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三国时期,蜀中出了很多图谶天文大家,从汉灵帝时的宦官、董卓之乱到曹魏代汉,从刘备称帝蜀中到后来国灭,都一一被他们预言。
汉灵帝中平五年,刘焉在洛阳任太常,与侍中广汉绵竹人董扶关系密切。刘焉放着好好的太常不当,竟然想要逃到交趾去避难,前文我们分析过,这是因为他预感到朝廷将发生大乱。
而恰在此时,董扶也有要回乡避乱的想法,可见他同样也预言到了朝廷的大乱。于是他跟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便转而去做了益州牧。
后来的事情,果然都如他预料的一般发展:他们离开不到一年,汉灵帝去世,继而京师发生了宦官之乱、董卓之乱。再后来,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并且在这里建立了蜀汉政权,果然是“有天子气”。
董扶是广汉绵竹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绵竹县人,他的图谶之术是跟广汉新都人杨厚学的。杨厚是汉顺帝、桓帝时人,曾经担任侍中,作为一个术士在《后汉书》中有传,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杨厚精通图谶之术和天文占候学,曾经做过很多预言,而他的学问是家传的。杨厚的祖父杨春卿便精通图谶之术,新莽之乱以后,在公孙述建立的蜀国为将,蜀国被破后自杀。
杨春卿死前,对自己的儿子杨统说:“吾绨帙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可见蜀中杨氏的图谶之术是祖传的。
杨统受父亲遗命,先随犍为人周循学“先人之法”,后随广汉人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终成为一代名家。
周循和郑伯山事迹难考,但两人都是四川人,由此可知,在两汉之时川中盛行图谶、河洛天文之术,而且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估计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存在了。
杨春卿传杨统,杨统传杨厚,杨厚后来辞官回乡,专心教授门生,他有名有姓的学生达三千多人。所以,在三国时期蜀中的方术名家,大都是杨厚的弟子,前面说的董扶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自杨统以来,这一系的传人都特别长寿。杨统活了九十岁,杨厚活了八十二岁,董扶同样也活了八十二岁。
后汉、三国时期,蜀中最有名的三位方术大家,董扶之后便是任安。
任安是广汉绵竹人,和董扶一起从杨厚求学,任安因为不愿意做官,所以关于他的事迹记载很少。
绵竹人秦宓评价他说:“今处士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如今见察,则上一州斯服。”
刘焉评价他说:“安味精道度,厉节高远,揆其器量,国之元宝,宜处弼疑之辅,以消非常之咎。”
任安晚年隐居绵竹,专意授学,年七十九而终,同样是长寿,后来出仕蜀汉的杜琼、杜微、何宗都是他的学生。
名气稍亚于任安的是周舒,周舒是巴西阆中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阆中县人。周舒家境优渥,终生不仕研究图谶、天文之术,是个真正的隐士,他的学问传给了儿子周群。
当时盛传《春秋谶》中的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很多人都不理解,周群解释道:“当涂高者,魏也”,预言大汉终将会被曹魏所取代。
为什么“当涂高”就是魏呢?这一点成都人杜琼解释的更清楚,他说:古人把高大的阙门称为魏,所以当途而高说的就是魏。
周群还预言了刘备汉中之战的结果,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其后果然如他所说。
蜀郡张裕同样精通天文占候,他也劝刘备不可征汉中,认为“军必不利”。后来曾私下对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
刘备因为张裕出言不逊,又说他的预言都不应,所以借口处死了他。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时年正是庚子年。
杜琼还预言了蜀汉的灭亡,他认为,古代的官职中从没有称“曹”的,自汉代以来,各个官职的属吏都称曹,这就是天意。杜琼也是长寿,活到了八十多岁。
谯周与杜琼相善,经常向他请教图谶之术,后来根据杜琼的解释,得出了一个结论:先主名备,意思是已经准备好了;后主名禅,意思是差不多该让出去了。
所以,后来谯周成了蜀国最坚定的投降派,而蜀亡以后,大家都称赞谯周的预言准确。
综上所知,蜀中真的是人才辈出,藏龙卧虎,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人间清醒。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蜀国无人才,诸葛亮也曾感叹缺少人才可用?
在蜀中图谶、天文之学兴盛的氛围中,蜀中很多高人都知道所谓的“天命”,知道蜀汉政权不过是昙花一现,所以宁可隐居起来,也不愿意出仕。
所以我们看《三国志·蜀书》中的列传,很多益州人都是不愿意在蜀汉当官的,在诸葛亮的多次请求之下才勉为其难。
比如,前面所说的蜀中三大方术家,董扶、任安、周群都不愿意出来做官,诸葛亮明明是久闻大名,可就是请不出来他们。
再比如任安的弟子杜微,在刘璋统治益州的时候,还愿意出来做官,到刘备统治蜀中时则“常称聋,闭门不出”,诸葛亮多次请求才勉强出来,就这样还老是想着辞职。
蜀中前后几代高人,已经早就把天下大势算明白了。汉末的宦官之乱、董卓之乱,曹魏篡汉,刘备在蜀中称帝,刘备在汉中失利,蜀汉政权灭亡,前后一个半世纪的事情,早就被他们看透了。
读《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三国志精解系列》第5篇
【原创内容】作者:抱一散人 王玄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