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岛38元一只大虾”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一个来自青岛的银,每当介绍自己时,他们不约而同的崩出“38元大虾”···
我的内心好崩溃啊!
不过话说回来,38元一只大虾也不贵——比如海捕大虾,能38元买一个算我输。
怪就怪在无良商家,给这座美丽的海滨岛城抹了一层灰。
可我们的吃蛤蜊哈啤酒呢?铁板炭烧鱿鱼呢?牡蛎海蛎子蛏子呢?劈柴院那些小而美的海鲜呢?
这么多好吃的海鲜,咋就不念点好呢。
心塞啊有木有!
除了大海沙滩比基尼,去海滨小城吃海鲜是必备项目。有钱的可以去血拼一顿,囊中羞涩的也不用着急,因为海鲜那么多,并不是非得鲍鱼海参。
物美价廉、寻常菜肴的小海鲜也是不错的。
比如这部央视从浙江三门拍摄的纪录片:《小海鲜》
《小海鲜》豆瓣8.4,不高也不低,跟名字一样,小清新。
至于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是少清新;你看,连海报都懒得有一张正经的。
《小海鲜》的影片内容也跟名字一样,小巧精致。
48分钟的纪录小短片,被分成“赶小海”和“烹小鲜”上下两部。
小,但是很美。
一提起海鲜,人们本能的会想到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阵仗是挺好看,价格,更好看!
大饭店或者沿海大排档的海鲜都比较贵,多走几步路往城里走走,品类少不了,而且经济又实惠。
碳烤生蚝,放在烧烤架上,佐料是蒜泥和小青葱,酸爽可口。
一般美食街,2-3元一个。
水煮青蛤,简单爆炒一些葱姜蒜,放入清水和青蛤,顷刻便可以出锅。
蛏(cheng 一声)子,和青蛤一样,可清煮,可爆炒,可盐焗,也可把里肉掏出来做一锅海鲜汤。
还有海蛎子、海胆、海螺等等特色的经济小吃。
不行了不行了,哈喇子快止不住了。
个头稍大一点,最为普遍的当属海蟹和海鱼了(大龙虾太贵)。
秋高蟹肥,洗净下锅蒸煮,熟透的蟹子肉质洁白拉丝。
膏蟹最为美味!
蟹膏红亮丰盈,滋滋泛着油亮。入口半透明的颗粒崩裂,在舌尖弹压着腥鲜的滑爽,让味蕾的碰撞瞬间达到极致。
海鱼的品种就更多了。
什么豆腐鱼、海鲈鱼、老板鱼、比目鱼、鲅鱼水饺(祥子最爱)···
高汤、红烧、清蒸···咋做都好吃!
清炖海鲈鱼
口水有木有一直流?
如果在稍微偏远的沿海渔村游玩,可以有幸尝试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吃法。
火烤藤壶,一汪鲜肉,汁液饱满,入口即化,怎一个鲜字了得!
可能会花点钱去和渔民一起出海打渔,打到啥就吃啥。
可千万别小看这两位老大爷的一锅“白水煮鱼”,那可是直接从海里打出来最新鲜的,一般人还真吃不到。
渔民朴实,只要有(lian)勇(pi)气(hou),更可以吃到在饭店都难以见到的美味珍馐。
比如佛手,短短一小撮有,韧劲十足。
讲真,原生态的玩法更高级,比单纯在城市海边赶赶海、吃吃海鲜更有乐趣。
但城市的品类更多,而且口味也更有层次。
有一个最最最关键的别忘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杯冰爽的原浆扎啤是不可或缺的!
那感觉,绝对没sei了!
中国的餐饮(吃货)文化博大精深,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一个故事。
故事可大可小,但背后都少不了“家”的概念。
风浪中穿梭的一家人;子承父业的海上漂洋;远离城市、远离庸俗的成功学,独守内心平静。
妻子犒赏的一顿佛手,外婆宠溺的一罐泥螺,还有回报太奶奶的一餐生日宴。
散不去的乡愁,舍不掉的味道,以及年节欢庆团圆的习俗传统,悲欢聚散通透且淋漓尽致。
但这样沿袭下来的百年民俗,有些也因为海洋的过度捕捞而逐渐冷清、甚至消失。
而曾以鱼类资源丰富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渔场之首,舟山渔场,事实上各种渔汛已经消失,传统的四大渔场也名存实亡。
正如《小海鲜》的旁白叙述的那样
我们身处的时代,物质丰裕与资源短缺并存。讨小海、烹小鲜,所有的气力、情意、坚守,以及聚散悲欢,最终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
当我们远在都市享用美味,除了那些付出勇气和劳动的人们,
最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的慷慨和犒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