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情感和亲子咨询师,家庭治疗技术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我之前在我的公众号心灵鱼发布了我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经历,这次先分享家庭治疗流派的普及知识。
之前就有朋友问我萨提亚模式和其他的家庭治疗有什么关联,为了感谢萨提亚家庭治疗给我带来的巨大帮助,我将我所了解的家庭治疗的相关信息以简明的形式一并分享给大家,我也邀请大家一起加入萨提亚的大家庭中来,一起学习成长,一起帮助更多的家庭获得幸福和快乐!
首先,家庭治疗这个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者是美国精神分析师NATHAN ACKERMAN。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我也很认同这个看法。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第二层)控制论。主要的流派大致如下: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萨提亚女士是世界公认的家庭治疗的先驱,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McLendon 1999),于1951年最先开始使用家庭治疗的技术成功治疗一位用传统精神分析的方式治疗失败的少女(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美国精神分析的鼎盛时期),并于1964年出版了家庭治疗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联合家庭治疗》,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所以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地位可见一斑,而且其他家庭治疗流派的核心人物有不少也正是出自萨提亚流派,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对象中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治疗技术。
多世代家庭治疗:我看很多网上资料将这个流派列为最早的流派,创始人是MURRAY BOWEN,其实是不准确的。据我的考证,这个流派的最早提出者是H. Peter
Laqueur,差不多与萨提亚女士在同一时段开始使用多重家庭群体治疗工作。其核心人物是MURRAY BOWEN,于1965年这流派的治疗体系才开始完善,并在1988年与其核心弟子出版了一本书叫《家庭评估》。这个流派里还有两个代表性人物:LESLIEKADIS 和RUTH MCCLENDON,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林格就是师从这两位学习到了家庭治疗技术。
结构式家庭治疗: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这个流派的创始人是SALVADOR MINUCHIN。
策略派家庭治疗:上个世纪80年代有HELAY等建立,并于1976年出版《问题解决治疗》一书。
系统家庭治疗:1971年,MARASELVINI-PALAZZOLI,LUIGI BOSCOLO,GIANFANCO CECCHIN和GUILIANA PRATA,这四位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成立了一个米兰家庭研究中心,因其技术特点被称为“系统派家庭治疗”,也称为“米兰派家庭治疗”。LYNN HOFFMAN后来成为这个流派的核心人物,1967年出版了《家庭治疗技术》。这个学派是1971年开始形成,在策略派家庭治疗里发展出来的一个流派,比如积极再定义是自米兰模型出现以来最有特色的革新,它来自MRI策略模型的再定义症状的技术,受策略家庭治疗流派影响的还有系统家庭治疗后期发展出来的“循环提问”技术。
社会建构家庭治疗:建构主义是现代概念,其哲学源头可以追溯到康德提出的定义。首先被应用于心理治疗当属GeorgeKelly(1955)的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construct theory),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开始进入家庭治疗的领域。
社会构建主义观点,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意义的部分是:一切体验都是我们主观构建的,不一定是真实。这个观点如果是真实的,那么也同样可以作为家庭治疗的一个理念基础,这一理念比如可以通过萨提亚的重塑来实现治疗的目的;建构主义其本身并不能真的视为一个技术。
以上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大致状况。在梳理这些流派的诸多信息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社会构建家庭治疗,其他的流派的创建者,都曾共同在萨提亚女士和DON
JACKSON创建的精神研究院(MRI)里面从事家庭治疗的研究工作。萨提亚女士是最早建立的自己的家庭治疗体系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家庭治疗流派,所以我会看到其他治疗流派里都会有类似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里的技术基因,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如此有影响力的原因所在。萨提亚女士之于家庭治疗,就如同弗洛伊德之于精神分析。而萨提亚模式注重体验的治疗特色,也是其最大魅力所在!
那么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呢?家庭治疗的概念,最早是在1987年,由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撰写,并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创刊号上。中国最早的家庭治疗师培训班,始于两位德国人MARGARETE HAAP WIESEGART和ANN KATHRINSCHEERER女士,于上世纪70年代义务授课。1987年第一期中德班举办系统派家庭治疗培训,中方的人员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如包文龙、许又新、左辰彦,徐道云等,这些人正是中国家庭治疗的第一批先驱。
而作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1993年由萨提亚女士生前好友兼同事约翰贝曼和玛莉亚葛莫利传播到中国。目前萨提亚模式传播到大江南北,使曾与其相遇的各界人士均有受益。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得以提高,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都有了改善,加强了家人之间爱的流动,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觉察力,增进了身心一致的表达能力,为创造和谐的个人生活环境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增加了实现的可能性(这部分信息来自萨提亚贝曼管理中心网站)。
作者:陈建,国家注册顾问,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情感和亲子咨询。个人心理学公众号:心灵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