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祖辈辈都是种田耕地的田客,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因此,只要身处农贸城、集市还是在车站、码头,也总会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上了年纪的大爷和大妈。每天每天,他们都在为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题记
买些牛肉过过酒原先,总会对村中的黄花闺女,年纪轻轻就出嫁,又年纪轻轻生养了一大堆孩子不理解。这当然与农村的习俗有关。子女一旦成家,做长辈的心就开始宽了许多,觉得自己已完成了祖上交代的事宜。虽然一个个孙子孙女呱呱落地,他们还要责无旁贷带好带大,但内心还是挺高兴的,认为一代代轮替天经地义,符合家庭繁衍和社会发展之道。有意思的是,虽然有了孙子、玄孙,田里地里家里,还有相当多的农活得靠自己去做。换句话说,替代只是我一个理想的想法,在农村会被一个个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集镇农贸城边,孩子非常少于是,在马达集镇农贸城,我看到了一个个七八十岁老农端坐在自带的凳子上售卖自家田地出产的果蔬的场景。清清瘦瘦的身子,口中嗫嚅着却难以启齿的窘态,一看他们就是季节性的售卖人。等半个小时后,回到城区车站,我又看到了一个弓着背,正在吃力地从另外一辆公交车上搬下一大麻袋豆荚的情景。那接近一百四十度弯曲的背脊,已无法让我看清她的脸,但从站在车门边,采用双手直拉袋角的姿势可看出,她已是不胜其力,无法再干这种农产品交易的事了。若想再干,除非与老汉一起来。只是老汉大多都不愿做这种戴“野狐面”的生意人。要是她是我的老母亲,自己是否会主动向他打招呼,帮她搬担、移担、挑担甚至去零卖呢?
这无疑是底层劳动者艰辛生活的一个个缩影。在偏远的农村,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从事着最辛苦的工作,却拿着微薄的收入。他们没有做生意的本事,只能骑着三轮车在集镇售卖。想多赚几个钱的,则一大早从家里乘坐公交车到城区马路市场和蔬菜市场零卖。
从这位老大妈搬运豆荚的场景,让我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农村社会中老年人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不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