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讨论一些关于从医的“反常识”认知

作者: 晨听 | 来源:发表于2017-03-14 01:16 被阅读29次

    本来想以这篇作为对学弟学妹们对即将到来的实习情况询问的解答,但想来想去,还是先从自己这近10个月的观察体会说起吧。

    开始不断有学弟、学妹们来问我实习、考研的情况了。结果很多人都已经知道,总之,从江苏的西校到杭州的过程里,有伤有疼,但我想表达的重点却是后半句:

    这个过程带给我更多的依旧是意外好运,是惊喜。

    杭州·塘栖古镇--目前除西湖外唯一去过的景点

    <前篇>

    想想去年此时,每个中午都会和固定的“饭搭子”去门口小饭馆美其名曰“犒劳自己”,一盘特色菜蒜爆鱼能吃到骨头被拔起,指甲尖大小的鱼肉也能被挑来挑去伴着饭吃干净。

    最后的六级加考试月,和往年情况一样,依旧是抱一摞书,把它们摊开在相邻的两个桌面,每个桌面、位洞都要用2到3本书来占,放到桌面的书还得翻开里面夹着被打开的笔,造成“有人正在刻苦学习”的假象,以防书被挪走、位子被别人占掉。

    然后每到考前两天还要一层层走廊窥探,再找个没人的、有利于自己记忆的风水宝地来背书。

    日子表面过得简单,但因为要面临实习地的选择,面临未来的人生方向的决定,面临未来医学之路那么多的现实和不确定性,后来才明白,那时候极少有人说得清楚各自心里是怎么想的。

    说不清楚性格使然,还是自己某方面的思维模式早已被固定,我习惯在做一切决定前,自己一定给自己个清楚明白的答案,再全力以赴前进。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不会轻易受他人的信念影响,而造成自己的行为摆动。

    所以,虽然也是在准备功课,但我知道,平均每周2本成堆成堆买回来的书,已经和医学无关,而是部部逼我追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

    最终的结果就是现在了:我还是来到了杭州,到了我如愿以偿至今也未曾后悔的地方。

    所以,下面我将正式回答这个问题:杭州实习对我而言,意味着哪些?

    若你早已经对人生有了清晰的设定:考研或者直接找个家乡医院的工作,安稳度日,结婚生子,那么,也许我的答案对你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如果你的心里还有一丝丝对于未来的挣扎,不妨听我把话说完,也许你能从这里作为起点,渐渐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答案,现在开始还不晚。

    实习到现在,我渐渐有了一种极为强烈的“反常识”意识,即:

    学医,是条不归路,是一条“看似极为安全”又“极为轻松”的路。

    实习住所·浙大华家池

    <说说安全感>

    说到“极为安全”,恐怕大家第一个要反驳我的例子就是如今的医患关系。的确,每次看到朋友圈触目惊心的报道就会对学医的恐惧增加一分,就会对前路迷茫一分。但真正在临床中,最起码我所在的医院里,无论是临床还是影像诊断,医闹是有,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但这些的发生却都是有条件的,我无法把这里发生的一切仅用“医闹”二字简单带过。

    一切的问题来源于你看问题的视角。

    在超声科的门口叫号,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什么时候轮到我们?我家(患者)都等了那么久了,你们怎么回事呀?”

    面对这个问题,一般的答案是让患者耐心等待。因为按照正常流程,检查门口都会有叫号系统出示患者就诊的顺序号,只要耐心等待即可。

    但即便如此,一般情况下门口的叫号牌上不会显示患者需要做的检查项目:甲状腺?肝胆胰脾?不同的检查项目耗费的时间精力都是有极大区别的;更不会显示患者的病情危机程度,就算有急诊、住院、普通患者的字符颜色区别,一般的患者连头都不会去抬就直奔检查室门敲来了,更不要提考虑颜色了。

    为什么?人在危机、尤其在涉及自身安危利益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权益,更不会多两秒钟考虑:你这个牌子上不同的颜色到底有什么寓意?

    其次,同样这个问题,若是病人的情况真的极其严重:痛到无法忍耐,这时候屋子里的老师正在做检查,我们怎么办?

    若是病人来找你,你发现这个病人等了那么久,应该做的检查地点不在此处,你好心温柔地告知,他却反骂你一句“什么破医院”,你该如何回应?

    每日面对十多次,每周、每月记不清多少次这个同样的问题,你能否依旧面带微笑语言温柔地做出回应?

    不能?为什么?真的要把这个结论归结为一句“我也是人,我也有脾气”来解决么?

    能?真的有人能做到么?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我真的见到老师能做到。带教的一位女老师,说话声音极其温柔,我以为她只是对待病人这个态度,却不曾想到,对待自己的家人,对待同事,甚至对我这个实习生,说出来的话仿佛让我喝到了“桃花醉”一样美好。她的手里,没有一个病人会与她起争执。

    所以,同样的问题背后还包含方方面面的情况,我只是想说,我们无法单纯用“医闹”二字把责任归咎于患者的无理取闹,或者归咎于医疗体系、医院建设,又或者归咎于医生的忙碌与压力;也就更没有理由让“医闹”二字来决定我们对“医生”职业安全感的判断。

    这关于“安全感”的第二点就是:医生的职业确实足够安全,这里的安全,我指的是职业生涯的稳定性。

    考研、工作、考证、评职称、等着一级级往上升...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条一眼就能看到底的路。并不是说看到底就不好,就没了希望,这东西我觉得是看个人对自己、对人生的意义评价。你若觉得这个职业给你带来成长,带来了足够的价值感,一眼到底,反倒是一种价值的从一而终。

    可关键在于,支撑我们做出选择的毕竟还有现实,还有医疗政策,还有未来的发展前景。

    有人说,现在是医生职业的低谷,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总体来说,我相信这句话,你看,现在的医生条件不论从社会地位还是金钱酬劳来讲,不是比扁鹊、鲁迅的时代,好太多了么?

