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问题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17:39 被阅读5次
    对象问题

        这可能是一个每天都要经历和面对的话题,对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了解自己有帮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能有更多的思考。

        一位北京的妈妈求助,说爸爸和儿子关系紧张,孩子烦爸爸,爸爸努力地想改善亲子关系,想跟儿子沟通,但是不会表达,目前爸爸跟儿子住在一起,由爸爸来教育孩子。爸爸看孩子不顺眼,孩子看爸爸也不顺眼,这是个对象问题,不是爸爸不爱孩子,不是爱的能力问题。爸爸的情绪指向孩子,孩子的情绪指向爸爸。

        站在妈妈的角度看待爸爸和孩子,孩子做不到接纳爸爸,消除不了阻抗情绪,爸爸也做不到接纳孩子,这是无法把控的两个人。从爸爸的视角看,同样也是无法把控的。从孩子的角度看,更缺乏掌控感,他没有能力改变爸爸。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陷于对抗情绪中的家庭成员都会有无助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人和物之间,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

        假如站在妈妈的角度,看到的是可以自由雕刻的塑像,把两块大理石雕刻成笑脸,让他们相互拥抱,只要了解大理石的属性就很容易做到。换到人身上,就太难了,因为人身上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属性,要想解除这个对象问题,就必须了解自己,了解人的属性。

        换个视角看一个家庭,想要调整关系,要对另外一个人有了解、有觉察。假设在打靶场上,妈妈拿着一把枪能够精准打中靶心,把爸爸和孩子比喻成靶心,人的主体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爸爸和孩子是移动的,妈妈也是移动的,三个主体都在不停地动,妈妈想命中靶心就太难了。这种状态下去把握教育对象以及自己,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和障碍。

        人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这个人不会生气,不会跟石头对着干,下次会绕开走,如果是被人绊倒了,人的情绪立马就来了。人是很难掌控的动物,要想解除这种对象问题,就必须了解对象、了解自己。

        先了解一下人的一些基本特性,便于思考和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都是主体,相互之间只能影响无法改变,继续往下探讨,才能真的解决对象问题。把“转变的三个天条”落到实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物,人是由物质人和精神人组成的,能看得见的身体是物质属性,很好把握,人的精神属性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真实存在的,只能通过人的存在和表达方式,来观测人的精神属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一提出“人有主体性精神”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和物是同源的,精神和物质是一回事。海德格尔把人作为主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做了分析,人的意识存在方式不停地变化,不是凝固不变的,给了人的主体性,比如说创造,超越,人的自由、责任等待,这些不停变化的东西,用“存在”这个词定义,为后来理解人奠定了基础。哈贝马斯从人的交往关系中观测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董老师讲的四个印象,人和人之间交往一段时间后,可以定义这个人是善良的人,还是道德败坏的人。伽达默尔,卡希尔通过语言来定义人,他们说语言是人的精神家园,人的精神性反应在语言里,可以通过说话方式观察人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上说的人生就是他经历的人生”。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层面,从人的生存价值观测人是怎么回事,说到人的生存价值必然是人的目的带有功利性,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带有功利性,通过马克思的观测,价值和功利性的目的和手段,应用到人际关系里边。譬如把孩子当成学习工具,实现光宗耀祖的工具价值,就会把人贬损为物,人的主体性在这样的空间里发展,比登天还难。

        人的精神属性有以下五条。

        1、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在同类中人受关系的制约,你这样对人家,人也这样对你。现在整个人类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我们还想征服、占有、侵略自然,主客体之间以征服客体为目标,这种行为会受到制约。

        2、人是价值关系的存在,从马克思的视角看,人如果在同类中,没有通过劳动体现价值,人的精神性没有办法存在,人的价值存在于跟同类之间相互合作,生产实践劳动中,人的主体意识同样会受到关系的制约,同时也是导致人教育孩子带有功利性的根源。

        3、人是历史意识的存在,当下的意识不起决定性作用,过去所有的意识都在影响今天的决定。孩子说我要好好学习,不想这样堕落下去了,他作为意识的存在,他此时此刻的决定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做了选择,决定不了行为。孩子曾经厌学,大部分的经验作为历史意识被保留了下来,那些过去的历史存在的感受和经验,同样参与他今天做出的抉择和决定,制约他的行为。

        4、人是语言与交往的存在,我们存在于我们创造的语言中,某个语境里是这样的表现,到另一个语境却是另外一个表现。人的主体性受制约,从一个人的眼光看另外一个人,对他形成的经验,加上你对这个人的想象是啥样的,把这个人固定在某个想象空间里。这是对孩子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存在,人在理解层面和感知层面同样不自由。

      5、人是过程和发展的存在,人的一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意识可以描述他,现在成绩倒数第一,并不能证明他未来还是倒数第一,人是不停地变化的。从人的一生来看,人真正的价值存在于过程和不断发展的意识里边,人真正的存在方式是一个过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要想解除对象问题,除了了解人的存在方式,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像前边讲的,我们没有办法让目标固定不变,想影响我们的孩子,只能影响他的趋势和轨迹。如果想影响他,中间得有一个绳子,我先往好的方向改变,影响孩子往好的方向变。

        中间这个绳子是什么?人进行各种尝试希望跟孩子联系起来。孩子在物质上依赖我们,我们可以把物质当成绳子,把这种联系建立起来,但是物质的联系只是短暂的,无法建立牢固的联系。我们可以把语言当成绳子,给孩子讲道理,通过语言建立联系,寻找共同词汇,走入语言共同体,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种方式,把价值关系当成绳子,容易把人导向功利目的,你做这个是对我有什么价值,我爱你是因为你分数好,通过价值联系,同样没有办法联系起来。还有一种联系,就是把“情感”当成绳子,我先改变,进而影响孩子改变,这种看不见的暗物质是真实存在的,通过情感的力量,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走,往好的方向发展,引领孩子。

        爱是解决一切家庭教育的终极方案。

        回到开头的案例,爸爸想跟孩子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影响孩子,让他好好学习,这是对象问题。孩子一见他就有对抗情绪,越这样越容易陷于功利导向,必须先把情绪指向的人改变了,情绪自然也就消失了。如果爸爸能做到“我爱你跟你没关系”,让自己进入爱的状态里边,孩子的情绪指向就会无的放矢。只有把自己进入到爱的状态,还得避免进入功利状态,这样的亲子关系,才能影响孩子走向成功。

        董老师用大量篇幅讲爱,就是要我们进入一个爱的状态,对家长是一个挑战,我们又是这样的存在物,又要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本身有相悖的地方,需要人有极高的修为。通过这样的对象问题,给大家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对于人的了解,存在方式的了解,真正陷于的困境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避免家长消耗大量的时间,做无用功,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智慧情感用到有价值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象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hi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