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写不出好文章来?

作者: 清辉_0528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10:52 被阅读5次

你有十分水平,只肯付出50%的努力,写出来的文章只能得50分;你有五分水平,却付出了120%的努力,写出来的文章也可以得60分。你们看,“态度”就这么给力。

大家应该认识到:我们能不能学好写作、写好文章,甚至于干好任何工作,首先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为什么态度这样厉害?因为它是一种心理能量,直接决定着我们行动的力度、用心的程度,对行为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态”是个会意字,繁体的写法是上“能”下“心”,这不就是“心理能量”吗?“度”,古代是一种计量工具,这说明人的心理能量也好,心的容量也好,都是有大小、可测量的。

其实,人的心理能量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正负之别,积极的态度产生正能量,消极的态度产生负能量。现代科学和无数事实早已证明,人类的心理能量不仅存在,而且效能巨大,对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所以,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心理能量的开发,使积极正确的态度成为自主运行的“发动机”,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心理动能。

有人曾经总结过这么一个写作方程式:

*动力×能力×定力=笔力*

这个方程式,主要说明写文章不仅仅是能力问题,靠的是动力、能力与定力的聚合力。没有动力的牵引,笔力就是无源之水;没有能力的支撑,笔力就是无本之木;没有定力的维系,笔力就续不了航。说得通俗点儿,就是“有动力没能力,只能干着急;有能力没动力,能力会打折;有动力有能力却没定力,好花开不长”。这三者有如三足鼎立,可以让人站得稳、干得好、走得远。

在一个时期内,一个人的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变数较大的是动力和定力;但不能把动力和定力看成加数,而应看成系数、倍数。正常状态下,动力是“1”,可以100%地发挥出现有能力;如果热情高涨、动力爆发、定力倍增,就像打了鸡血、吃了兴奋药似的,能力的作用效果也会成倍地放大。所以,“三力”之间不是叠加效应,而是乘数效应。

文章的题目也就是它的核心观点,说的是: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确实,每当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篇文章完成得不够理想,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把“能力问题”作为宽恕的理由,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很多情况下,你的态度才是事情没做好的主要原因。

“能写”是真本事,“愿写”是好态度,有了这两点,不愁写不好文章。真正的笔杆子都是这种类型,他们不仅“不怕写”,而且“写不怕”“怕不写”;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不斤斤于得失、不汲汲于名利,真正把写作当成了生命、看成了责任、干成了事业。

那么,能不能把正确的写作态度具象化呢?

这里总结了一套“四有”的标准:

一是有“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性。

“要我学”“要我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我要学”“我要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着牛头吃草、赶鸭子上架,注定不能持久;从内心激发兴趣、点燃激情、养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使一个人成为“永动机”。

二是有“文经我手无差错”的责任心。

这就要求每一个对文稿过手的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最后一关,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地把好关,不让丁点纰漏从自己眼前漏过,不让任何差错在自己手上发生。作为文稿的起草者,尤其要从源头上保证质量。

“文经我手无差错”还只是基本态度,比这更高的要求,是“精准精到再出手”。

三是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大毅力。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史学大师范文澜的为学态度。一名优秀的写手,没有十年八年的浸染沉淀,也是培养不出来的。成功学里不是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么?每天写三个小时,大致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攒够一万个小时,才能成就一名响当当的笔杆子,这也正是古人说的“十年磨一剑”。

四是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高境界。

“办事者劳力,为文者劳心。”写稿子是一项高难度、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不仅总是“5+2”“白加黑”,还经常超负荷、连轴转。这是,不仅考验动力、挑战能力,还压榨脑力、透支体力、煎熬心力、蚕食精力,没有很强的毅力、耐力和定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所以,要把这事儿干好,既要有本事,更要见精神。

《匠人精神》中写道:匠人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手艺工作者,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匠人精神就是对于自己所制作产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一种追求,它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情怀、一份坚守。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叫做“附加值”。前面说的四点归结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写手精神”,它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稿质量,还能给文稿带来“精神附加值”“心灵附加值”。这种附加值,贯注和体现在文稿中的每一句话里、每一个字上,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也感受得到。

请记住:心力到处笔有力,精品背后是精神。

怎样是不正确的写作态度呢?

