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帝国晚钟1644人物读书
帝国晚钟1644(六)洪承畴 吴三桂

帝国晚钟1644(六)洪承畴 吴三桂

作者: 南园_ | 来源:发表于2021-11-18 13:54 被阅读0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末清初,就是有很多千里马的时代。其中,洪承畴和吴三桂都算一时名马吧!

洪承畴和吴三桂都是明、清两代的重臣、名臣和能臣。洪承畴和皇太极都是90后,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00后,吴三桂和崇祯帝、多尔衮都是10后。而在这些豪俊里,洪承畴和吴三桂是与群雄交织最多的两位。洪承畴曾是大明崇祯皇帝的座上客,是大清皇太极的阶下囚,是多尔衮的智囊,是李自成的死敌,是吴三桂的战友。吴三桂曾是大明的平西伯,大顺的平西侯,大清的平西王,大周的昭武帝。如此光怪陆离的历史际遇,说明了什么呢?一、他们的确有过人的才略,二、他们的确善于把握风云际遇。

论才略,洪承畴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干臣,而且是文武兼备的那种。他为大明帝国剿杀农民军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惜使用屠夫手段,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确有效果。这不,闯王高迎祥就落入其手。应该说,只要大明帝国有洪承畴这样的干臣在,农民军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得很头疼。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洪承畴就是大明帝国的“救命毫毛”哪里急,就挪到哪里。辽东的皇太极闹的欢,那就让洪承畴去吧。严格来说,洪承畴虽有才干,但他的确还不是雄略之主皇太极的对手;那些惊鸟般的明军也不是关外骑射集团的对手。就《孙子兵法》角度来看,辽东明军属于“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的劣势方,因而只能谨慎应对局势。这点估计洪承畴是心里有数的,但崇祯皇帝是心里没数的呀。他那只杀了袁崇焕的上帝之手,又一次魔怔般施用在洪承畴身上。有时我在想:在洪承畴被断送后,关内的农民军再度星火燎原,难以遏制,这真是一种历史巧合吗?不知崇祯皇帝在此后,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日日夜夜里,是否会想到:“若有洪承畴在,贼势何至猖獗如此”吗?也许会吧!

洪承畴为大清帝国,可谓是效尽犬马之劳。他为皇太极入关做天下人的皇帝出谋划策。他为多尔衮席卷中原贡献智谋。应该说,洪承畴是大清帝国中,最了解大明,大顺和大西众势力的智囊。可以说,这人就是大明帝国的腹内蛔虫,是大清帝国入关的活地图。大清帝国入关初期之所以运作高效,精准,除了皇太极多年的精心筹备外,还有就是洪承畴的指点江山。比起大顺帝国君臣们的盲人瞎马进北京,大清帝国有洪承畴等人指点是何其幸运。入关后,每当南方有和南明军的紧急事态,清庭总会启用洪承畴统筹战局。可以说,洪承畴是南明军最头疼的对手。这位本可为大明帝国所用之才,最后却为死敌所用,能怪谁呢?只能说大明帝国的坟墓,有的是对手掘的,有的是自家掘的吧。

论才略,吴三桂也是有的。吴三桂曾单骑救老父于重围,颇有当年赵子龙长坂坡之勇。崇祯皇帝把系天下安危的山海关托付给他,可见对吴三桂的极其信任。当大明帝国至危之时,崇祯皇帝想到的救命稻草还是吴三桂。崇祯帝诏命让他弃关回救京师。这应是吴三桂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阳奉阴违崇祯皇帝的旨意。应该说此时的吴三桂是怕了,他怕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之势,所以他借故迁延圣旨。他不想为烈焰中的大明帝国作扑火之蛾!吴三桂归清后,为新朝横戈跃马,披荆斩棘。他在崇山峻岭的大西南,和南明军反复厮杀几十年。吴三桂最后深入缅甸密林,执获南明永历皇帝,彻底掐灭了大明帝国的最后一缕余光。劳苦功高至此,何薄于新朝呢?当然新朝也没有薄待这位不世功臣,让其镇守云贵之地。

