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有意思的文章婚姻育儿
第七章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下)

第七章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下)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23:55 被阅读22次

    《中国教育,拿什么拯救你?》

      第七章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下)


    第五节 “差异”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关系何在?

    “差异”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关系何在?

    下面我们看什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一、什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孔老师是“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原创。

    孔老师主要解决了当时社会上两个非常棘手的教育问题。

    那两个非常棘手的教育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教育,“教不教”的问题。

    二是受教育的人,怎样接受教育,“如何教”的问题。

    1.何谓“有教无类”?

    还是让2500多年发现者孔老师告诉我们吧:“任何人我教可以给他教育,在我的教育观念里,没有等级、贫富、地域等等的因素来区别对待。”

    也就是说,人,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

    “有教无类”,是说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教,不分类别,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学在官府”,只教贵族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只有贵族才能进学校的等级制的冲击,具有历史进步性。

    “有教无类”指任何人都教,是教育的普遍性,指教育的范围。

    “有教无类”是教育大师孔老师对被教育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教育理念。

    孔老师真的实施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所以,孔老师“有教无类”,解决了“教不教”的问题!

    2.何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是让老师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一句话,因材施就是让老师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教走近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是指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个体的教法,指教育的方法。

    所以,孔老师的“因材施教”解决了“如何教”的问题!

    那么,教育者如何尊重孩子的“差异”,做到“教无类、因材教”?

    3.如何尊重孩子的“差异”,做到“教无类、因材教”?

    其实,人与人原本是“有类”的,说“无类”是假的。

    比如有的聪明,有的愚笨,这就是“差异”,这与基因有关系。

    再比如有的贤慧,有的不肖,这就是“差别”,这与环境有关系。

    不过,这些通过教育,完完全全可以消除的。

    “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也就是说,好的教育,胜过基因;好的环境,胜过遗传!!

    一句话,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做到教无类、因材施教。

    由此可见,孔老师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解放“差生”,尊重“差异”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

    那么,孔老师是如何成为开发“差异”教育的大师?

    二、孔老师是如何成为开发“差异”教育的大师?

    孔老师是无“差生”教育的大师。

    孔老师是开发“差异”教育的大师。孔老师是如何开发学生的差异?并将三千弟子,开发出七十二贤。

    好吧!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府学堂来看一看:

    1.学生颜回

    颜回“一向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颜回的家里穷得很,只有一竹篮饭,一瓢水,而且住的还是很深、很脏的小巷子里。

    孔老师并没有认为他很穷而歧视。

    2.学生仲弓

    仲弓的父亲是一个“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孔老师对他一视同仁。

    3.学生子路

    学生子路是“下野之人”,他在入学之前,是个歹徒,脾气火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性格顽劣,好打架,对老师也有点不尊不敬,但孔子老师不歧视,经过长期教育把一个乡间村野匹夫培养成为鲁国著名的将军,是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家族的重要家臣,同时还是儒家教育集团中被公认的从政资质最高的一个人,也是在政府中做官做到官位最高的一个人。

    孔老师对他信任有加。

    4.学生曾参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用孔子的话来说,曾参是一个很笨的学生(参也鲁)。

    《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

    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5.学生高柴

    学生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但高柴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用他老师的话说:“柴也愚”。

    6.学生公冶长

    学生公冶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公冶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用孔子的话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绑犯人的绳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说公冶长其实也坐过监狱,但孔老师不嫌弃他,并把女儿也嫁了他。

    7.学生颜涿

    学生颜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狡墨吉之人)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尸子上·劝学》)。经过孔老师的教育,后业当上了齐国的大夫。

    8.学生原宪

    学生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这是什么意思呢?原宪住在鲁国,家居方丈小屋,盖着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编成的门四处透亮,折断桑条作为门轴,用破瓮做窗隔出两个居室,再将粗布衣堵在破瓮口上;屋子上漏下湿,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

