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郑州人物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作者: 9adb3742e69c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01:55 被阅读9次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说辛弃疾是继苏轼后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是没有人有疑义的,他在词坛的地位,不知让后世多少文人望尘莫及。

但你若对着辛弃疾夸这一点,辛弃疾恐怕会狂笑几声,笑里是掩不住的凄凉,然后对你说“老子想要的不是这个!”

开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一生渴望戎马疆场、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在高呼 “杀贼!杀贼!”后,与世长辞,享年68岁。

这一年,南宋朝廷组织的开禧北伐刚刚开始不久,比起之前的惨败,似微有好转的迹象。

这一年,辛弃疾盼了许久的朝廷诏令终于到来,却因重病,不得已请辞。

这一年,是希望重燃的一年,也是希望破碎的一年,然而辛弃疾什么都没看到。这一年,一切都将结束,成为定局。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如果说北宋,统治者尚有檀渊之盟、熙宁变法等事件来彰显他们的气脉血骨,那么,自靖康之难后,宋统治者就只剩下朱门歌舞,纵酒宴乐了。

收复失地,恢复统一,对南宋皇室而言只是空语一句,无甚真心。

但皇室的想法,那些一心报国的南宋臣民尚且不知,生在金长在金的辛弃疾又怎会知道?

辛弃疾出生在已经沦陷的北方济南,那是1140年的5月。

1140年,韩世忠顶住了金右翼军的南下,岳飞北上又被迫奉诏退兵,朝中秦桧把持朝政,宋高宗一心求和。

这一年中这些事似乎已经提前告知了辛弃疾辗转难求的一生。

1141辛弃疾年,也就是辛弃疾出生的第二年,绍兴和议签订,又一年,岳飞被害身亡。

这又似乎是预见了辛弃疾辗转一生的结局,莫过于“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满腔不平之气也只能带离尘世。

可这一切都是后话,是预见,此时的辛弃疾还只是个孩童,尚未长大。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宋室南渡时,因为拖家带口未能离去,被迫在金国担任了开封知府等职位,但任职的是身,随着宋室漂流而去的,是心。

辛赞魂牵梦绕于宋室故人山河,满腔仇恨于金国侵略者,渴望王师北定,恢复中原。

他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诉说着他的愤恨与期望,为辛弃疾的壮怀激烈种下了最开始的因。

当辛弃疾一次次的看着汉人被金人蹂躏,强烈的悲悯情怀和民族气节使他于忠君爱国之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武器,从而立下了他的壮志——恢复中原、一雪国耻。

就在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试图直接解决那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但前线战争打得热火朝天,后方却开始不稳。

与辛弃疾同地的耿京趁着金后方兵力空虚,聚集了数十万人反抗金的暴政。一心渴望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得知后,就明白他等了那么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辛弃疾立马聚集了两千人去投奔了耿京,时年22岁。

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

——《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2

耿京早就听说过辛弃疾的才名,所以给了辛弃疾一个掌书记的文职。可这和辛弃疾原本的打算完全不同,辛弃疾十分惆怅。

不过,好在机会这种事是最为玄妙的,来了的时候只要你能抓住,那就任凭谁也挡不住。辛弃疾深谙此道。

当时和辛弃疾一起投奔耿京的还有一个叫义端的花和尚。义端有感于耿京起义定会失败,再加上受不了义军的艰苦生活,思来想去后竟偷了帅印,拿去谄媚金军。

可是这义端是个不长眼的家伙,有贼心却没贼本事。帅印是由辛弃疾保管的,他偷到了辛弃疾的头上。

辛弃疾是何等暴脾气。他得知义端偷了帅印后,羞怒相交,立马向耿京立了军令状,前去追回帅印。

都说手拿青龙偃月刀,身骑千里追风马的关云长是英豪中的英豪,而此刻的辛弃疾正如关云长在世,一身的勇猛无畏、正气凛然。

或者说,辛弃疾从来都是勇猛无畏、正气凛然的,只是此刻,他才明确的向世人明确的表露了这一点,并坚持了一生。

当晚,辛弃疾带领一小队人马前去埋伏,天蒙蒙亮时,义端骑马出现了。辛弃疾对着义端一共只砍了两刀,第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吓得义端跪地求饶,第二刀冷哼一声,将义端斩杀。

耿京是个明白人,他一看辛弃疾何等的英雄气节,便知道此人不容小觑,之后,就对辛弃疾颇为器重。

都说耿京队伍是抗金义军,那义军的结点该是哪里?

