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春》:吹出中国人的大欢乐

作者: 我是千里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6-11 13:05 被阅读33次

    01

    中国的民族音乐和乐器,大都表现出比较哀伤的氛围,这可能和我们的民族(汉)性格有关吧,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和苦难。

    和平时期,面朝黄土背朝天;战争时期,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妻离子散。

    因此,在我们民族音乐曲风方面,呈现出的大多是哀伤的曲调。

    即便是喜庆的曲调,也是内敛的,低调的,喜庆中也能听出哀伤的元素。

    02

    《喜迎春》是一首少有的表现中国民众大欢乐的乐曲。

    开曲几声连续急速的镲响,便把本曲的喜庆气氛击打出来;

    唢呐随即高亢而吹,一幅黄土高原上西北汉子载歌载舞的画面应声而出——

    晨光中,隐忍了一个冬天的热情,在春天的呼唤中再也无法压抑;剥去厚厚的棉装,缠上白羊肚手巾,系上红腰带;老汉一声唢呐,惊天动地的热情崩发,和着阳光和尘土,一起飞扬。

    03

    多年以来,每次聆听《喜迎春》,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不是纯个人情感的,而是群体性的,甚至是民族性的。

    民族音乐和其他音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激发出你的民族情感。

    国外的纯音乐,它表达的悲伤大都是个人的悲伤。比如《神秘园》,你听到那些忧伤的旋律,引导出的是个人的经历或类似情感,你体验到的是深刻的个体感受;欢乐同之。

    而民族音乐则不同,民族音乐很少在个体情感上面表达,它表达的大都是群体性的喜怒哀乐。

    像这首《喜迎春》,你会随着它的节奏不由自主地晃动身体(这个晃和迪曲以及其他乐曲的晃是不一样的),有一刻甚至会想走出家门,走到那些欢乐的人群中去,欢乐他们的欢乐,分享你的欢乐。

    总之,它不是你一个人的欢乐,它是大众的;它的欢乐必须得有大众一起分享,才能充分体验出它的本义。

    04

    现在过年时年味越来越淡,为什么?

    我个人以为,是社会由“熟人社会”转型到“陌生人社会”导致。

    熟人社会中,人们都不互相戒备,悲欢都能比较畅快地表达,大场面的欢乐能够肆意地释放。

    而陌生人社会则很难有此,因为都是陌生人,彼此互相防备着,没有深度的信任,所以,欢快不能尽情地欢快,而悲伤则更不会在陌生人面前显露一丝。因此,不会有大场面的欢乐。

    尽管庙会里面人再多、再热闹,尽管景区的人再多、再拥挤,也不会有大场面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欢乐。

    年味的减淡同此理,城市里本就是陌生人社会,年味淡理所当然。

    而农村里年味的减淡,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陌生人社会里,仅有过年期间回家的几天相处,并不能恢复到以往熟人社会的那种程度,所以相应的,年味也就淡了。

    05

    而《喜迎春》里所表现出的大场面的欢乐,就是熟人社会的大欢乐。

    之所以喜欢听《喜迎春》,一个方面的原因便是基于此。

    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是个人所能抵挡住的,但是我有《喜迎春》;

    再也不能回到那种大欢乐的场面里,但是在《喜迎春》里能——

    在没有春晚的年代,人们坐在篝火前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

    除夕之夜,千炮齐鸣;春节之黎,万家同贺。

    新衣着身,难掩兴奋之情;岁钱在手,尽释快活之意。

    宽街窄巷,成人轮拜各家老辈忙;房前屋后,孩童乱抢邻居蔫炮慌。

    何谓大欢乐,如斯;何谓《喜迎春》,如斯。

    何有大欢乐?请听《喜迎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迎春》:吹出中国人的大欢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eh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