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经常见到来村子的乞丐,他们会挨家挨户的串门乞讨。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这些乞丐,来源都差不多,或者家乡遭灾了,或者旱灾或者水灾,还有就是家庭变故、家里闹火灾、父母早亡、神经有问题等等。
那时候都穷,穷有穷的讨法,乞丐在我们那块就叫“要饭”的,也就是要口吃而已。比如,去户里去,也就要三五块地瓜干,放在肩上的大口袋里,遇到吃饭的时辰,看到主妇在烙煎饼,就要一个刚刚烙出的煎饼,热乎乎、甜酥酥的,不用咸菜,一边吃着一边到另一家去了。
这农村的瓜干,我们俗称“地瓜皮子”,这可是农村通用的“钞票”。挨家挨户的收集来,这家三五块、那家三五块,堆在家里,既可以上碾碾了做饭吃,也可以换大米、换豆腐、换馍馍、换大饼,甚至可以换苹果。
老家那地方,虽然笼统的算是山区,但属于山势低矮的丘陵,地里出产的粮食、瓜干,勉强可以填饱肚子。可是越往西去,大山横亘,山势陡峭,土地更加贫瘠,地无三尺平,被称为西山里的地方,完全是靠天吃饭了。
春天里,来我们那地儿讨饭的尤其多 ,都说“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这春天,头年秋里打下的粮食或瓜干,到春天早就吃没了。那时候国家也不富裕,也救济不过来。你想,只要有一口吃的,谁肯拉下脸来张手要饭呢?
遇到灾年,老家村子里的乞丐就多了起来,但是这些人很守规矩,每到一家,也就是要几片地瓜干,喊两声屋里没人出来的,他们也就退出来再到另一家,所以每家都会满足他们。这些人里边,有的极腼腆,穿的虽然破烂,但是一看就知道不是经常出来乞讨的,进门来低着头,嘴里嗫嚅着,往往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时候,母亲就会打发我给他一把地瓜干。
除了他们这种特殊年景的,附近村子里也有偶尔来光顾的常客。有一年,邻村的一个青年到我家要吃的,时机选择的刚刚好,就在早饭时间母亲烙煎饼的时候来。母亲也知道这个青年神经有些问题,父母都没有了,跟着哥嫂生活,真是和牛郎小时候一个样。母亲就把刚刚烙好的煎饼给他一个,热腾腾的煎饼刚下鏊子,他双手接过,嘿嘿的一边吃着就走了。第二天第三天,连续十来天他还来,母亲还是照给不误,一边和我们说“没有爹妈了,怪可怜人的”。
后来,他的哥哥打听到我家,专门过来道谢。原来那几天,他家里有事忙,没顾得上这个弟弟。
还有一种乞丐,档次就比较高级了,专门找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去讨,这叫“赶喜”。这种乞丐得有点绝活才行,要能说会道、能拉会唱,最差的也得诌几句顺口溜,比如“这个媳妇真不赖,长得就像娘娘来;这个媳妇真能干,会秧地瓜会做饭……”在人家办喜事的时候,说这些吉利话,主人家也乐意讨个好兆头,一般给的比较丰厚,除了给个漫天、肉菜,还会给几毛钱。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这些走乡串户的乞丐,日渐稀少,后来直接不见踪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