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色喻礼”的心理学解释

作者: 随意de徘徊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1:40 被阅读10次

所谓“以色喻礼”,就是通过欲望来反应礼数。

这听着不可能,但心理学大师荣格却通过词语联想测验,发现了人有种种“情结”。

情结是个人潜意识中一组组心理内容的聚集,好像完整人格中彼此分离且独立自主的一个个小人格。

它有自己的驱力,并可以强有力地控制与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精神症状便植根于此。

荣格派理论认为情结与创伤经验或有关或无关,只有造成有害行为的情结,荣格才视为心理疾病。

也就是说,情结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和起反作用的,只会造成精神障碍。恰恰相反,它可能而且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灵感与动力的源泉。

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中的内容是不可能被永远压抑的。

潜意识中的内容多与人性相关,分解消融情结,应从正视人性开始。

怎么才算正视呢,我觉得至少是不压抑。但不压抑并不等于放任,或者说,不压抑就是承认,承认此时此地的情绪情感。

比如一个男子看见一个美丽的异性,马上血脉贲张。

压抑的作法是,谴责自己的生理、心理反应,甚至使自己有一种羞耻感。

不压抑的作法是,承认自己当下的反应是忘情得说“哦,这么美丽的异性,谁能不动心呢?”

传说唐伯虎有位外国朋友,有一次他看见朋友的姐姐很漂亮,就动了调戏之心。

于是,唐伯虎对朋友说,“你姐姐可真漂亮呀。”

他朋友说,“哦,谢谢,我叫她过来给你们认识。”

他的姐姐就过来落落大方的和唐伯虎认识交谈,唐伯虎那种“卑劣”的小心思一下就没有了,反而对这位异域女性心生敬重。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可以看见的是,人性没那么可怕。它有时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你把它压抑了,以都停留在阴暗的想像里。

假如你能够让它自然而然的伸展,这股生命力必然会触碰到其它的生命力,它们之间也会相互作用,当然我们排除极端的情况。

就像唐伯虎的小心思被那位女性承认了、“升华”了一样。

所以,只有正视、承认人性,我们才能理解人性,进而“超越”人性对我们的限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以色喻礼”的心理学解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jm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