    可见他的家境非常贫寒,可他的老师并没有嫌弃他。反而给穷得叮当响的原宪,一笔钱,一些小米给他。

    9.学生漆雕开

    学生漆雕开,曾经受过刑罚。《史记》记载,他曾随孔子学习《尚书》(即《书经》,是孔子所整理中国上古的历史资料)。《孔子家语·弟子解》亦说他“习《尚书》,不乐仕”。一次孔老师叫他去做官,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老师听后很高兴。《公冶长》亦有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漆雕开是孔子弟子,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对其像兄弟一般。那时孔子学生和墨子常有争议,有一次墨子说,漆雕开是个残疾。孔子反驳说,但品德一点都不伤残。可见是非常维护漆雕开的。(孔子(前551-前479),墨子(前468年~前376年),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只能略作漆雕开品行高尚的参考而不可信以为真。)

    看看吧,孔老师这些弟子都是来自下层的人,而且籍贯也很复杂。有的品行不端正,做过坏事。只要拜他为师,都能够接受教育,改邪归正,服务社会。

    三、“因材施教”就是“差异”教育的开发!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差异”教育的开发!

    可见,孔老师招生学生,不讲门弟、不计贵贱、不分贱智、愚贤不肖,他都接收,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从不歧视。人有聪明的,鲁笨的。但这两种人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只是在教子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坚持因人因材施教。

    孔老师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理念,到现在也不过时,包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教育辩证法思维。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差异”教育的开发!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就是“差异”教育的应用!

    “我是我师”的教育实践就是“差异”教育的果实!!

    这些都是孔老师的创举,也是孔老师对教育的最大贡献。这一主张不仅符合人性可塑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符合打破门第,贫贱、族群及至地域的限制这一社会规律的。

    所以说,孔老师这一主张对于推动教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深远意义。

    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高了民族的整体素质;他的“广收弟子”,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例,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

    教育曾是贵族子弟的专有名词,是孔老师让穷人也有了受教育的权力。对于“差异”教育,我们可以从《学记》中的“学者四失里看岀:学习者常出现的不同缺点,已经有了“差异”的认识。

    关于“差异”教育的开发和应用,盂子的“君子五教”的思想,是对孔老师的“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思想的发展。

    由此可见,孔老师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是因为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文化水平、道德素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如“年龄的差异、出身的差异、智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才能的差异、志向的差异”等。

    所以,对于学生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就是“差异”教育的开发!

    第六节 由瓦拉赫效应:看如何经营孩子的“差异”?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化学家,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于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与毕加索恰恰相反,能算,不能画,不过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与毕加索相似。

    下面,我们看——

    一、“笨拙”的学生瓦拉是如何成为高才生?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 的高才生”。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效应_互动百科】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如果说瓦拉赫的成功是一个传奇,那么,成就这个传奇的是他的父母和老师。

    在瓦拉赫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之前,他的父母敢于直面现实,不断寻找和调整培养他的方向,这种客观而理智的选择值得家长们借鉴。多数家长对孩子智力投资热情倍至。孩子尚未出生就梦想他是能创造奇迹的天才;孩子才牙牙学语,唐诗宋词便不绝于耳;孩子才蹒跚学步,琴棋书画便伴随左右;孩子汉语拼音尚未掌握,英语单词便混杂其间……有些孩子基本上是在学校和各种培训班中长大的,孩子应有的生活情趣和良好习惯,都被忽略了。在乏味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或者缺少情趣而墨守成规,或者厌倦生活而个性叛逆,或者逆来顺受而缺乏想象力。有些家长无法理解孩子,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却很少深究这其中的原因。

    在瓦拉赫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之前,他的老师极具耐心,不断寻找和甄别适合他智慧发挥的最佳点,这种永不言弃而因材施教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已经被倡导了许多年,然而,教育却往往沉迷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之中,那些如瓦拉赫语文拙劣而化学优秀的学生,很难进入教育关注的视野,更别说被培养成精英了。

    二、“瓦拉赫效应”的启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做父母的大都具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孩子一旦学有所长,就会信心大增,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和信心。瓦拉赫的成长过程,可以说离不开父母始终对他充满的爱意和信心,父母总是鼓励孩子,没有对孩子丧失信心。要知道,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在小学学习一般,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学习成绩却有明显提高,甚至很突出,成为班上的“尖子”。

    当子女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认识到这是暂时的,兴许孩子在其他方面有特长,或以后会有进步。对孩子始终不能失去信心。千万不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动辄训斥打骂或置之不管。

    要积极与学校联系,多听听老师的建议,做好全面得了解。从来不去学校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父母,不是称职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好坏,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校教师。

