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60岁老朱头又重新摆起了他的地摊。
老朱头年轻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在土地里刨食,种粮食种果树,从来都没有做过买卖。
03年的时候,小县城也赶上了房地产发展的大潮,村里的土地都被征用了盖楼房,政府大方地赔给了他50万块钱,这50万在当年能在县城里买两套100多平米的楼房,是一笔巨款,这一年老朱头43岁。
没了土地的农民就像没了吃饭的饭碗,手里握着的的赔款也总有花完的那一天,所以总是要找点事情做才行。
老朱头打出生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两只眼睛盯着存折上那一串长长的数字,脑子里开始有了点想法。
他找来朱嫂,俩人商量着要不要用这笔钱做点小买卖养家。
两口子养着两个大闺女,一个正上初中,一个在上小学,都是在要钱花的年纪。虽然以后不用给她们两个准备房,但是也要给攒出来一笔嫁妆。
所以俩人合计了好几天,想着投资大买卖风险太大了,外一赔了可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想找地方去种地都不可能了。
最后,经过村头老柴头的建议,俩人决定摆个水果摊卖水果。毕竟他们种了这么多年的果树,见过很多来村里收水果的人,收完水果再拉到街上或店里去卖的,听他们说的并不难。
被征用的土地很快开工了,一群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开始热火朝天地施工,老朱头也开始摆起了他的水果摊,摊子就设在工地旁边新修的马路边,三轮车上放了块木板,再把果子摆在木板上。
自从工地开始施工,这条马路牙子上便摆起了各种小摊。有卖盒饭的,有卖大饼的,还有卖各种年糕小吃的。出来摆摊的人都是村里没了土地的农民,邻里邻居的都认识。
第一天去出摊的老朱头还有点不好意思,他把车推到马路牙子上,自己搬出个小板凳坐在那,一会儿瞅瞅对面工地上干活的人,一会儿跟其他小贩侃侃大山,讨论一下怎么把多卖出去点东西。
工地的工人们干完活儿,三三两两地从里面走出来买饭吃,顺便也发现了老朱头的水果摊,便一窝蜂似的围了上来。
老朱头一大早起来就去了批发市场,挑挑选选先进了两筐水蜜桃,个儿大新鲜,使劲一捏能捏出一股水儿来。
工人们干活的工地上尘土飞扬,一个个都口干舌燥,看见这么水灵的桃子便情不自禁地想买点尝尝。
没一会儿,老朱头儿的两筐水蜜桃便见了底。
捏着手里的钱,老朱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买卖这么好做。回家前,又从隔壁的摊子上买了两块豆沙馅的年糕,准备回家给闺女吃。
朱嫂看见他这么早就回来了,心里想着是不是他不会卖呀。抬眼再往后面的三轮车上一瞅,两个筐竟然都是空的。
“都卖完了?咋卖的这么快呢?”朱嫂一边给老朱头儿拿盆儿洗脸一边问道。
“进货进少了呗,人家都不够吃呢,说让明天多拿点,还说要带点别的水果,他们平时都不好买”。
“我还怕你不会卖呢”。
“就说你瞧不起人,这有啥不会卖的,你都不知道刚才有多少人围着买”。
“有人嫌贵没,咱家价儿有点高”。
“这倒是没有,你说他们工地上干活的也挣不了多少钱,咋都不还价呢”,老朱头有点想不明白。
“嗨,别管这个了,明天多进点货,人家买的多就免费送几个,都不容易”。
没过多久,老朱头便迎来了摆摊赚钱的辉煌时刻。
由于老朱头儿卖的水果新鲜好吃,不仅不缺斤短两,还总是在称完之后多送那么一两个,工地的工人几乎都认识了这个诚实大方的小老板,纵然后来又出现了几家水果摊,大伙还是喜欢到老朱头儿那买。
后来村子里就有了一个传说,跟老朱一块卖东西,他不卖完别人根本别想卖,可见老朱头儿的水果摊有多火爆。
短短三年的时间,老朱的手里就积攒下来不少钱,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成为村子里第一个盖起了小二楼的人。
三年后,干活的工人们都走了,新建成的小区迎来了另外一批人,老朱头儿依然还在这条马路上卖水果。
这里建的是高档小区,住的也基本都是有钱人,消费水平很高。但是老朱头儿却发现,自己的生意不好做了。
进货的价格越来越高,利润缩水了很多。但是那些穿得整整齐齐的人总是把价格压得很低才肯买,然后嘴里嘀咕着地摊上还卖这么贵。
老朱头儿想不明白,这人明明都很有钱呀,房子都买得起,咋还嫌弃水果贵呢?
