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国人的风骨

作者: 小倩即兴演讲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20:42 被阅读3次

    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人这样爱竹。生活中,我们有竹制的器具和工艺品;诗画中,竹是文人墨客隐喻风骨的素材;影视作品中,竹更是抒情表意的一道风景。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穿着两身素衣立于竹林间打斗的场景,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翠绿之中两点皓白,竹梢柔软而又坚韧,清风拂过竹海和衣袖。动静之间,角色的优美姿态和竹林的飘摇苍茫相得益彰,几乎是一副当代最经典的水墨画。

    竹,中国人的风骨

    而在我国古代的诗画之中,竹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美,它更是文人们的精神寄托。

    清代诗人郑板桥平生最爱之一就是竹。他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个阶段,更自称要画“百节长青之竹”,成“千秋不变之人”。

    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竹里馆》,一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出了他晚年幽居竹林的情趣,更表明了他超然洒脱的品性。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笔下有,“牡丹称王,梅棠称神仙,草称美人,惟竹称君子。” 将竹誉为自己心目中神韵飘逸的诗篇,同时也比作高洁人格的化身。

    诗画中的竹各有不同,风格却无不是苍劲有力、挺拔洒脱、清秀俊逸,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传达出古人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

    竹,中国人的风骨

    古人如此爱竹,起居环境自然也少不了竹元素。枝叶细密而不压抑,是避暑的最好选择;又具有高雅挺拔的气质,观赏性极佳。

    中国古典园林采用竹子造景的历史悠久,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就有不少竹子造景的例子,譬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个园的“春山”等,都是借助竹子来构造建筑艺术性的典范。

    “竹里通幽”是竹林造景的艺术手法之一,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小径通向竹林深处,园主人在缓步前行之时,眼观竹叶随风摆动,耳闻竹枝沙沙作响,心悟这份动态中的静谧,全方位感受层层递进的意境和返璞归真的野趣。

    “移竹当窗”是竹林造景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将竹子景观做框景处理,通过各式各样的取景框欣赏竹景,恰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与真正的画作不同,窗中的竹景是动态的画作,随着游人的视点移动,竹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既有连续性,又能呈现出颇具韵律的节奏感。

    竹,中国人的风骨

    赏竹是一个调动全身感官的过程,引着人们去看、去听、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一直轻松自在,真正做到了乐在其中。

    竹,不仅是一种集天地之精华的自然元素,更在历经上千年的演变之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竹文化是一种高洁秉直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延续古今的人文情怀,更已成为中国人的风骨。

    小倩想请你去竹林里小坐,在园林当中的密林翠绿之间品一杯淡茶,触摸轻拂过古人的微风,沉醉在妙趣横生的竹林故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竹,中国人的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cb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