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院很热闹,搭了棚,摆了席,在举行结婚典礼。很多人穿梭在棚下,午饭时间,有七八席,都坐满了人,菜品很丰盛,典型的喜宴菜。看着人们热闹地吃席,真的好怀念啊。这样子直接在院子里搭棚摆席的婚礼好久不见了,现在大多数都在酒店了,全交给了婚庆公司,有司仪,菜品也全定制,热闹得奢侈又形式。还是喜欢以前那种质朴又纯粹的热闹。
小时可没少吃大席。全村几乎都是本家,一有红白事,家家都要去人帮忙,自然小孩子也就能混顿席吃。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吃大席,一听到谁要结婚,口水早就流下来了。家乡的婚礼比较集中,大多是在暑期和年末,出去的人都回来了,农忙也结束,所以办婚礼的就特别多。
摆大席是很讲究的。白事只有一天,红事要三天。白事只请帮忙的人吃一顿饭,其余时间是亲戚们聚在一起,只有少少的几桌,虽然也很丰盛,但不宜太过喧闹。红事则不同,首先就是要热闹,提前一周就备菜。办婚事前首先要请“大老知”。这是一个义务的职位,没有钱,只要给两条好烟一瓶好酒。“大老知”是有师徒的,一代代传下来,并不是每个村子都有,需要把控全局,还要即兴发挥,没几个人做得了。
一到旺季,大老知的日程都是排满了的,需要提前很早就预约。定好了日子,请好了大老知,婚礼的一切就都可以交给他了。大老知去村里各家派工,几人管买菜,几人管上菜,几人管切菜,管接亲的,还有杂工,大厨,都是村里人,全由大老知安排妥当,而且还会给主家尽量省钱,事情办得既体面又漂亮,里子面子都会照顾到。口碑好的大老知平时在村里也极有威望,可以说是“无冕之王”,村里有纠纷也会先找他调节。婚礼的一切都由他统筹,而且还是最好的司仪。我常想,这样的人在古代战时肯定能成为一方统帅。而这样的人地方上所在多有,难怪会说“乱世出英雄”。
村里家家都有大院子。在院子里摆起一排排大圆桌,通常是露天的,只有大夏天或是雨雪天才会搭起帆布篷。夏天篷底实在太热,虽然大席很好吃,但边吃边狂流汗,可实在不是一种舒服的享受。所以人们更喜欢冬天摆席。大冷天里,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喝着热汤,吃着热菜,聊着热天,看着热闹,实在是太美妙了。大席上的菜基本是不变的,谁家摆席都一样,因为都是同一个大厨。大厨也是有师承的,一个大厨会做上几十年,好多代新人都是吃同一位大厨的菜席步入婚姻的。当然,所有的人都是义务的,和大老知一样。
喜宴的大席上,鸡和鱼市一定要有的,上菜顺序是先上酒和饮料以及一些零食,方便大家坐着聊天,大老知宣布开席,知客们请宾客入席,入席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分好几波,以亲疏定,这些全由大老知安排,主人家不必操心。人员入席以后,上菜,先是凉菜,八样,随季节年月不同常变动,能记起来的有花生米、藕、鹿角、豆干、肉冻、牛肉等等,还有很多,一时纷杂想不起来。边上边吃,开始敬酒,酒过几巡开始上热菜,也是八样,熟记的有整鸡、整鱼、蒸千子、丸子等等。十六样菜,最后是汤。汤是必须的,而且有专门的名字,叫什么“羹汤”,具体名字忘了,或者说一直就没搞懂。放了很多香料,还有大量胡椒,勾了芡,大冬天喝上一碗,浑身热烘烘的。
小时候吃大席,大家都是热闹地吃,剩下的很少。最后剩下的菜会专门收集起来,放在几个大桶里,婚礼后会一一分着送给附近人家。晚上把这剩菜加点打算炖开,味道比白天的大席还好。小时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后来就不再分了,直接倒掉了,因为条件好了,很多人开始讲究起卫生来了。再后来,吃席时很多人都拿着塑料袋,一个菜刚上来,别人还没动筷子接给人装袋子里了。不知这种风气哪里传来的,很让人不舒服,吃也吃不好,还一肚子气。因为这个,常有争执,也有因此而在婚礼上打起来的,弄得主家面上很不好看。生活越来越好,人反而越来越计较了。后来的婚礼就越来越乏味,大席也开始包给饭店去做,再往后就直接去酒店了,很少人再在家里院子搭棚摆席了。
如今大老知都已上了年纪,渐渐凋零,后继无人了。
好想念小时那种热闹又祥和的吃大席场面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