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馆由浪漫现实主义大师郑国英设计。在成都博物馆建成前,经常往位于离家不远的四川博物馆,相较于成都博物馆的高颜值高科技现代感,更爱四川博物馆的环境与底蕴。
1、地理位置:
博物馆位于浣花溪畔,毗邻杜甫草堂,青羊宫,文化公园,百花潭、浣花溪公园,送仙桥古玩市场,该地段是成都市最具“雅”文化底蕴和古典气质,历史源远流长,宁静致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建筑符号-地域文化
“现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符号,是言说建筑隐含的思想的符号,言说民族的文化和理想。建筑的叙事性实质上是建筑师向在建筑上表达的深层次的内容,是建筑的造型、布局、空间结构、场所和材料等所形成的序列,这种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和场所的叙事,尤其是一些功能性很强的大体量和大跨度建筑。”①
1)由博物馆大门,先登上桥径,到达广场,上台阶,再到大殿(主馆),殿后是园林庭院以期与杜甫草堂自然人文环境融合,这一布局有“官式”建筑特点,区别于民间建筑。
2)主体建筑采用门、堂、廊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构成空间序列。拾阶而上,大平台、高门,像古代大殿厚重的木门,千年历史徐徐在我们眼前展开。步入大堂,展厅分布左右,中央是一圆形中庭,地上一幅巨大金灿灿的圆形图案让人不禁联想到国宝“太阳神鸟”,那古蜀图腾诉说着古蜀文明。两旁的走廊、过道连接着不同的展馆。博物馆主打张大千先生的字画,馆藏注重地域特色,汉代陶器、古蜀青铜器,蜀绣,成都平原历史,川中民族风物,藏传佛教文化、佛身,远唐至今的书法名画等等,展示了四川乃至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展品的精神融入在展厅的风格里。看完展品前往下一个展厅的停顿片刻,走在这段“历史的长廊”,回望璀璨辉煌的文明,思绪飞扬。

3)建筑构造反映地域特色 1.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大气庄重。审美上讲博物馆翼角高举,如大雁排空之势(大风起兮云飞扬)。从功能上,由于四川气候特点是多雨、日照较少,所以屋面坡度都较大,出檐深远。有利于防雨及采光。


2.正面入口处采用“抱厦”式样

“抬梁”“穿斗”传统木结构的空间架构

结语:运用古建的元素符号,结合现代的技术创新,是这座博物馆的精神与气质所在,是设计师对中国恢弘古建史的致敬。
唐汉大气古韵的建筑风格是我所欣赏膜拜的,与浣花溪沿岸的人文自然相辅相成,与馆藏菁华一脉相承。地杰人灵,人与建筑、生态和谐共处的场地,文化在此流传不息。

①引自《建筑批评学》第234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