    什么,你说他们距离这个时代太远了?的确,价值的增长与否是要从长远来看。可我们一生短暂,终究等不到这么久的时间线,是不是?还是要看看眼前,是不是?

    那么说回眼前,安全是什么?来自于哪里?

    规培政策出来前是有一级学长学姐没有享受过四证合一的福利的,也就是说即便是研究生读完了还是要继续在医院接受规培三年;他们的人生安全感该来自于哪里?

    1月25日卫计委出台的《关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解读》的通知,其中有人这样解释:县级以上医学影像、检验、血液净化、病理中心或将大批“合并”,医生成为“社会人”。你是否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你是否真的查过这条政策对我们的意义?尤其对辅助科室从业人员的意义?

    说给你这样一条信息吧,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结论你可自行给出。

    有着多年肿瘤临床经验的吴医生一边思考,一边把病理数据“讲述”给IBM公司人工智能机器“沃森”,包括治疗史、分期特征、转移位点、危重病情况等。沃森医生“思考”了不到10秒钟,就在电脑屏幕上开出了一张详细的诊疗方案分析单。对于这份分析单,吴医生是这样评价的:“跟我的判断完全一致。”

    面对这样的新科技,未来作为辅助科室人员,若没有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且不说人工智能被大批应用的这一天何时到来,我们真的有把握新科技到来的时候自己不会受到一丝一毫的波及吗?

    所以,自从来到杭州,接收到了更丰富的视角,看到了更多角度的信息,对于从医的安全感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就像敲碎一块明亮如几的镜子一样,敲碎之前一直以为对面的世界是真实的,可一旦发现了真实的可能性,哪怕只有冰山一角,镜子也就一下子破碎了。我再也不觉得这是个安全、稳定的选择。

    毕竟,替我做出决定的人是看不到我所看到的这一切的,没有真实的感受与更多信息的收集,也就无法做出贴合未来实际的“安全”决策。

    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职业能给我安全感。

    这只是关于“安全感”的基本两点思考。下面说说“极为轻松”的缘由。

    <极为轻松>

    杭州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活跃内容的城市。当广州、北京保持着低比率甚至负水平的人才流入时,杭州的人才流入情况用“异军突起”一点也不夸张。那你要问了,这和我学医有什么关系?

    出于自己内心的考虑,我也在认真考虑应聘公司所提供的岗位。搜集信息时接触过些许有关互联网医疗的内容。参与了杭州这里的各种社群聚会,也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小白还是近十年职场老手了解过不同领域的工作状态。

    我发现医学的应用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包括这样一条:医学的积累是先进行专业学习,再工作,再积累经验;专业越扎实,经验越丰富,成就越非凡。

    而其他领域则稍有不同:无论是产品线的整个流程,还是后期推广维护,甚至是工程互联网,这些都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实际操作,这意味着自己先前学到的东西很大可能上学完即意味着落后----无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上;甚至对于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语言、写作、沟通、思维的要求在后期要远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我曾问过很多师兄师姐和身边的同学:对于本身并算不得极为热爱的医学职业,为什么还可以继续从事下去?答案的逻辑着实让我吃惊:因为不知道其他的能做什么,因为无法找到其他自己会的技能。

    确实如此,人不能眼高手低,要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可这是否意味着这样一种逻辑:继续从医,若不自己主动培养,长期如此甚至会阻碍我们对于其他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人际沟通,比如独立思考力的锤炼,比如对复杂社会变化的应变力,比如对其他更多领域的感受力,又甚至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与执行力?

    又或者说,只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与基本的思考力、学习力,保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练,就足够成为一个能安身立命、为患者治病检查的医生了?

    除此之外,其他的职业则更要考虑如今的政策,考虑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恰当,甚至要更多考虑人际、考虑个人前景发展:无时无刻不在规划与忧虑。这种心力的耗费,真的比做一个普通医生轻松很多倍么?

    综上,安全感被打破,“劳心劳力”还是“轻松不费心力”的制衡,等等,都是我来到杭州后看到的冰山一角,思考过的冰山一角。

    杭州城的天桥之一

    <再谈收获>

    你问我实习了快一年,收获和意外惊喜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是可能性。

    经历了这样的思考,结识了超过我过去四年“结识的人脉数量”,与至少四个不同行业的精英聊过天取过经,我知道过去的一切太微不足道了,我知道自己的“进取型人格”终于被巩固了:我知道自己依旧很傻,学东西很慢,做事情很幼稚,想事情太天真;但我更知道:我会成长,我会变得更好,我会变得更值钱,会让自己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自从自己开始记录,开始一本本书翻看,开始一个人一个人请教,我就知道,这种思维的冲击、行动的改变,再也不是一个人的自嗨了。我可以为他人提供价值,可以做更多事情,可以用成长抵得上学医所需求的基本能力。

    再简单一句总结:

    杭州实习至今,我知道我未来能给出的社会价值绝不止是一个医生所提供的价值。

    这个收获,够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讨论一些关于从医的“反常识”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kc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