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金句摘抄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我的理解和思考
“爱”是我们沟通顺畅的媒介,也是我们希望通过沟通来传递的最有价值的情感。带有“爱”的沟通,可以规避情感暴力,但往往,我们的沟通方式里因为看不到爱,而处处充斥着暴力。那到底是哪些因素蒙蔽了沟通中所要传递的爱呢?
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几点的确占据了“暴力沟通”的大部分形态。
1 评判
生活中,处处可见对他人的评判,甚至于也有些对自己的不客观(过高或过低)评价,这些,都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和偏见,去看待他人和自己,让我们不能看到事物更客观真实的样子。
2 比较
“比较”的杀伤力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将眼光投向外在的人和事,总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自己所羡慕的那些别人展现出来的耀眼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力等光环,而很少去向内探查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要怎样的人生?
当我们一直在追寻外在的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很容易忽略自己真正拥有的和想要的,以至于我们很少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自然是充满迷茫和纠结的。这些,都归功于外在的盲目比较。
比较往往让我们忽略了自己的目标和优势,更加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比较,容易让生活变得更加消极。正如书中丹·格林伯格(DanGreenberg)所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3 回避责任
责任,很多时候被看成负担。但其实,我们生来都应该自觉担负起对自己人生所负的责任。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正式因为我们想要回避责任,我们认为责任是莫大的负担,但又无法真正逃避掉,于是,我们感受到无奈和煎熬。
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我们主动去承担自己需要面对的责任时,事情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简单,结果也会不一样。比如工作,很多人都认为工作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大家都希望能够不用工作但也不需要为生计发愁。
但事实上,“工作”这种状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需要他。一个人如果真的什么事情都不做,用不了太久,他一定会感受到比工作所带来的更大的压力和煎熬。至于大家所说的,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受限于为生计奔波的无聊工作内容;我想起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所说的: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你的不满意的现状,是你自己的选择,因此,这是你应该担负的责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改变,然后承担让你更为满意的那份责任。
4 强人所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正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说的,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做出改变 ,因为我们知道:改变自己很难。但既然自己都感受到了艰难,为何要将这份艰难强加给他人呢?
事实上,我认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有时候,我们强人所难,是因为我们希望借助他人之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意愿。以至于,“强人所难”让对方感受到了压力和情感暴力。
这两种情形,在亲密关系中非常常见。所以,沟通中,“共情”和“换位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行动计划
从现在开始,我要在沟通中保持对这四种“暴力沟通“状态的觉察和反思,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关注和体会沟通中所传递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