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用这来形容父亲对我的爱,倒是相当贴切的。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我的父母和绝大多数家庭一样父严母慈,再加上父亲爱唠叨,不顺心时容易发脾气,时常还因公务要出差,导致我从小和父亲就比较疏远。而母亲呢,耐心第一好,为了我放弃了事业上几次晋升的机会。母亲总爱和我聊天,分享各种趣事或人生故事,以至于我跟母亲特别亲近,两个人就像好朋友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
那时候的我,对父亲总是有偏见的。
父亲和母亲感情很好,除了一件事,那就是姑姑。可能是姑姑性格的问题,她喜欢在父亲面前抱怨母亲,甚至说一些在我听来是无中生有的事。然而,父亲恰巧又是一个很看重别人意见的人。于是乎,每次姑姑抱怨完母亲,父亲就要回来冲母亲发一次脾气。次数多了,青春期叛逆的我便开始了以我的形式的反抗,时常对父亲发脾气,他说的都不听。
最严重的一次,因为我出门前对父亲的不断催促发了脾气,在院子里被父亲闪了一耳光,这对一个高中生的自尊心来说,显然是严重的伤害。自那,整整一年,我没有再和父亲说过一句话。后来是在母亲和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才冰释前嫌。
再后来离家读大学又异地工作,见到父母的次数少了,才渐渐的对父亲的那种怨念有所缓解,但还是会因为某件事突然被激发。
让我彻底的改变,还是在我的孩子出生之后。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没日没夜的照顾那个小生命让我第一次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养儿才知父母恩。也是从那时,我开始反问自己,他是父亲,总和他怄气真的有必要吗?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和父亲顶嘴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厉害的一次记得是因为孩子吃辅食的问题,那天和父亲快速吵完后,我抱着孩子进屋,关上门的那一刻,内心顿时就充满了懊悔。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啊,怎么能给孩子做出这样一个榜样?!
看着身旁咿咿呀呀的女儿,我忍不住悄声哭了。责怪自己没有在父亲唠叨不停的时候忍住不生气,发誓下一次心里再不爽也要不说话,其实那种负面的情绪,呆一会儿就会冷静下来了。
就这样,随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我也总悄悄叮嘱自己要给孩子做榜样,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气消了再来应对,既是让自己有冷静期,也是给父亲冷静期,让问题的处理方式更理智。
也是在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在各种案例和理论的学习中,不断用自己去做分析和类比,才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深刻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也让我更愿意从父亲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他。渐渐的,对父亲的那种不满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只希望陪着父母一起变老,一起享受生活的点滴。只愿某天老去,心无愧疚,这一世没有让父母遗憾和难过。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17)篇 106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