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646767/768287dd408c7756.jpg)
不知不觉,今天竟然是我的第500篇简书,似乎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里程碑。我在想,当我写到1000篇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精选一些出来,自己给自己出本书呢?只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看呢?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是为别人在写的,也是为别人看而写的。但走到后来,发觉已经成了习惯,也不再在乎别人是怎么看待的了。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感觉。人的一生总需要有一些行为或习惯是持久的,或是集邮,或是收藏,或是日记,或是冰箱贴,这样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会觉得不枯燥,会有点不一样的寄托。
特别的时刻,应该看一本特别的书。于是,我拆开了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这个公式。是他在许多本书里都讲到的,我相信,也是可以引领我或者大家走向未来的。再重温一遍,那就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飞机上,挑了一本感觉应该会很有趣的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是一次偶然在当当打折时推荐的书,看了介绍就很有趣,把历史和经济在大的脉络上结合了起来,感觉作者的眼界很高,格局很大,于是就买了。
拆开一看,果然爱不释手。一边看一边回想王立群的史记,可以在相互印证的史料中寻找到一些拼合而成的密码盘,很是有趣。
有许多观点还是我第一次听到,拿来和大家分享:
项羽灭秦的时候,子婴其实不是皇帝,因为他自称为秦王,从皇帝降到了王。当时大家的普遍思维,是认为天下大一统是不可靠的,还是诸侯国最为合理,因为之前上千年的习惯都是各地诸侯,短短存在的秦一统才十几年,被大家视为不成功的异类。而项羽本人也是这样认为,他并没有自称皇帝,而是自称霸王,自己只不过想效仿春秋五霸,做个稍微有面子一点的诸侯,所以他把天下分成了19个诸侯国,尤其是分封刘邦,还是给了他地块的。这一点,在鸿门宴可以得到印证,既然大家都是并存的诸侯国,自然没有必要非要杀掉刘邦,大家是可以共存的。而韩信在夺取齐地之后要求分封为齐王,也不是想反叛刘邦,而是自认为就是顺应潮流当个诸侯。
书里有个举例,可以说服不理解的朋友。其实当时大家认为的天下就是这些个诸侯国,就类似于现在人认知的地球,现在的我们也一样不会认为地球必须是一个国家,这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当年的项羽,无非就是想当个世界警察的美国罢了。
讲到汉武帝,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和匈奴多年的战争直接影响了日后的两千年,也在短短几十年里把他之前文爷爷景爸爸积累下来的财富消耗殆尽。一场战争下来光是赏赐将士的金额,就是全部官员一年俸禄的几十倍。战争对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可见一斑。
如今的世界,为什么能迅速发展,就是赶上了和平的好日子,否则的话,再富可敌国也摆脱不了衰败的厄运。美国这些年在战争泥潭里损失的金钱,导致国库赤字的案例,就在眼前。
今日智力:思维方式,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