论把握风云际遇。洪承畴虽没有吴三桂幸运,但也算识时务的俊杰。松锦战败被俘,这应是洪承畴人生的重要节点。何去何从呢?死明或归清?想必洪承畴当时是痛苦挣扎过的。崇祯帝对洪承畴恩重不假,但也是崇祯帝把他往绝路上推,让他陷入此等不堪的境地。他洪承畴又有什么死理,为这样昏聩的末世帝国殉葬呢?若当时洪承畴死了,自然少不了后世看客的激动掌声。可平心而论,我们有谁易地而处为洪承畴考虑过呢?一边是行将就木的末世王朝,一边是礼贤下士的命世之主。该怎么抉择,还用问吗?应该说,崇祯皇帝把洪承畴推上绝路的那一刻,洪承畴对大明帝国的历史使命就已结束了。与其纠结当时的洪承畴死不死,还不如纠结这样的干才,是如何断送的呢?这才是舍末求本的事。抛开道德洁癖的非难,只从个人利害角度看。应该说,洪承畴归顺清朝,不失为明智之举。一个帝国已日薄西山,殉葬何益?一个帝国正磅礴而出,拒之何益?

若说把握风云际会之能,吴三桂可谓是高人一等。从大明的平西伯,到大顺的平西侯,再到大清的平西王,最后还是大周的昭武皇帝。此等变戏法般的人生履历,足见这厢顺时而变,攀龙附凤的本事。大明帝国的最后一刻,他出于怕,没有回救京师,所以摇身成了大顺帝国的平西侯。在归顺大顺帝国的途中,他出于怒,回马反戈,所以投身成了大清帝国的平西王。若吴三桂的人生到此,还不算太过分吧!毕竟满朝公卿都不愿为大明帝国殉葬,又有何理由苛责一个吴三桂呢?可此公,似乎有一种不做做“平西帝”势不罢休的执念吧!老迈之年,吴三桂又复生叛举,搅的天下云翻雨覆。这条“变色龙”最后用叛明,叛顺,叛清的三部曲,给了自家不可描述的一生作了最鲜明的注解。

对于洪承畴,我惜其才,叹其际遇;对于吴三桂,我叹其际遇,鄙其为人。洪承畴未遇明主,故有松山之辱;后遇明主,却为世人不耻。惜哉!哀哉!吴三桂因时乘便,所以飞黄腾达;利令智昏,终是身名俱裂。悲哉!快哉!

洪承畴和吴三桂生逢乱世,处大利大害之间。他们没法主导历史走向,甚至也不见得能自主命运。只能在毁和誉,虚名和实祸中沉浮挣扎。在世人看来,他们是搅动风云的猛龙巨鳄;可在历史老人看来,他们何曾不是被时势捉弄的可怜虫呢?

相关文章

  • 帝国晚钟1644(六)洪承畴 吴三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末清初,就是有很多千里马的时代。其中,洪承畴和吴三桂都算一...

  • 帝国晚钟1644(一):袁崇焕

    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波谲云诡的一年。这一年,几个政权眼花缭乱的更迭,众多豪杰应接不暇的登场。作为超时空旁观者的...

  • 帝国晚钟1644(五):张献忠

    清人赵翼评价明太祖朱元璋: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有之。这个评价,大抵是公允的。至于明末的张献忠,只兼有后两者吧! ...

  • 帝国晚钟1644(四):李自成

    清代卢润九有一首点评西楚霸王项羽的诗。其评道: 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 兴亡瞬息如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

  • 帝国晚钟1644(三):皇太极

    他是那个时代大明帝国最强的对手! 他是真正的“清世祖”! 对!说的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给我的感知印象:一是雄才...

  • 帝国晚钟1644(七)郑成功 李定国

    郑成功未能成功,李定国未能定国。这也许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历史宿命吧!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既是大明...

  • 帝国晚钟1644(二):崇祯帝

    到了末世,统治者最怕同时面临“攘外”和“安内”的两难历史课题。不幸的是,大明帝国的崇祯皇帝就摊上了。 大明帝国遇到...

  •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泼在女人身上的脏水(三)

    这段时间不断有各路人马劝吴三桂投清,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拿着洪承畴的书信劝他降清。 吴三桂假投李自成,让自己的贴身侍...

  • 公元1644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入京,崇祯在煤山自缢。1644年5月27日,吴三桂从山海关引清兵入关。1644年多尔衮...

  • 穷途末路吴三桂

    公元1644年,在这个风云交际的时代,历史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吴三桂。这一年吴三桂33岁,本该挥斥方遒、风华正茂的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帝国晚钟1644(六)洪承畴 吴三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id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