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春花日日生(61)
焦小桥
牡丹之所以会被称作“花中之王”,原因在于它的花色丰富且艳丽,能够给人带来富丽堂皇的视觉感受。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曾提及“牡丹味辛寒”,这一记载表明牡丹早期是作为药用植物进入人们生活的。
此外,在《柏乡县志》这一书籍中也曾记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经为了躲避王莽军队的追击而躲避于弥陀寺的牡丹花丛中。待刘秀成功建立东汉之后,他将这片花丛赐名为了“汉牡丹”。
野生牡丹转而变成家养观赏性花卉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后来经过古人的栽培,牡丹日益多样化。进入隋朝之后牡丹的栽培范围较之前已经有所扩大,聚众欣赏牡丹的习惯也开始初步形成。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
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扰。
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