣道;如果不能坚持这初心,就会后起颠倒心,菩提心和颠倒心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不能同时存在的。觉、迷二心不会同时存在一心中。
这个境界太可怕了,菩提心和颠倒心、觉迷二心不同存,非此即彼,非0即1,非黑即白,没有0.5也没有灰色。近乎圣人,果然是菩萨才能觉悟的“初发心”——一地不知二地事。
了然的觉悟、颠倒的无智,智与迷惑。人们常常处于中间地带,圆锥摆一般循环往复,曲线前进。
“不忘初心”太难,代价太大,但是人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口号,把它作为鞭策激励自己的行动纲领。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它是至善至美至无邪,是事物发展的大方向,是奔流向前的三十二车道,是苏格拉底麦田边界的方向。
初心允许曲线救国,允许选择与螺旋,只要你付得起代价,承担得起机会成本。
去阅读,去思考,去经历,别回头。
BE BRAVE 。
最近的是不是都是鸡汤?
思考到最后总是会变成鸡汤,
大概正能量必须是大势所趋。
鸡汤四月鹿也想写“夸下海口”的智力鸡汤
欢迎关注“纭开见鹿”(MeetAprilL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