对于满心要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而言,自然是南宋朝廷了。于是,辛弃疾劝耿京寻求南宋的支持。

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前往南宋。而与之同时,金国自己内部矛盾爆发,金主完颜亮竟在前线被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回北方。

在辛弃疾任务得以完成归来时,耿京大营又出了事。耿京被降金叛徒张安国所杀。

辛弃疾获知后气血俱动,大怒,立即率领了50名骑兵直奔济州,奇袭有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徒活捉,连夜狂奔送至了建康,将其处死。

宋高宗有感于辛弃疾的英勇果敢,和那爱国的热忱,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此时辛弃疾仅二十五岁。

对当时的辛弃疾而言,他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宋室山河,他年纪轻轻已是战绩斐然,他的未来一片光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志向,正闪烁着点点星光,呼唤着他,等待着他。

可是,生活永远是那么的猝不及防。辛弃疾怎么也想不到,入宋之前的橫戈杀敌,驰骋沙场竟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成了他最为怀念的生活。

日后,他只能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摩挲抚剑,悲歌弹铗,回想往昔,空叹现实,“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少年的战场是辛弃疾生平最美的梦,是他离曹刘这些英雄最近的时候。他彼时豪情激扬,痛快肆意,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哪里会知未来年华老去,却还是报国无门。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3

辛弃疾任职后向南宋朝廷提出了不少抗金的建议,著名的《美芹十论》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陛下您是何等的英明神武有远见,连光武帝、唐宪宗都不如您。一个小小的金国,让您这么累真是不该啊。现在正是全天下有志之士效忠您的时候啊。”

“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又没什么才干,实在微不足道,但我的忠心告诉我为了大宋必须向前冲。所以我趁着金那边出事,呕心沥血写了十篇抵御敌人的策文,名字叫美芹。希望您可以看看。”

文章字字戳心,渴望统一的心情溢于言表,可惜的是,这是南宋,宋高宗赵构对北伐很是冷淡。

不过这些建议中所体现的实际才干倒是引起了赵构的兴趣,再加上朝中主和派占据主流,于是宋高宗考量再三,把辛弃疾从马革裹尸的梦中拉回了现实,任命其为江阴签判。

这又是个文官,不上战场不打仗,主要负责整顿治安。其实整顿治安没什么不好,这也是在为国为民。可问题是,这不是辛弃疾。

辛弃疾该是在沙场上“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的豪气英雄,而不是地方上治理荒政的文雅儒士。所幸,英雄总是乐观积极的,辛弃疾在江阴签判的职位上做的还是很是不错的。

可是命运,总是喜欢和辛弃疾开玩笑,它一步一步的把辛弃疾从豪气英雄引向了失意文人。

那个软弱的南宋朝廷虽然看重辛弃疾的才干,但因为他“归正人”的身份,始终不能相信他的忠心。

而他坚定北伐的热情以及豪爽激昂的性格,又使他在朝堂上显得极其突兀,难以立足,总是被主和派攻击。

辛弃疾29岁到42岁,短短13年间竟频繁调换14任官职。人一生中最可有所作为的时光就这样徒然的浪费了。

1180年,辛弃疾已经41岁了,当年那个少年英雄也只能在梦中重逢。

他的壮志豪情虽从不敢忘记,但这么多年来也只能记在心里。

南宋再也没有给过他拿剑的机会,他只有“笔作剑锋长”,以笔代剑,用词开辟新的战场。

这一年,辛弃疾再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一职。

次年春,万物生新。一派勃勃生机中辛弃疾亲自设计了他的家,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将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被朝廷所容,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同年十一月,辛弃疾被小人弹劾罢官,闲居上饶。

此后,他只有在52岁时当了3年的官,在64岁时韩侂胄主张北伐,出山了2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闲居。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惜春伤春怨春之情自古皆有,这首词表面看起来也是。但仔细读读,谁家惜春会写《长门赋》?谁家伤春会借《离骚》?谁家怨春会用玉环飞燕?这哪里是写春色,这明明着的是群奸小人对他的陷害和嫉妒啊!这里面满满的都是辛弃疾的愤慨与痛恨。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4

幸在,人生何其艰难,尚有知己作伴。软弱的南宋终归还是有一部分人铁骨铮铮,英雄豪气的。这些人虽只有“二三子”,却胜在真。

1188年的秋天,辛弃疾的好友陈亮写信给他,约他和朱熹共赴铅山紫溪,商讨恢复中原的大事。

到了约定时期到来之际已是冬天,寒冷透骨。辛弃疾染病卧床,等待着陈亮。他很焦急,害怕陈亮失约,毕竟朱熹已经因故不来了。

傍晚时分,雪后初晴,夕阳的余辉映在白茫茫的大地上,一片红装素裹,陈亮骑着一匹枣红色的大马来了。辛弃疾很是激动,那大马上骑的不只是陈亮,更是友谊和理想。

两个被朝廷摧残的有志之士、爱国青年久别重逢,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了一句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而奋斗到死。

