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来这么多废话?”
我循着一小男孩的声音一看,他站在我右前方的石头上,妈妈正在给他拍照。今天六一儿童节,妈妈正带他在外面玩。妈妈的话我没听到,也许讲了一些拍照要注意些什么。我越过了他们娘俩往前走,走了一小段,他们又超越了我。我正回味小男孩的话,等我抬起头,他们一下子离我好远了,我还为他们娘俩拍了个背影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4805/6fa20f439b9471e1.jpg)
我边走边想,前天中午,我在学校餐厅吃饭。吃到一半,我同事的儿子端着菜坐到了我右边,随即他妈妈又坐到儿子的右边。娘儿俩吃了一阵以后,看儿子的蔬菜没怎么动,就劝儿子吃些蔬菜,儿子听了不置可否,没有反应,妈妈又唠叨了几次,还是没反应,即无声抗议。
我们家孙子小OK,才两岁多,把一个动作做得很娴熟。有一次, 我们带他去我娘家,我父亲耳朵听不见,有时他念叨一些东西,我不想听,我就对他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即把食指放在嘴唇边,同时嘴里发出小小的“嘘”声。这个动作被小OK看在眼里,后来,我对他说什么,他如果不想听,就马上“嘘”起来。听到他的“嘘”声,我不再多说。
上面的三个例子表明,做父母的,做家长的,一般都喜欢多说几句,即在孩子的眼里,唠叨,而且一律,孩子都是嫌弃,不爱听。
有句网络流行语,“妈妈觉得你冷。”如果是这样,妈妈就会唠叨,叫孩子穿衣。除了穿衣外,我发现,妈妈还会在吃饭,学习方面唠叨得多一些。比如吃饭时,如果觉得孩子吃得慢,就会不停催促,“快点吃”,“快点吃”;如果觉得他不吃蔬菜,就会不厌其烦敦促他吃。学习上,唠叨得最多的是催孩子写作业。孩子刚从学校回来,想休息一会,有很多妈妈就会不停喊孩子写作业;有时,孩子想看看课外书,妈妈也会干涉,让孩子写作业,唠叨个没完。也有家长,看孩子很努力学习到比较晚的时候,也会唠叨。我父亲就这样做过。我记得初三时,学校的试卷多起来了,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周末,在家做作业,做得比较晚,父亲隔那么一会,喊我睡觉,我当时也觉得挺烦的,心想,关键时刻,当然要多花时间学习,喊什么喊。
父母对孩子唠叨,绝大部分是出于好意,出于爱。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唠叨太多,就“不好”了,让事情走向反面,即适得其反。因此,奉劝父母们停止唠叨吧,尤其是妈妈。要让父母不唠叨,真的很难。父母一心想让孩子过好日子,生怕孩子走弯路(其实适当走弯路好),吃自己吃过的苦(其实孩子吃点苦好),还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去实现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等等,因为这些,免不了唠叨。
父母要想不唠叨,少唠叨,怎么办?就要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到这一点,需学会倾听。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4805/341164ccba9bf05f.jpg)
我女儿有时给我电话,向我诉苦,或表达焦虑。我有时不能让她满意。听到她的诉苦或焦虑后,有时,我会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因为,在我的眼里,她说的“事”,我认为不是个“事”。有时,我会根据我“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一肚子的知识”,马上给出我的建议。女儿不满意时,总是说:“不能与我共情。”我说“没事”时,在她那里,是天大的“事”;我给出建议时,她说,建议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了解她此时的感受。让女儿满意,归根结底,是我要学会倾听。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这样写到: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引自马歇尔·卢森堡(美)《非暴力沟通》)
上文卡尔·罗杰斯道出了倾听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倾听才是正确的倾听?马歇尔·卢森堡指出用全身心去倾听。当他人向我们诉说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有一句佛教格言说得好:“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也就是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及时给他人反馈,并保持持续关注,让他人充分表达自己。
但是,当我们自己也痛苦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也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或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的事情!我需要安静!”如果他人此时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选择换个环境,给自己时间和空间,调整状态,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让我们再回到主题,父母或家长停止对孩子唠叨,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的,反过来,父母要积极努力地全身心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孩子就不需要父母唠叨了,点到即止。
作者简介:冉心,大学老师,本可活得按部就班,自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人生轨迹也有了出乎意料的不同, 于是拿起笔,书写生活,一吐为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