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往事017 鲁国

作者: 为仁由己zj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21:18 被阅读6次

    正当郑、齐、鲁三叉戟横行中原之际,鲁国又出事了。

    鲁国,侯爵封国,姬姓,地盘主要在今天山东南部一带,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封国。不过,由于周初王室多故,政局不太稳定,周公留朝辅政,无法到国就封,所以只好派自己的大儿子伯禽去封国,代为管理。反正迟早都要传给他的,早给晚给都一样。因此,鲁国虽然是周公的封国,但实际上伯禽才是第一代国君。

    图片源自网络

    伯禽去鲁国之前,周公为了让他能好好治国,专门告诫他: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在天下也不算卑贱了,但是我还要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累得跟啥似的,跑去接待人才,担心错过什么贤人,你去了鲁国之后,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而怠慢别人。

    伯禽使劲点着头,然后告别老爸去了鲁国。

    到了鲁国之后,他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年,感觉有点成绩了,才跑回来向老爸汇报。

    小子三年没见了,在搞什么呢?

    于是,周公便问他为什么这么迟才回来汇报工作?

    伯禽回答:自己花费了三年时间,把当地的风俗和礼制变革为周礼,民风已经焕然一新,只是时间稍微长了点,所以回来的有点迟了。

    这和隔壁的齐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此,因为姜太公吕尚只用了五个月,就回来向周公汇报了。

    是不是稍微快了点!

    周公很诧异,便问姜太公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汇报了?

    姜太公回答:为了适应当地的风俗,我简化了一些礼仪,这样,老百姓既方便办事,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出成果比较快,回来的也快些。

    两相一对比,周公便预言说:将来鲁国一定会北面臣事齐国,因为政治不简不易,百姓就不容易接受;政事平易近人,百姓就会来归附。

    三监作乱时,东方的淮夷和徐戎也跟着造反,伯禽组织兵马,积极平叛,为周王室最终平定叛乱出了不少力。

    为了褒奖周公对周王朝的巨大贡献,到了周成王亲政时,又特别赏赐了鲁国一套天子礼乐。所以鲁国的地位也比较特殊,高于一般诸侯。和宋国一样,鲁国在《诗经》中也是有颂无风。

    西周以来,鲁国一直是东方强国,王室雄藩,帮助周王室统治东方,维护这一地区的稳定。同时,鲁国一直坚持用周礼治国,在诸侯中享有礼仪之邦的美名。

    自开国以来,鲁国国内政治比较稳定,一直太平无事。但是,到了周宣王晚期,周宣王年老发昏,擅自干涉鲁国内政,废长立幼,攻杀鲁君,使鲁国政治着实乱了一阵。直到鲁孝公继位之后,混乱才得以渐渐平息。

    鲁孝公之后,儿子鲁惠公继位,这期间,周王室东迁洛阳,东周开始了。

    鲁惠公去世后,由于嫡长子允年纪还小,所以暂由他的庶兄息代摄君位,行君权,是为鲁隐公。

    《春秋》就是从鲁隐公摄政第一年开始记事的,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中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大事。由于作者孔老夫子是鲁国人,而且是根据鲁国历史编写的,所以严格来说《春秋》是本鲁国史书。因为《春秋》是鲁史,所以它以鲁国国君在位顺利为时间轴的记事,鲁隐公几年、鲁庄公几年这些时间点正是因此而来。

    其实除了鲁国有史书之外,其它各国也都有各自的史官和史书,比如楚国有《檮杌(táo

    wù,音陶务)》,晋国有《晋乘》,只是后来大多失散亡佚了。

    《春秋》最大特点是微言大义的褒贬记事,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史记》记载:孔老夫子写《春秋》,该写的写,该删的删,就连子夏这样擅长文字的弟子也不能增减一字(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但是,由于这种春秋笔法寓意深刻,形式简洁,使人不太容易读懂其中真正的意思,所以后来又有学者为《春秋》作了许多引申和解说。解释《春秋》的书籍就这样出现了,其中流传至今的主要是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解说《春秋》的经文,阐发《春秋》的义理;《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左丘明,该传侧重于记事,很少解说经文,同时它还兼采了不少其它国家的史料,从而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使大家更容易搞清楚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

    自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春秋》地位日尊,为后世显学。

    孔子说:知我者《春秋》也,罪我者亦《春秋》也。

    然而,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往事017 鲁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nd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