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曾随江苏徐州沛县作家创作团参加了“沛县教育采风行”活动,一所所各具特色的学校,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打破了原有的校园印象,不由人一路行,一路感慨沛县最美的风景是教育。而最让我感慨的,是青墩寺学校。
青墩寺是大有来头的。据沛县明清年间的石碑记载,青墩寺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庙宇规模浩大,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青墩寺衰落了。1905年,沛县孟楼屡试不第的乡绅朱才全,利用青墩寺青墩寺闲置庙房创建了私塾,凡遇亲邻俊秀子弟因贫穷不能入学者,必解囊相助,将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乡邻青少年身上。县知事于书云亲书“热心办学”褒其助学之功。
辛亥革命后,青墩寺已经名贯大江南北,有“江南燕子矶,江北青墩寺”之称,市立第一国民学校的青墩寺小学。不光是江北的富家子弟,就连安徽、山东、河南的富家子弟也赶着大车前来求学。
1927年,从青墩寺小学走出去的孟昭佩、解慕唐等人,先后受党组织的委托返乡,以在青墩寺小学任教为掩护,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次年,中共沛县特别支部在青墩寺小学创立。青墩寺,被誉为沛县的延安。
听着青墩寺的故事,抚摸着中山堂厚重的青砖墙,面对着英烈们的青铜雕像,徘徊在青墩寺静谧的校园里,感受着阳光一寸一寸地倾斜,将亭子、教室、石碑、雕像、树木、虞美人花的影子一点一点地拉长着,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原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史诗,居然离我那么近,那么近,近到我一伸手,就可以触摸的到。我为我生活了三十过年的这片土地骄傲!
然而,一圈百度下来,我的骄傲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悲哀……因为,在我的故乡,汤王庙小学正是一所这样的学校!
汤王庙在全国有很多,是祭祀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的。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管辖。
春秋时期,楚国在南方崛起,东进江淮,逐鹿于江汉、淮水之间,结束了江淮之间小国林立、诸侯割据的局面,一跃成为南方大国。
战国后期,楚国国都被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被迫几次东迁,最后定都寿郢,即今日寿春镇。至今,父亲仍然称“村子”为“郢子”,家乡到处可加带“郢”的村名,如李郢子、纪大郢子、染坊郢等。
父亲说,汤王庙以前有王家祠堂,高祖父时,我们家族还住在汤王庙。回集原是洼地,每逢淮河发大水,回集必被湮没,水退以后,人们开垦种地。渐渐地,才有了人家,成了郢子。
高祖父有二子,曾祖父居长。高祖父过世时分田产,家产一分为二,曾祖父家五子得其一,一百多亩地;二曾祖父家独子亦得其一,也是一百多亩地。他说,他大叔(二曾祖父家的儿子)家地多,富裕,他们的孩子不论男女都在汤王读书识字,后来去了寿县、蚌埠发展,再也没有回来,都是文化人。
汤王庙小学创办于1906年,像青墩寺小学一样,也是乡绅王如乾借助于庙房创建的。民国初年,亦被定为公学。与父亲同辈的王影怀就是从汤王小学毕业,考上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的。
1925年,党组织派王影怀返回家乡,以汤王庙小学校长为职业,成立了淮南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汤王庙小学被称为地方党组织的革命摇篮。同村、同时期还有一位英烈——王培吾,亦是汤王庙人,曾为中共六大代表、红一军第二师政委、红一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中共鄂豫皖军委政治部主任。
然而,这些,我全然不知。
当我徘徊在他乡缅怀英烈、为英烈们的革命事迹心潮澎湃的时候,竟然不知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宗族里亦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这个后代,当得何其惭愧!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的故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