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说「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其中的六者,就是六爻。我们之所以只说六爻,而不说爻,是因为爻这个概念,至少从殷商时候起,就已经不再是古易的原始含义,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周易》后,新的关于爻的定义,则已经固化,再也找不到古易昔者的影子了。
还是以《周易》为例,我们说解卦词前头的卦象,并非爻,是因为它们的取得,都是通过象,所以每一画所包含的元素,都是两个,而非爻的单一。
出现这种情况的源头,至少可以前溯到殷商中期,或者更早。殷商对于易经的发展,主要就是「八卦而小成」,自认为找到了大成卦的方法,《系辞》里面介绍的「大衍之数」,实际上应该叫「大衍之法」,就是殷商所做的发展的典型代表。
《周易》沿袭前朝衣钵,只不过加上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就是「文王重卦」,硬性给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主角光环,使得殷商自以为是、但是还多少有一点谨慎和余地的创新,更进一步的、义无反顾地滑向了歧途。
对于已经固化的概念,无论是加以改造还是恢复,都会对现实有相当大的困扰,能不触动而通过其它方法解决其中的问题,是为上策。因此对于「爻」这个更基本的单位,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仅仅对「六爻」,强调古易的原生态。
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古易的六爻,用《周易》的解卦词来解卦,也是完全对应的,珠联璧合,毫无滞碍。这是因为商朝和周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并没有将祖宗传下来的古老的解卦词也一并抛弃,而是旧瓶装新酒,一直保持基本结构不变,直到现在。
虽然《周易》解卦词里面的六画不等于六爻,但是以六爻预测的时候,直接套用这个六画的解卦词来解卦却并不违和,甚至也可以说,它本来就是六爻的解卦词,对此,商周两朝不约而同,一致采取了拿来主义。
因此我们在恢复「六爻」的原始意义之后,《周易》此类解卦词的东西,也就随之恢复了原始的作用。它们本来就是《系辞》所说的「系辞」之一,与《说卦》里面的八卦的「系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初就是圣人用于解六爻的工具。而且直到《周易》也还保留了一部分古易的原话,商周二朝均没有全部改变。
「六者非它也」的核心是「它」。是说「六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一种附属品,附属于「三极」。而在实际的卜卦操作过程中,记录的也仅仅是三极,至于六爻,实际上是在有动爻的情况下,去查「系辞」的一个索引。上文我们说过,具体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解三极,锁定六爻。
三极的符号表达是三画,其中的每一画,都是一个「象」,就是「阴」、「阳」、「柔」、「刚」,前两个又叫「义」,后二者又名「善」。所有这些名词,都是《系辞》自己所命名,不是本人杜撰。只不过散布在不同的位置,有兴趣的可以拿《系辞》来一一比对,想来应该会有一定的收获。
「阴」是符号「一二」的组合,「阳」是符号「二一」的组合,「柔」是符号「二二」的组合,「刚」是符号「一一」的组合。
而三极的表达形式,是「观之以阴阳而立卦」,就是只表达为「阴阳」。换而言之,三极表达的符号,与「四象」的组成表达表面上是相同的。不过仅限于表面,至于骨子里,上一段已经很明确,三极的每一个极,都是一个「阴阳」的组合体,因而与「四象」的每一个「象」,完全等值。因此三极的一个「阴阳」的符号,本质上是一个「象」。二者在层次上恰好存在一个级差。
因此,三极表达为六爻极为简单,将每一个极的「四象」构成具体化就OK。
例如一个坎的三极,符号表达是「二一二」,如果最后一个极动,则它们的「四象」展开式为「一二二一二二」,对应的六爻就是如此,在解卦词里面的「卦」是「艮」。
第二阶段,解锁动爻,查找「系辞」。
在上边的例子里面,本卦是「坎」,之卦是「兑」,怎么来的?最后一个极的「二」,其「四象」为「二二」,属于「善」的范畴,因而会「动」。
这个「动」的方法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其中,「刚」动以后成为「阴」,是「变」、是「进」;「柔」推出来的结果是「阳」,叫「化」、叫「退」。公式就是「刚进变阴,柔退化阳」,也算是一种规则。
用符号来表达,是「二二」变成「二一」、「一一」变成「一二」。柔刚的动爻,其实都是只有初爻有变化。换句话说,极的动,在表达为爻的情况下,就仅仅是初爻在动。并不是极动了,表达极的两个爻就都动。动的只有一个爻,即象的初爻。
举例来说,「坎」化「兑」,六爻就是由「一二二一二二」动成了「一二一一二一」,只有最后边的一个「二」变成了「一」。
以此类推,八卦的动,最多就只有三个爻会动。如果是全部的三个极都动,也就是六爻的「一」、「三」、「五」爻在动。
第三阶段,综合卦爻,明象知来。
断卦是一个综合工程。《系辞》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三极的「象」来查找《说卦》的「系辞」,明确预测的大体走势。孔子的「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说的主要就是这个过程。
另一方面是查看爻辞。每一个极的动,焦点都在于这个极所在象的初爻,这个爻就是我们需要在解卦词里面查找的爻辞所在。
古易将三极理解为三个层次,以大环境为例,就是上中下分别代表「天」、「人」、「地」,《系辞》又称之为「三才」。如果所预测的是其它的环境,大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上中下分别代表上层、本地与基础。比较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只要出现动爻,就意味着上中下三极会发生变化,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变化,还是全部的环境变化,都可以从「天时」、「人气」和「地利」三方面来综合分析变化对于形势发展的影响。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与「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一样,是《易经》关于「爻」的定性定位、关于「极」的保底极限。因此,这本质上是一种对于特定概念的固化,如同宇宙是对于人的生存空间的固化。这是事实,而非趋向。即便事实与实际并不同步。
在这一点上,《易经》之所以可以长期冬眠而不担心传承的中断,反而若无其事、煞有介事的说「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底气和原因就在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