后来人将辛陈的这次会面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辛弃疾在与陈亮分别后写了一首《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互为知己的两人在这个软弱黑暗的时代坚定地反抗着,互相给予支撑,这种友谊多么令人向往,这个时代多么令人痛恨。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时至今日,依旧散发着磅礴的生命力。

可问题是,统一不是辛弃疾他们说了就算的,无作为的是南宋政府,所以,无论辛弃疾怎么努力都只能是“试弹幽愤泪空垂”。

他能做的只是写词、写词、再写词。

辛弃疾把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不满全部写在词中来发泄。

抒发豪情,他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回忆年少,他写“少年横朔,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怀念沙场,他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他激愤难平,“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他自负难消,“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他失望难掩,“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1207年秋,距离他上次出山已经过了4年的时间。上次他出山时信心满满,可换来的还是小人的攻击,除了那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外,他什么也没留下。

可这次,辛弃疾相信不一样了,韩侂胄真的要北伐了。南宋朝廷起用了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下令要他速到临安府去赴任。

辛弃疾得知很是高兴,但高兴之后又是大悲。他已经68岁了,他老了。他现在不只是个手不离杯的村叟,是个“头白齿牙缺”的衰翁,他更是病重到床都起不来。

他无论再怎么想要上战场,他都做不到了,他只能上奏请辞。不过,辛弃疾相信他虽然上不了战场,但这次北伐一定可以成功,他会等到胜利的消息。

可惜的是,他什么都没等到,不久后,辛弃疾抱恨而终。也幸好,他什么都没等到。北伐失败了,韩侂胄也被杀了。

1208年,“嘉定和议”签订,辛弃疾的壮志破碎了。

于辛弃疾而言,他“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但历史偏偏就是那么让人痛恨,他有心的,只能想,他无意的,又成就斐然。

他写了一辈子词,那渴望收复失地的壮怀激烈也就在词中贯穿了一辈子。那是辛弃疾人生的意义,流动在他的血液中,只要他不死,就不会消失,即便他离世,也会在他的词中不朽。

注,阅读时间,仅供个人记录留存阅读品鉴。@龙行印象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去国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册页,纵33.5cm,横21.5cm,行楷书,10行,110字。

【释文】:

弃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本幅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刻《海山仙馆藏真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山东历城人。蔡伯坚弟子。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南渡归宋。孝宗朝官至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进龙图阁,知江陵府,又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即卒。著有《稼轩集》。

辛弃疾最著名的几首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西头忽现。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注,阅读时间,仅供个人记录留存品鉴  @龙行印象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相关文章

  • 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说辛弃疾是继苏轼后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是没有人有疑义的,他在词坛的地位,不知让后世多少文人望尘莫及。 但你若对着辛...

  • 谜语诗训练:口👄

    山根之下一口井, 文臣武将藏其里。 文韬武略文臣事。 冲锋陷阵武将理。

  • 文臣武将

    “喂喂喂,观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张大帅在前方现场为大家带来独家报道!”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

  • 踏莎行三首

    踏莎行.武将安唐 武将安唐,文臣舞宋。前朝岁月硝烟重。 尘封史迹上苍穹,卷书血泪星河涌。 功捷封侯,败亡荒冢。当年...

  • 盛世文臣。乱世武将

    天下大乱,乱世以至 武掌天下权 以文辅之 君战沙场,有敌自远方来,以戈待之,两军对峙,千军万马;战鼓起,漫天风沙,...

  • 要论三国文武全才,第一名必须是张辽!

    导读:三国时期,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文臣武将,而且后人还给予了他们十大文臣之排名,十大武将之座次。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

  • 颜良文丑:凭什么我们是背景板,表示不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三国的猛将颜良与文丑。 在...

  • 辛弃疾:文武兼备的热血儿郎

    提及中国的文人才子,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手无缚鸡之力。毕竟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文武分开,文臣和武将的形象截然不同。...

  • 市场价值

    我国古代黄金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来赏赐文臣武将。

  • 兵器十八般,谁是你最爱?

    对于男人,好象没有哪个不喜欢《三国演义》的,这里面既有文臣的足智多谋,又有武将的金戈铁马。尤其是武将,战斗力杠杠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辛弃疾:文臣?其实老子是武将!@龙行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dl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