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坚者智不达
这是在一次监考过程中看到的班级教室里的标语,颇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拿来直接用做这篇文章的文题。
所谓“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一种自然就是指意志,另外一种含义就是指志向。同样,文题中的“智”当然可以指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是得到的结果。
其实,我们在生活或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必然都要有个目的或是结果(成功,胜利,······),我们暂且可以把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得到的结果称之为目标。既然,一旦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那我们就得认真追求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
不管所追求的目标如何,但必定要有一个追求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用什么支撑,当然得用意志来支撑。不管在何种状态之下,我们很容易产生目标,比如,肚子饿了,我们的目标自然就是能够找到食物填饱肚子;口渴了,自然目标就是要找到水以解决口渴的问题······,当然例子非常多,不一而足。
就像解决肚子饿,口渴之类的问题倒显得相对容易,也并不需要多少意志的支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就像解决肚子饿,口渴之类的问题一般容易。如果,所要追求的目标一旦困难程度增大,那么也就预示追求它的不易。所追求的目标的困难程度,往往决定着追求者意志的强弱。也可以这么说,目标的困难程度就是检验追求者意志强弱的一把刻度尺。
关于意志,我们无法用文字来直接描述它的具体形状,不过,像“滴水穿石”“驽马十驾”“积土成山”·····之类的词语,便是对意志的最好表述和理解。
说到目标和意志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突然想到《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想想看,愚公的目标当然就是移走阻挡在自家家门口的大山。这可不是一般的目标,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也因为,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困难程度非常高,以至于让素有智慧之称的智叟都感到不解。
于是,智叟便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愚公当然也是胸有成竹的告诉了自己之所以移山的计划,做法·····。最后的结果,当然智叟被愚公说服。愚公的目标在于移走阻拦在门前的大山,有了这么一个目标,自然要有一定的意志来支撑。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哪个人都会对事物产生一种或大或小的目标。就像站在山底,每个人都会对山那边或是山顶的风景产生向往。这种向往就是一种目标,有了目标关键还得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山顶或是山那边的风光,别无选择的做法就是亲自登上山顶看看山顶或是山那边的风光到底如何,这应该算是眼见为实。
登山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行动。在登山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意志支撑我们登山的行动,在一般情况下或许不太容易感受到意志对于登山行动的支撑作用。一旦在登山过程等中遇到陡坡,荆棘之类的实际问题,那么,意志的支撑作用自然而然就显露出来了。
有的人遇到陡坡,荆棘之类的问题,意志的薄弱面就显露出来,或者在犹豫之后,或者很干脆的就会放弃登山的行动。一旦登山的行动戛然而止,无论如何都看不到山顶或是山那边的风光。这应该算是志不坚者智不达。
相反,有的人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陡坡,荆棘之类的问题,他的意志的坚强一面便被激发起来。一旦这种坚强的意志支撑着整个登山行动,那么,很显然他们会一如既往的向山顶攀登,结果自然就是登上山顶,可以一览山顶或是山那边的风光。这应该又是一种志坚者智必达。
当然,登山当中意志的支撑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例子。不过,人们所做的事情,不管是家务活也好,还是工作学习也好都总得有个目标在里面。既然,有了目标,那得总有个追求的过程在里面,追求的过程自然就是意志力支撑的过程。
比如说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也要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归纳······之类的能力。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总得要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
写到这里,自然就想起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来,其中,也可窥见意志力支撑下的学习活动。没钱买书便从有书人家借来,借来的书并不是光靠眼睛来读,而是逐字逐句的抄。这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活儿,需要多大的意志力?这还不算,天寒地冻的冬季坚持抄,那又得需要多大意志力。
抄一篇文章,倒也说明不了意志力强弱。但是,宋濂一抄就是多少个年头,这就不能不说明意志力何等坚强了。倒也是,作者始终还是说了句“箤获有所闻”,也就是说多多少少还是学到了知识,这不就是志坚者智必达吗?
世间人做世间事,有志不坚者智不达之说,自然也会有志坚者智必达之说。
至于,智达不达,就看志坚不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