钱虽然赚的少了点,但是供两个闺女上学还是没有问题的。老朱在经历了心里落差的思想斗争后,给自己找点心里安慰。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嫂竟然在这一年病倒了,两只脚不能沾地,一走路腿就疼得不动不了。
大夫说,朱嫂得的病是腰间盘突出,已经压迫了大腿的神经。这个是年轻时长期做重活落下的病根,很难治,就算治好了,以后也不能干重活儿了。
朱嫂年轻时到地里干活真的是很拼命,田间的草要除,树上的枝要剪,伺候好这大大小小的活儿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度的劳累终于还是让身体承受不住了。
朱嫂的病让全家的经济压力都压在了老朱头儿一个人身上。这两年盖房子花了不少钱,两个闺女又都在上学,攒下来的钱都也花的差不多了。
老朱头咬咬牙,媳妇的病得治,闺女的学要上,自己就算拼了命也不能不管他们娘仨。
从这天开始,老朱头儿不再去那条马路上卖水果了。他买了辆二手小货车,开始跑县城附近的果园儿,每天拉几趟水果到城里的市场里做批发。
市场里的批发商很多,初来乍到的老朱头儿是生面孔,并不受欢迎。
老朱头儿拉着一车的货进市场找位置,那些人看见他就说这地方已经被预订了,不能在这儿卖。
老朱头儿奇怪,这个市场从来没有规划过位置,咋还有人给定了呢?
无奈的老朱头儿只好把车开到市场外面,占了个角落的地儿。
来市场批发水果的小贩都是直接开车进市场里挑货,很少有人能看见老朱头儿。眼看着自己的货卖不出去,老朱头心里十分着急。
之前自己只要把摊子往那一摆,就有人过来问价,自己只负责给他们过称就好了。但是现在这个地方人家看不见自己呀,那可怎么办。
老实的老朱头儿不能看着自己的货烂掉,于是看见有往批发市场这边来的小贩,便大声招呼着人家过来看看。
时间一长,老朱头儿倒也积累了不少的客户。
由于他的水果是从附近果园儿现摘现发的,成熟度高口感好,从他这儿进货的小贩不仅能低价拿货,而且还能被多送两斤给自己吃的,得到了实惠自然是很开心,每次进货都会到他这儿来。
后来,批发市场又也有了关于老朱头儿的传说,他的货不先发完,别人的不要想发出去。
这样一来,市场里的老批发商不愿意了,便几个人合伙过来找老朱头儿的麻烦。
老朱头儿知道自己抢了人家的生意,人家肯定心里有意见。自己想着和气生财,
看见他们过来,就笑着招呼他们一起来尝尝他的水果。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那些批发商见老朱头儿态度这么好,便也不好意思再有意为难他。
直到后来和老朱头混熟了之后,才发现这个人真是挺不错的。纯朴,善良,大方,这些词汇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
就这样,老朱头儿靠着在市场批发水果赚的钱,治好了媳妇的腰,供两个闺女上了大学。
然而,就在老朱头对美好生活充满着无限希望的时候,生活却又给他来了一锤重击。
小县城经过几年的发展,老朱头儿的村子变成了城中村,周围几乎都盖起了高楼。
就在老朱头儿的小女儿大学毕业那一年,小县城里开始禁止小商小贩在路边摆摊设点,老朱头儿的批发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老朱头儿活了多半辈子了,除了种地和卖水果什么都不会。好在两个闺女都能上班挣钱了,自己和老伴也花不了多少钱,那就在家呆着吧。
人一旦闲着就会闲出问题来。
老朱头儿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不会抽烟喝酒打麻将,于是在呆在家里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全身不舒服,去医院也查不出来什么毛病。
朱嫂病愈后,找朋友给介绍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每天过去给主家打扫打扫卫生,做两顿饭,身体倒还硬朗。
她看着老朱头儿天天难受的模样,说你这就是闲的,出去找点活儿干就好了。
老朱头儿觉得有道理,便也拖朋友给介绍介绍活儿。
然而老朱头儿年纪比较大了,又没有什么特长,活儿很难找。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有人给介绍了一个给单位烧锅炉的活儿。
以前不管是当农民还是做买卖,老朱头都是自由的,没人说没人管,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但是给别人打工可就不一样了,多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
烧锅炉的活儿不好干,每两个小时要去给炉子里添煤块。干活儿累点倒是不怕,老朱头儿有的是力气,他怕的是被人说他这儿做的不够,那儿做的不好,不管他用了多少心思,总是得不到一句好话。
老朱头儿活这么大岁数了,让比自己年纪小二十来岁的人指着鼻子说事,心里开始有点受不了了。
跟他一起烧锅炉的老李头看出来他的不舒服来了,说你没给领导送礼啊,干的再好都那样。
老朱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自己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方面问题。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在单位里连这个都不懂”,老李头半开玩笑似的指责他。
“我这么大岁数,还从来没在单位里上过班,不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啊”。
适应不了上班生活的老朱头辞职了,心里难受。
后来再有人想给他介绍工作,他都回绝了。
再后来,老朱头儿开始了跟城管打游击的生活。
他把小货车换成了电动车,每天都跑周边市场去进点货,躲到城边的小区门口卖。智能手机的发展是个好东西,他和村里还在做小买卖的人达成同盟,只要有人发现城管往哪个方向去了,便立即在群里发通知。配合默契度之高,宛如军队作战,看见城管过来就骑着车跑,倒是还从来没有被抓过。
电动车载货量少,每天去了成本,也只能赚个一二百块钱,跟以前平均每天两千左右比,差的太远了,甚至还不如出去打工赚的多。
可是老朱头儿就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自从辞了工摆摊,整个人都精神了,头也不晕了,腰也不疼了,每天乐呵呵地心情好的不得了。
今年夏天一开始,政府开始发展地摊经济了,老朱头儿知道这个消息后,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拉着朱嫂商量怎么继续摆个大地摊,多赚点养老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