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221380/0389c51d22865993.jpg)
不知不觉中,谭老师的分享已到第三课,竟有些不舍在心头,真想和谭老师学更多的知识和教学技巧。这次课开始依然是“温故而知新”的环节,第二次课时就回顾了卓越沟通,这次课也同样回顾了,但是谭老师对我们提的问题却和上节课的不一样,同样的内容,提的问题却是不同的,可见谭老师是用了心思的,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像谭老师一样,对每一节课都用点小心思,那我们的课还能上不好吗?谭老师的做法让我反省,让我反思,也指引我前行!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引导”二字并不陌生,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不会你就不会引导他吗”、“他做的不对,你可以引导他做对了呀”、“你是怎么引导的呀”等等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几人能说清楚什么是引导呢?谭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引导是什么”、“引导不是什么”和“引导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真可谓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谭老师的提问让我们思考,也让我们更专注的听讲,这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课,这样目的性就更强了,孩子们的思维也会一直随着老师的设计思路走,所以说谭老师的课总能给人以启发。谭老师讲到有效引导也有三要素,分别是:目标共识性、场域通能量和情绪可捕捉。
目标有共识
有效引导的第一步是目标有共识,怎么形成目标共识呢?
第一发现差异点。对任何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那人与人之间的这些看法都是一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前面学过的有效沟通和卓越倾听,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接纳并认可差异点,因为毕竟我们只代表自己,别人的想法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和认可。
第二寻找共同点。在这谭老师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想做的和能做的是一件事吗?”所有人都说不是,而我们目前做的事大都是我们自己能做的,当然也有时候想做的和能做的是一件事,但很多时候想做的和能做的事是有距离的,要不怎么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呢!所有我们尽量寻找想做的和能做的事的共同点。
第三形成共识,注意这需要我们有同理心,而非同情心。有人或许觉得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同情和同理不在于自己如何定义,而在于对方的感受。一般我们对他人同情时,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弱者,而同理会让对方觉得和自己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尽量选择同理心。
场域通能量
当听到谭老师说场域通能量这几个字时,我还真有点迷茫了呢,因为之前确实没听过这个词语,不过在这一看到,我就觉得和场所应该有关系,的确如此。场域是什么呢?能量又是什么呢?谭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开会时有两个场所一个是密闭的空间,一个是有窗户、绿色植物和水面通透的,会选择哪个?通过大家的互动面板,看到大家都是说选择第二种,因为这样的场所会让人的心情明朗,这我们就明白了,场域是一个环境,并且可以通过外界改变。那什么样的场域会堵住能量?什么样的场域会打开能量呢?当然一个密闭的,黑暗的会堵住能量,而一个明亮开阔的场域能打开能量。那如何随心而动?如何凝神聚气呢?首先如果能把握一群人的能量状态,就能做到随心而动。用圆圈的方式可以聚焦大家的气。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需要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圆圈聚气,当我们需要不同的想法就可以选择散气,比如我们老师经常用的小组讨论法,不就是需要得到不同的答案,然后得先分散开嘛!
情绪可捕捉
情绪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自己是100个格子,只有十个格子是事实,其他九十个格子是由此产生的情绪。情绪的捕捉有四步法:首先要感知对方的情绪,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后,我们要使用自己的情绪,接着是要理解对方的情绪,最后是管理自己也要管理对方的情绪。当然,情绪的捕捉是一种能力,它包括爱商、情商和智商。那怎么提高情商呢,首先我们得有自我认知,然后要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包括会表达自己,会倾听对方,注意表达自己时,用同理的方式表达。
我越来越觉得谭老师的课越来越深奥,每堂课都比上一次课更加的有内涵,要想打造个人领导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不断的修炼,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最后谭老师送给我们两句话觉得受用。
掌握了引导,架起了桥梁。 表达了自己,理解了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