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预报过了,今天准备聊一聊司马迁。
不过咱先说清楚,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也不是搞学术研究的。
只是想用这种方法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历史上一些任务的认识和理解,我的信息来源文学作品多于历史专著,反正就是图个高兴。
1、中学时期,我对于司马迁的认识就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时也没有网络,也没有课外资料可以查询,只是觉得这两句话对于司马迁的评价很高,觉得很牛。再到高中背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才知道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段落,也算是他自我砥砺,给自己写《史记》这篇煌煌巨著找个理由。
前两年看孑与先生的小说《汉乡》,里面的司马迁就更加丰满了。
现在我们从百度百科上就更容易查询到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了,不过我觉得都不够详细准确。
2、司马迁自述说“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说到龙门,很多朋友都会想到洛阳的龙门石窟,但这里的龙门却是另一个龙门,那就是今天陕西韩城北面的龙门山。龙门山这个地方很特别,位于农耕文明区和游牧文明区的交界地带。所以,司马迁才说他自己“耕牧于河山之阳”,而不说“躬耕”。
当时黄河几字形最上面这一块是控制在匈奴手中的。从司马迁的家乡到汉匈军事冲突的最前线,最短的直线距离,只有二百多公里。司马迁从小在耕牧分界线上长大,对边疆事务有独特感受,对不同的生活形态,也有好奇心和包容性。
十九岁这年,司马迁举家从龙门迁往茂陵。这个“茂陵”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这个地点的背后,牵涉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徙豪茂陵。就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行迁徙地方豪强和家产三百万以上的家庭到茂陵,司马家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这个迁徙,茂陵变成了一个超人聚集地。在这些非常人物中,有三个人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关东大侠郭解,一个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还有一个则是大才子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文武双全,曾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西南。郭解和少年司马迁则曾有过直接接触。至于董仲舒,这个汉朝的国家高级顾问,参与规划了汉朝百年意识形态的大儒,后来更是成了司马迁的老师。
这就是司马迁,他是一个豪强之子,从小饱读诗书,喜欢结交豪杰侠客,朋友圈里都是些奇人异士。他二十岁时外出游学,“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这样的人生经历,不光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现代也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想要足迹遍布全国,仅仅有聪明的头脑和充足的资金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毕竟在那个年代的名山大川里除了宝贵的动植物资源之外,还有很多山贼强盗。没有一定的武力和强健体魄的加持,体能都无法支撑那种大强度的游学活动。
三十五岁时,司马迁又以中郎将的身份,担任特使,西征巴蜀以南。这就在他的人生中,增加了军事、外交履历。此后,司马迁还追随汉武帝,参加了泰山封禅、黄河治水等多个重大事件。晚年司马迁还担任了中书令,得以草拟、讨论中央的重大决策。这些人生经历和家学背景,在不经意间为司马迁写出含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史记》做好了准备。
3、最后我们来说说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影响。当时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抗击匈奴,同时又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李广利。当李陵率兵深入匈奴后,却遇上匈奴的主力,尽管李陵带领将士奋力抗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而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十分恼火,满朝文武官员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但是,司马迁却站出来替李陵辩解,这就冒犯了汉武帝的龙颜,由此被投入监狱,受了腐刑。
有的认为,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不只是“沮贰师”“诬上”或其他,还有汉武帝难以说出口的原因,这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有许多进步的方面,如肯定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同情在汉王朝残暴统治下爆发的农民起义,不为汉朝统治者歌功颂德。而且,司马迁撰写《史记》,具有“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敢于揭露当时君主将相的种种隐私等,这些都是汉武帝以及他所宠信的将相所不能容忍的。裴骃《史记集解》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下注引卫宏《汉旧仪》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因此,李陵事件,只是汉武帝对司马迁进行迫害的一个借口而已。
4、司马迁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故事不是我等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说完全的。正如我开篇所说,我只是梳理一下我心中的司马迁,梳理一下他的成长道路,他的个人成就,他的道德品质,让我们心目中的这个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明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刘邦这个皇帝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