不正确的写作态度主要有4种:

1.是不想写。

对写文章,一没兴趣,二没感觉,不打算学写作,不到非写不可决不提笔。

2.是不愿写。

“不想”是没有主动性,与任务无关;“不愿”是接到任务的时候,心里不情愿,没有积极性。

“不想写”和“不愿写”的原因可能相同,比如都是想偷懒;也可能不同,比如愿意写自己的东西,但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

3.是不敢写。

其实不敢写只是表面,其背后实质是怕苦怕累怕麻烦,包括怕加班、怕熬夜、怕稿子被“枪毙”、怕改来改去过不了关。这都是缺乏文稿担当、工作担当、责任担当。

4.是不认真写。

写作的时候找“抄本”、搞拼贴、“炒旧饭”,只求交差、应付了事。

起初写稿子很有热情,写得挺认真,但时间长了、人也疲了,觉得自己干了那么长时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得到不应有的“回报”,感到很委屈、很受伤,就开始琢磨怎么“逃离”文稿,心思不在稿子上了,质量也就下降了。

还有一种不好的写作态度,就是不谦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意见不接受,让修改、让重写也不服气,觉得别人“不识货”,自己的稿子是明珠暗投。

如何改变写作态度

写作态度的问题,表现在行为上,根子在认识上。必须在提高认识、深化认识上着力,以思想转变带来态度改变。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正确认识写文稿的甘苦,变“没有兴趣”为“享受乐趣”。“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有的人觉得写文稿辛苦、清苦、艰苦、痛苦,怎一个“苦”字了得?其实呀,“辛苦”不苦,“心苦”才苦;“艰苦”不苦,“煎苦”才苦。真正的苦,不是味道,而是感受。那些每时每刻都在“苦熬”的人,才觉得自己真是命苦。而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因为专注于干,哪有喊苦叫累的闲功夫?更何况,他们心里有憧憬、有希望,每一丝苦中都透着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总结过写稿的“四乐”:

一乐为;每当写出神来之笔、得意之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时,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二乐为;文稿得到认可、顺利通过,没有来回折腾,自己暗自庆幸;

三乐为;自己起草的稿子,别人看得精彩,听得认真,感到既欣慰又骄傲;

四乐为;自己起草的文稿发出去以后,各方面反映好,对后续写作有推动,心血没白费。

如果能经常享受到这样的快乐,写起文章来自然越写越有劲。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视它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它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心态的改变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态度的“态”字:下面一个“心”,上面是“大”字多一点,可以理解为“把心放大一点”。

有写文者这样说道“其实那份惯常于凌晨四点的坚持,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成功或小目标,只是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责任、忠于自己的真实。或许唯有如此,每当日后回想起这段青春年华之时,内心才会平添一份平和与踏实。”这样一种心态,就是真正抛开了小我的“无我之境”,是参透了写作真味的“苦乐之境”。

世人看待“苦”有三种眼光,也体现了三重境界。

最低的一种境界:苦就是苦。

在很多人看来,苦就是单纯的苦。他们不仅觉得这种味道不好,还只看到眼前的苦、当下的苦,一点儿苦都吃不得,吃在嘴里苦在心里,还总是放在心上、挂在嘴上。

第二重境界:苦不是苦,是甜的引子、前奏、序曲。

就像古人说的,“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还有人说,“如果搬开河滩里的礁石,那么潺潺的溪流就会失去歌声。”先甜后苦愈觉得苦,先苦后甜更知道甜。当你怀着对甜的憧憬去看苦,似乎它就不那么苦了。

然而,这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如同苦中作乐,虽得其乐,但乐不长久、乐不开怀。

第三重境界:苦还是苦,既看到苦的功效,又喜欢苦的味道。人生本来就有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每一种味道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好比苦能清心、能下火、能醒神。如果你拒绝它、远离它,就会少品尝一种味道,人生就不完整。这样去看,苦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别人心目中难以忍受的苦,在你看来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味道;当你欣赏这种味道的时候,吃苦也是享受。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写作存在的各种情况,安心宁神去写,把思想中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写作的苦也是一种乐趣,比如,茶是苦的,咖啡是苦的,苦瓜也是苦的,可有的人就好这一口,不苦不过瘾。况且出成品后获得赞扬时,你自然会觉得那些过往都是值得而必须的经历,它让你的人生多了一份“得到”。还将成为你以后的风帆和指引,让你的作品更出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你写不出好文章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vu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