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昨天刷到了一条视频,视频里是一桌子人围在一起等着吃大席,一圈子都是男孩子,只有拍视频的是一个女孩子,软文内容:
我被分到了最弱的一组,我觉得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农村吃席
说起来异乡这么些年,真的很少有机会吃到大席,如今的礼尚往来都只成了只随礼,不吃席。
大席原意是指较为正规的宴席,所请宾客均为重要的人物,是中国民俗中的一个传统说法。寓意多指很正规、严肃的场合。
所有的红白喜事都会摆大席,生孩子,待满月,安徽有些风俗是孩子考上大学也会摆大席,而河南平顶山据说孩子过十二周岁也要摆大席。
摆大席是庆祝与昭告天下的意思。城市里很多摆宴席都是在饭店和酒店,而农村摆大席都是在自家的院子里生火,蒸馒头,炒菜,摆桌子,那场面很热闹,满满的烟火气。
农村人不像城里人下请帖,亲戚朋友近的话要亲自上门对说,不过现在更方便打电话通知。
自己庄的就不用亲自说了,因为头天主家里就张灯结彩,贴喜对,搭棚子,租工具,还会弄个大音响放歌曲,有条件的晚上还放烟花,附近的街坊邻居们都会提前去帮忙择菜,男的负责搬卸重物。
一个庄上的人就都知道了,不用通知,第二天全庄上的人都会来吃大席。
儿时最喜欢的就是吃大席,(老家话叫大桌,也许是因为有块很大的桌子)那时钱比物价贵,随礼都是几十块,五十块的,特别亲的都是随一百元。不像现在都是两百起步,一百都觉得拿不出手,以前也不像现在势利,以前都是请情份,人到就行。而现在钱到了就行,管人到不到,不到或许更好,又省了,不过这都是题外话。
有时候人多主家准备不足,负责管事的就会吆喝,今天礼待不周,大家谅解一下。没有位置都挤一挤,小孩都站着,我的童年吃大席都是站着过来的,除非人少,不过偶尔运气好还可以坐一下。
小时吃大席,桌子很大,总是够不到。都是大人们帮忙叨菜,不过大多都是肉类的,小时候特别讨厌这些,最想念的是拔丝糖,糯米糕,红薯丸子与芝麻球,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甜食,再抱着一瓶子可乐或者果汁一通喝,不过也是奇怪,尽管冬天却丝毫不觉得冷。放到现在我可是不敢的。
后来渐渐大了,可以够着桌子。不过总是碰到一桌子里有特别喜欢抢的,不管吃不吃,吃不完,都得叨走,放在前面。有一次碰到了我最喜欢的蒸甜米,我上去一把抓,心想都抢,大家都不要吃了。不过那是我的糗事之一,原因是手被烫的很疼。
那时饭桌的菜大多是素菜为主,蒜薹,木耳,西葫芦,芹菜,花生豆,银耳,茄子,豆腐等等。肉类除了牛肉,鸡肉,鱼与肘子等大件外都是小荤。
不过,那时吃席总是剩下很多素菜,大家都奔着大鱼大肉去了,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条件不好。而现在都是大鱼大肉,真正抢手的也都是那些素菜。
儿时,每次主家办完事都能剩下很多的菜,足足有一大盆,那时不兴宾客打包。不过主家都会在收拾完以后,用盆子挨家挨户地送杂菜,那时我觉得杂菜的诱惑是仅次于大桌的。
杂菜里有芹菜,有丸子,花生豆,藕,蒜薹等等,不过还有甜类。不过也是奇怪,平时单吃不怎么好吃,但是放到一起,搅拌以后,却是特别好吃,味道出奇的好吃。每次都喜欢在里面挑豆豆,或者蒜薹吃。
其实我很不喜欢现在的风俗,因为桌桌都打包,有的还没怎么吃,总是有不自觉的袋子都拿上了。
说起来也是凑巧,去年过年回家,村子里一家娶媳妇,腊月二十六老二结婚,腊月二十九老三结婚,几天里娶了两个儿媳妇,村里人都十分佩服。
当然,我们也是吃了两顿的大桌。现代的人的胃都被宠坏了,端上来的大鱼大肉都没人叨了,最后被婆婆给打包了许多,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素菜。
过年时家里也准备了很多吃的,不过我觉得都不如这杂菜好吃,而且百吃不厌。说起来也不怕笑话,返苏时还特意带了一些,我与先生吃了两天。
说起来,我现在特别想念大席上的肘子皮,还有肥而不腻的大肉片,放到锅里蒸了以后,夹到馒头里吃那真叫一个带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