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搞定许国了,总体而言这次行动的成果还是相当丰富的。不过,一场意外令这次行动有些美中不足。
讨伐许国前夕,郑国在太庙里给士兵分发武器。
古制:平时如果没有战事,兵器都由国家统一收藏保管;当战争发生时,才将武器分发给士兵。
春秋时期,主要采用战车作战,步兵只是起辅助作用,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只是随着战争方式地不断演进,步兵的地位才越来越重要。
据说,当时战车的价格非常昂贵,需要八百户人家才能提供一辆战车,所以说,一个国家战车的多少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
春秋初期,各国普遍战车不多,就算当时的超级大国晋国也拿不出千辆战车;到了春秋后期,由于战争频繁,各国战车规模迅速扩大,晋国的战车就达四千辆之多,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已经算不上大国了。
一辆战车一般共乘三个甲士,三个甲士分工如下:
中间的甲士为驾驶员,主要负责驾驭战车,称为御者;
左边的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为车左或甲首;
右边的甲士执戈或矛,主刺击和防御,同时还承担清理路上的障碍物等一些杂活,是副手,称为车右或参乘。
乘坐战车的三个人一般地位都比较高,都是贵族或士人,且三人以车长最为尊贵。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参与者主要是贵族,是贵族的游戏,普通老百姓顶多也就当当步兵,做做后勤。这也是春秋战争和后世战争的最大区别之一。
因此,一场战争中,战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常决定或影响了战争的胜负。
作为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战车也会同时分发给大家。但是,在这次分发战车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起抢车事件。估计那辆战车性能特别好,属于奔驰、宝马一类。
抢车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帮郑庄公实现黄泉见母的颍考叔。上次帮了郑庄公的大忙,颍考叔估计也提了干。
还有一个叫公孙阏(è,音饿),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报上他的另一个称谓,可能知道他的人不少:公孙阏,字子都,号称春秋第一美男子。
图片源自网络《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有一句: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没见到像子都一样的帅哥,却见到一个狂妄粗鲁的傻小子。
如果这句只能说明他帅,不足以证明他是第一美男子,那孟子先生这一句应该可以,《孟子》中有一句: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说: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子都的美,看不到子都美的人一定是个瞎子。
这条件要是摆在今天,绝对是个超级大明星。
问题是子都不但是天下第一美男子,还是个皇亲国戚,官三代,他之所以被称为公孙,因为他的爷爷是郑桓公,郑庄公是他的堂兄弟。要相貌有相貌,要权势有权势,可是这还没完,据说子都这个人还特别有才能,武艺超群,深得郑庄公赏识。
唉!上天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
可是这次抢车过程中,子都却失手了。眼疾手快的颍考叔一把抢过车钥匙。
当然这个车钥匙不是我们现在的汽车钥匙,它是战车上的一个关键零部件——辕,没有这个零部件,战车就接凑不起来。
子都也不甘示弱,立马追了过去。颍考叔一看情况不对,拔腿就跑,一溜烟地跑到了大街上,等到子都追出来的时候,颍考叔早就跑得没影了。
没有抢到宝马战车,让子都憋了一肚子的火。结果,这肚子火坏事了。
图片源自网络在攻打许国国都的关键时刻,颍考叔一马当先,冒着枪林弹雨,举着郑庄公的旗帜,第一个冲上许国城头。
看到旗帜飘扬,城下的子都心中一喜。
图片源自网络太好了!我们终于攻上去了。
然而,当他再定睛一看,举旗的居然是颍考叔。一股无明业火窜上心头,他鬼使神差地举起手中的弓箭,向颍考叔射出了邪恶的一箭。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颍考叔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人会向他放暗箭,还没来得及挥舞手中的旗帜,就从城上摔了下来,光荣牺牲了。幸好后面的同志及时接过旗帜,再次冲上城头,挥旗示意国君已经登城,郑国才算顺利拿下许国。
不过,这就又给郑庄公出了一道难题,而且难度系数完全不亚于前面许国善后的事情:究竟要不要处罚子都呢?
两个人都是自己的得力干将,能力也是没得说,一个还有恩于自己,另一个又是自己的堂兄弟,现在发生这种事,还真让郑庄公感到左右为难。
处罚子都吧!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轻了不行!太重吧!怎么说也是个人才,多少有点舍不得,况且现在郑国正在大力发展之中,非常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
不处罚吧!没办法向大家交代,毕竟不少人知道颍考叔是中了子都的暗箭才摔下死的,都在等着给说法呢?再说也对不起颍考叔,这可咋办呢?
左思右想之后,郑庄公最终决定:人死不能复生,再怎么折腾也活不过来了,与其再杀一个子都,损失两个得力干将,不如留着子都的性命,让他继续为郑国效力,相信活下来的子都一定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也相信颍考叔在天之灵也会明白自己的苦衷,体谅自己的。
他选择了包庇,装作不知道凶手是谁。
当然,群众们还是需要给个交代。所以,他命令全体将士,按比例每一百人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人出一条狗和一只鸡,然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礼式,用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
瞒天过海,高!实在是高!事情就这样糊弄过去了。
不过,高是你的高,别人也不白痴。《左传》就不这样认为,它借君子之口批开了:郑庄公这样做既失掉了政令,也失掉了刑罚。政令是用来治民的,刑罚是用来消除邪恶的。因为没有德政,也没有威刑,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邪恶。发生了邪恶却用诅咒来解决,又有什么用处呢?
自欺欺人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