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刷爆了朋友圈,引发了很多了的转发与关注。文中写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阶层不断累积自己的优势还有资本从而营造了阶级的壁垒。而后起的寒门很难通过自己的奋斗出人头地,阶级上升的堡垒已经筑成。
但是这篇文章却过分以偏概全,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个家庭穷困的寒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高考,然后上一个不错的大学,最终找一份稳健的工作,从而实现阶级的跃升。而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引爆新的财富点,很多家境一般甚至的穷困的人通过科技进步一跃进入新贵阶层。所以当今的时势下,寒门其实有很大的机会上升,即使不用通过战争也是可以的。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却发现有些年代里寒门上升根本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进行改朝换代,进而实现阶级的跃升。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普通人要实现阶级的跃升只能通过战争或者出卖自己的肉体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完了。
魏晋南北朝便是如此一个时代,不同于两汉之际可以举孝廉,也不同于后世可以开科举,选人才。在这一个时代里,人才的选拔完全按照门第高低进行任选,而没有其他的渠道进行社会阶层的流动,唯有的一条便是战争。
先来讲讲这种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吧。
既然会形成门阀制度,肯定在前世有其渊源,门阀制度的渊源便是东汉时期复杂庞大的土地兼并还有举孝廉制度的推行。东汉立国便是依靠那些势力强大的士族建立起来的,而开国皇帝刘秀又比较纵容,导致东汉从立国之初开始土地兼并就极为猖狂。
土地兼并的集中代表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的减少,同样也代表了财富的分布不断的集中,呈现正态分布,而且越来越陡峭。古代读书不像现在成本那么低,那时书籍极为难得,所以经学极为难得。所以便出现了经济和知识的双重垄断。
东汉以儒道治国,吸取人才便是考察对儒家知识的掌握水平,所以掌握了知识便是掌控了官位。举孝廉制度的讲的就是一个关系,所谓的孝廉没有数量化的标准便很难评定。依靠举孝廉制度,一些官吏就以此来扩充自己的圈子,很多时候都是居间自己的亲族,长久以往世代为官,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便形成了所谓的门阀。
门阀的崛起代表了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以血缘为纽带相维系,当实力膨胀之后,便开始染指皇权的兴替。
西晋王朝的建立便是这些士族力量合力的产物,也是由此门阀的绝对地位才真正的确立起来。九品官人法的推行直接将人才品级与门第等级挂钩,寒门作为下三品一般只能当一些小吏,想往上升?没门。
东晋王朝是士族门阀到达顶峰的节点,皇权的威望也达不到一些士族,例如王家、谢家基本左右皇位的更替,世家子弟充斥着各个位置,即使再无能也有官位授予。
即使后面几百年间政权更迭,政乱丛生,但是对于这些士族而言,并无太大影响。出门必问出身,如果听到你的家族品级低下便加侮辱贬低,听到家族显赫便大加讨好,看人不看才而只看门第,社会畸形到了这种地步。
这个年代是动乱的年代,也是充满机会的时代,但是这仅限于武人而已,若不能上阵打仗,即使你有通天才学也只能低人一等。
著名诗人鲍照,才学出众,冠绝于当世,所写的文章也是传抄天下,但无奈家族低微,混到一生只能是个州参军,最终死于人祸。
一个社会如果如一潭死水般便不免于分裂,才华的分布本就不是公平的,往往基数极为庞大的下层寒门所出的人才较士族多。当这些人感觉上升无门便只能另想它法,即使所谓的背叛母国,背叛宗族也在所不惜,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的价值列为最高等的需求,就不难以理解了,能人最重要的是得到他人的肯定,而男人最开心的不是有多么漂亮的老婆,而是自己的事业有多么的成功。
穷人的无奈这也不难理解南北朝的混乱,与后世汉奸的出现。
思古察今才能以史为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