    瓦拉赫的案例被教育界称为“瓦拉赫效应”,向我们展示孩子的学习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较全面,有的在某一方面特强。孩子在找到了发挥自己潜能的优势方向后,通过努力就能取得应有的成绩。【瓦拉赫效应_互动百科】

    以一个学校或教育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们的“好中差”,这样的做法只能归为简单、粗暴、愚昧和无知。

    众所周知的爱迪生,在小时候就是一个所谓的“差生”,不仅是千“笨蛋”还考“倒数”,退学之后,他在其母亲的教育引导下,却成了让世界级的大发明家。

    因此,我们说孔老师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同时也是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倡导者。

    三、“素质”教育,就是“差异”教育

    人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从其生命的个体来说,都是平等,只有“差异”,而无“差别”的,但是后来随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教育等诸多外因的影响,人就有了“差别”、“差距”,甚至天壤之别、之距——有的人衣食无忧,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名位显赫,有的人平庸无奇;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身无分文。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而这一切都与教育有关!

    好的教育让人变好。

    坏的教育使人变坏!

    古语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坚与赤,性之有业。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则取而为之也。”(见,吕氏春秋)

    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不一样,难以用一个标准衡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个行业中的优秀人才,未必是另一个领域的行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中庸有较高德行修养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说,教育应该本着“因性而教”、“因性而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乱了“本”——“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原因在于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是我们人为的让我们的孩子有了“学习难,学习难,一提学习心就烦”的心里,才使我们的孩子厌学、逃学、辍学,成为“差生”、成为“问题孩子”!

    在一所学校里,一个课堂中,“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甚远: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善弈,有善射。皆以禀性与环境不同,而各成其才。”

    这是二十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说的。

    面对蒋校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差异”教育,是着眼于一个人某方面“能力”与其他人的与众不同“个性”,以“能力差异”来识别个人,并把这种差异称为“个别差异”的。

    学校教育本是一个面向参差不齐的变化群体,做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注意共性的培养,而且不能忽视个性教育的培养;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百花百色,百人百性”,人各有志,我们如何去教?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差异”教育。

    第七节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

    叩问:教育是“差生”教育?还是“差异”教育?

    回答:教育不是“差生”教育,是“差异”教育!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差生”就是“差异”,那么,我们的教育,如何经营孩子的“差异”?

    中国教育一定解放“差生”,我们不能人的“差异”避而不谈。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才能使差异逐步缩小,甚至消失。

    我们的教育如果没有差异的教学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死搬硬套,那么怎么能培养出个性差异的创新人才。我们的教育岂不是成为工厂里的标准产品了。

    每个学生大脑都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他们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能用差异这把独特的钥匙,才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心灵密码——个性差异开发,如此,才能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旦孩子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能进行自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知识就好比鱼,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就象捕鱼网。学生要想多捕鱼,就要用自主学习这张捕鱼的网,可见在解放“差生”开发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多么的重要。

    所周知,解放中国5000多万“差生”,是每一位立志改变中国教育事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解放“差生”是一项伟大的教育事业、这项事业是一项坚苦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开创业性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众多的仁人志士共同研究、探索、开拓。

    解放“差生”,就是要教育好,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教育好一个学生也就等于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拯救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世界的和平运动。

    可见,解放“差生”的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何等的重要,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位所谓的“差生”。

    如何敢叫“差生”换新颜?这是问题的重点、也是问题的难点。

    那就是,解放“差生”?

    那么,如何才能解放“差生”?

    下面,我们看解放“差生”,老师为何要尊重孩子的“差异”?

    一、人有“差异”,物有“长短”

    人有“差异”,物有“长短” ,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现实,承认“差生”的存在,容忍“差生”的缺点,给予“差生”一片教育的蓝天。

    毕加索在绘画上的成功,不乏天赋因素,更离不开成长环境的熏陶。

    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即使孩子没有毕加索那样的天赋,也至少应该给他们一个没有阴霾、充满阳光的心灵世界啊!

    二、“差生”不“差”

    教育者,应该看到“差生”的存在是自然的,有如体育课排队集合,或高或矮站在前面,总有最后一名。

    “差生”的“差”,不全是“差生”自己的“差”。“差生”的“差”,只是某方面而不是全方位的“差”。老师在“恨铁不成钢”的同时,能否恨一下自己?恨自己找不出“差生”的症结,恨自己开不出治“差”的良方,而消一消火气。有 多少人注意到“差生”吗?

