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从前随手记在手机上的零碎想法,想趁着空闲时间将其好好整理一番。然而,望着这些曾经把它们如宝贝一般看待的文字,此刻却是抑不住地滋生出乏味之感。除却自己记录方式的零散性所带来的困扰外,其内容如今读来竟颇感索然无味,甚至隐隐有一股想将其通通删除的冲动。可要知道,这尽皆是自己往日感悟所得,写下来的都是当时满怀着激情和灵感,且细心斟酌凝练出的尽可能贴切表达当下思绪的字词。可怎能料想,“时过境迁”,连自己都开始对其感到些许陌生和兴致缺缺了。
试想,如果连自己都看不下去,有何以可能希冀得到他人的欣赏呢?如此方知为何自己引以为傲“佳作”却常常是无人问津的了,自己有着当时的灵感辅助,这些文字呈现到眼中的是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情境所联系的理解视域,而别人的视域却可能大相径庭,想要理解感受只能通过进入文本世界。试想,这些文字所记录的思绪至今也不过数月,可连身为体验者的自己,现今都无法重新感受和复原当时的思迹。再者,自己的文笔功底有限,所能驾驭的文辞实在难以含载太多的思想情感,大部分只能显而不露。
或许这便是情境的塑造力吧,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比兴手法有多高明,一开始就先让我们进入他们的情境,之后不就能更好体会他们的思境了吗?也许这也是经典诗歌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让世世代代的人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是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我们更在乎的是文字本身的表现力,只有直观的标题和开头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眼球,才会吸引其进一步浏览。
想通了这点,我还是选择了耐着性子继续整理下去,知道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所在。虽然心底里也偶尔怕自己因为过于咬文嚼字而扭曲了当初的直接思绪,但除去一些文字与想法凝结在一起的情况之外,其实很多内容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而且,过一段时间后的自己又已形成一些新的更完善的想法,相信补充过后会更恰当一点。可惜还是得感叹,文书易存传,思脉难留延,可能用不了多久如今的所思所言又得被否定了。但是,有一个信念就是坚决不能随意地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