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0f972fa3dd6c1d08.jpg)
我记得鲁迅先生讲过一句话:“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接下来,鲁迅先生对此还有一个解释,即为什么会没有声音,在此就不再转录这个解释的文字了。
脱开鲁迅先生讲这句话的文本,普遍性地应用一下这个话语,是可以称为“思想者的悲鸣”的——发出了思想的声音,却没有什么回响。我想,这对于而今的“思想之人”,该是都有这种痛切的。我就时常有所抱怨,抱怨这种“没有声音”。
进入新的2021年,“思想”不仅要继续,还要更加深入深刻地“思想”,怕是“没有声音”——没有思想的回响,或许更多。还能“痛苦”并“抱怨”吗?不应该的,我似乎别样洞天地看到了一个“止痛”并“终止抱怨”的“因果律”——跃出了既有的“思想圈层”,怎么会有“思想的回声”呢?应有的作为当是如鲁迅先生所言:“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个人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上升的过程。于积累中发展上升到了怎样的水平程度,有时是不易为自我所觉察的。当思想还能“同频共振”时,亦即有人认同赞赏,当然是让人心慰的,但也说明,尚未跃出特定的“思想圈层”,没有成为一种“绝唱”——色彩鲜明、思维独特的思想。当感到“思想悲鸣”——没有“思想的回声”时,我却以为恰是可以“欢喜自己”的时刻——真正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思想飞跃实现了!
我想,“草根的思想者”就是这样的“思想逻辑”。如果真的是“以思想为生”的话,就不要像庸常一样计较“粉丝”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c454fb6284574ab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