    所谓的“差”也就是论分数说话。

    这些孩子不是不聪明.他们的价值观在论分数的年代而消失。

    所谓学生的“好”与“差',实际上源于我们的衡量标准。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差异”,也就是我们说的“特点”,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把其定位为“差生”。放眼人生长河,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成绩不能不重视。但是,学校、家庭、社会决不应该都只盯着成绩,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学校的“差生”,只因评价标准太单一的教育问题,学校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这既体现了多元智能的理论观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面向全体有差异的学 生,甚至是学习成绩差异很大的学生。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 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 里他感到满意而能干。”

    多元智能理论公开反对“精英主义”,认为“人才”绝不仅指少数的精英,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可见,“差生”不“差”!

    三、要善待“差生”,尊重孩子的“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对学生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难道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做不到这样吗?

    “差生”之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有学校存在,所谓的“差生”就必然存在。

    只是我们必须以一个科学眼光去看待这些所谓的“差生”。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战鼓早已打响,减负的呼喊惊天动地,然而我军仍岿然不动。

    在这里,我们且不说当今教育资源如何不均,地域如何不平等,只想说一说,我们人为的“分类”教育,一个制造“差生”的教育。

    解放“差生”,就要善待“差生”。

    善待“差生”,就要认认真真地分析“差生”差的原因何在?

    是他们智力低下?

    还是智力发展较慢或不平衡?

    是他们自控能力差?

    还是勤奋程度不够?

    是他们厌学?

    还是自己讲课水平需要提高?

    只有分析到位了,老师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差生”,并且从教书育人过程中找出补救的良方。善待“差生”,多给“差生”一点爱,让他们在理解、希望和温馨的气氛中健康成长、慢慢进步。

    我们学校教育,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象孔老师那样,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认真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解放“差生”指日可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时发生的事情甚至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与老师的指引,可能让一个“差生”成为一个“天才”,“差生”瓦拉赫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差生”毕加索也是最好的证明。

    教育者在经营孩子“差异”的同时,只有善待“差生”,承认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差异”、开发孩子的“差异”,才能使孩子的“差异”逐步缩小,甚至消失。

    所以,我们家庭的教育,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回到现实中,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战鼓早已打响,减负的呼喊惊天动地,然而我军仍岿然不动。在这里,我们且不说当今教育资源如何不均,地域如何不平等,只想说一说,一个全社会都在“取长补短”的教育,将教育的“长”的一面“取”出来了,“补”在学生的“短”的一面,于是乎,千军万马一起“补”:“补”短、“补”缺、“补”漏、“补”差、“补”……。

    在“求同排异、填平补齐、抑强扶弱、抑长补短”这个“取长补短”的指导下,让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短板上“补”呀“补”,越“补”越苦、越“补”越累、越“补”越差,越“补”越“补”短,直“补”得我们的学生“丢书、撕书、烧书”,最后被“补”得我们的学生自寻“短”——逃学厌世、离家出走、命丧黄泉……这并非危言耸听,活生生的事例每日都在发生。

    你若不信,只须百度一下!就会对这个“取长补短”的教育理念多少有点否定。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什么不开发“差异”教育的资源?

      我们把这个“差异”,这个上帝赐于人类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却视而不见,把她当作废物,当作垃圾,当作负担,当作包裹,当作…… 

     只有人类“差异”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有活力、才有动力、才更有生机!才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滚滚向前!

     面对伟大差异,我们对所谓的“差生”再套用伟人的一句话——

      世上本无“差生”,说的人多了才有了“差生”。

     “差生”,就是“差异”之生。

      面对伟大的“差异”,我们再套用伟人的一句名话——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教育”换新颜。

      面对伟大“差异”,让我们高呼“差异”万岁!

      好了,既然差异这么伟大,面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应如何教?

       对于“差异”的开发!别人不用,自己用!走法拉第之路!走爱迪生之路!!

      对于“差异”的开发,我们还要慢慢来,决不能急功近利,为什么?

      请看第八章《慢养的“差异”教育——谁说不是天才大师的摇篮?》


    第七章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 唯有“差异”多开发,敢叫“差生”换新颜(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d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