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行动中成长的卫婷
公众号: 行动驿站
持续每日写作: 四个月
现在手机上各种免费的、付费的课程和学习内容,囤了一堆课还没听完,今天这个大咖来作分享,明天那个牛人来作分享,一个都不愿错过呀,于是加入各种群,各种听,各种看,各种互动。
前段时间我就是这种状态,一听得到某个老师的直播就忍不住想订他的专栏,觉得讲得太好太有用了,我要是不订岂不就错过很多东西了;前段时间饭团刚兴起来时,我也是各种买,尤其是那种大咖级别的而且一年才几块钱的,太划算了,买 ; 各种微信群也是加了无数个,手机信息都看不过来了。于是,那么多的课除了刚开始几天打开得比较频繁,现在我已经很少去理会它们了。
因为,最近我只专注于学习一个专栏,群里的分享也很少去听,不是其他人的专栏和分享不好,而是我发现,如果自己一直处于到处听别人讲的阶段的话,就没有时间去吸收,消化和内化这些知识和道理,从而也就很难积累起自己可以分享的东西,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去当做分享的人了。
所以,我调整了我的学习策略,从关注“量”转移到关注“质”,专心地学习某一个专栏,真正地去践行那些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和道理,然后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原因有以下主要三点。
1. 不停地买买买,听听听,聊聊聊,会让自己产生自己已经很牛的错觉。买了个人品牌打造的课程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打造个人品牌的秘籍,听了某个大咖的分享就觉得自己已经get到了大咖成功的方法,和学习社群的人聊天就觉得自己已经很牛了。然而,这些都只是错觉罢了,你还是你,不会因为你听完多少课程和分享,和谁聊了天你就会变得不同。除非,你去结合自身情况深入思考,然后做出行动。
2. 总想一口气学习好几样内容,怕自己错过哪一样就落后了,结果哪一样都学不会、学不精。我前面囤的各种课有写作的,画思维导图的,读书的,家庭教育的,经济学的,心理学的,就不说一堆微信学习群里的免费内容了。
于是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一会儿听听这个内容,一会儿看看那个内容,雨露均沾,还觉得自己学的挺多的。可是过一段时间就发现,哪个学习内容我也说不上来点东西,很多内容都只是在走路的时候听了听,零碎的时间浏览了一下,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也没有记过笔记,听听看看一带而过,更别说思考和践行了。
3. 所有课程的老师和分享大咖都在强调的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行动。这行动包括思想上的行动和身体上的行动,也就是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深入思考和践行。
我在个人品牌课程里听行动派创始人琦琦讲的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哪怕这么多节的课你就得到了一个点,那你就去做到这个点,这也是很大的收获了”(大致意思)。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以记了多少页的笔记为自己收获多少的标准,以记下多少页老师和大咖分享的方法为自己付费值不值的标准,仿佛那记下的每个点和每个方法我们都已经掌握了一样。
其实,仔细想想,听了那么多的故事、方法和道理,我们认认真真地去践行的有几个呢。如果不去践行,我们认为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提升的价值,可能也就是依附在这些讲课老师和大咖身上的估值罢了,那些真正的价值还长在人家身上,我们所谓的价值只是错觉罢了。
现在我也明白了,新知识是学不完的,新认知也是刷不完的,能开课的老师们和分享大咖们也不是靠听别人讲,看别人写就变得这么厉害的,主要还是靠知行合一。
没有"行","知"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对一个人来说除了占据一部分脑容量和增加焦虑外,没有一点用;但即使没有"知",靠着大量的"行"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知"。
不去践行,我们永远也做不了自己的分享,因为你不可能去做一场这样的分享吧——把所有你听过课程和分享内容的笔记放到一起念给别人听,这是笑来老师说的“慷他人之慨”,并不是真正的分享,也不会有人听的。真正的分享是自己也去践行那些人相信的道理和使用的方法,然后得出自己的思考和心得,这些才是分享的真正资本。
努力的"量"固然重要,但没有"质"的"量"也会因为不够扎实而徒然,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谨防让自己跳入学习和努力"贪多"的大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