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其实全才并非没有,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十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那么学会取长补短,甚至找到自己擅长的能力就显得很重要,对于写作者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对于写作,为什么有的人擅长写虚构类文章,比如小说,诗歌;有的人擅长写非虚构类文章,比如商业文案,书评,干货类分享;有的人则认为自己只能写散文,而写不出小说,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1、对以上说法,您有什么看法?
2、您认为这与一个人的觉察力有没有关系?
3、散文家石德华曾说,当作家之前,须先成为生活家。这句话,您如何理解?
一、宁四牙
我个人觉得这跟一个人的偏好、性格特征有关。
偏好决定了他的知识领域,例如喜欢文艺类的东西或者喜欢逻辑推理。
而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思维领域。例如有人喜欢美得一塌糊涂的东西,那么他可能会擅长散文诗词写作;有的人喜欢胡思乱想,整天看到一点平常的小东西也会联想,那么他可能擅长小说;还有的人罗辑思维能力强,擅长冷静思考,那么他就会写说理、商业文案一类的文章。
二、王悟冥(2期写作班学员)
情感迸发,思维逻辑性强,思考天马行空,故事思维能力强,我感觉这些都决定了一个写作者擅长哪一类,这是内在。同时,外在包括写作者所处的环境也造就了写作者本身的擅长偏向。
但是这样说并不全面,有些人因为擅长而喜欢写一类文,而不擅长的写起来,体验一定不会好。比如,余老诗的定位就是写作技巧与教授写作。
但是,也有什么类型的都可以写的,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作者九把刀,任何类型都可以写出来,源于喜欢而且擅长。
但是,针对定位来讲。如果你能在你擅长的文域里做到极致,那就是成功。就好比你在你的行业领域做到极致,就很不容易了。如果非要我说的话,与写作正相关的,个人认知与社会阅历,最后一点就是综合能力。我们都可以尝试新的文域,但是在那之前,我们还是先写精自己擅长的就好。
当作家之前,就必须成为生活家,必须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写作能力上的卓越,更有个人成长的卓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或者说文字爱好者。
三、JAVA Xu(2期写作班学员)
我的观点与其他小伙伴的相似,因为每个人喜好和性格不同,所以对生活感悟也会不同。
写作是一件需要从生活中观察、感悟的事情,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基于对生活的理解。比如人类所想象的外星人,再怎么放飞想象都会带有地球上某种生物的影子。
所以那些心思细腻敏感的人,会更喜欢看、也更擅长写小说散文。那些喜欢从一个具体现象引申到某种方法论,或对现象进行讨论的人,则会更喜欢、更擅长文案书评等。
当然这种喜欢和擅长也会根据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变化,像我读书时是喜欢散文小说类,现在则是更喜欢干货类,或许是因为当年可以无忧无虑,而如今的生活中却要面临各种忧虑吧。
四、傅青岩(2期写作班学员)
我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喜欢诗歌或是散文的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多愁善感,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小说来源于生活,更需要写作者细心的观察和体验,也需要有构思故事情节的想象力和组织语言的逻辑性。
商业文案、书评和干货类分享,除了工作需求外,也具备人们对它的需求性,相比小说诗歌和散文,倾诉写作者内心的所想所悟,分享类文章是向外的。
散文写得好的人,一定是仍保持着童心人。比如写作者看到的云,不仅仅就只是一朵云,他会从颜色、形状、触感以及光线的变幻着手写,或是结合人物心情,这样才能成为一篇散文。
五、爱生活的颖儿
我觉得不管是自由的写作,还是要当作家,都要先成为一个生活家。我写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婚姻、孩子,当然也有个人的成长感悟。这些素材都是从生活中去观察、感悟、发散,最终才能成为一篇篇文章。至于写其他的文体,散文也好,小说也罢,也是来源于生活,只是高于生活罢了。
浔潆说:
大道至简,其实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和写作者本身相关的,从心而发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如果说非要具体技巧的话,我想有几点可以注意的。
首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出生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性格喜好,以及随着而增加的阅历和经历,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你写作的方向和内容。
觉察力或者说观察力是写作的一个必备的能力,其实这个能力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每个人观察的切入点会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对于自己的工作领域范围内的内容保持着极高的敏感度,有的人却是对生活,对自然的四季变化保有天然的敏感度,前者就会更擅长干货类的文体,后者偏向于情感类的散文等。
但是,这样并不是说两者不能交叉,人是一种具有感情的动物,即使最为理智的人,可理智本身不也是一种感情吗?只是每个人被触动到的点会不同而已,所以了解自己,从实际出发去面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找到你的那个触动点是写作的第一步。
其次,散文家石德华曾说,当作家之前,须先成为生活家。艺术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虚构类文体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有着参考的模型,非虚构类的问题,更加不必说,必然是来源于对现实的总结和归纳。
既然写作的元素来源于生活,那么细心的体验和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就成为了写作者要去练习的一件事。在生活中,你既是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个旁观者,把这种双重的思维能力化到你的生活中去,成为一种本能。
最后,持续去做,坚持去做。还有一句被用到烂大街的话:复杂的事情简单的做,简单的事情重复的做,重复的事情认真的做。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知道这句话,但是做没做就你自己知道。
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想要做哪一个把式,就自己选了,做了自己能做的,时间会给你足以匹配的结果的。
【余老诗写作研习社】—浔潆(xuny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