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肥沃的土壤: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关系。
第一节:规范孩子的时候,怎样让他有自主感?
我们在育儿时最烦恼的事情之一,就是有时候必须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不能惩罚,不能用巧克力、冰淇淋和他交换(因为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感),但和孩子讲道理,他又不听,该怎么办呢?
就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就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作者用了心理学四部曲的方法:
第一,接纳他的情绪
第二,向他解释为什么必须做这件事,
第三,提供人际支持,
第四,提供有限的选择
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不管是哪一步,都要求我们尊重孩子。与孩子共情。
第一步首先就是照顾孩子情绪,承认刷牙确实不是愉悦的体验,这样孩子才会感觉被理解。如果你说:“刷牙不是挺好玩的吗?”或者“不就是刷个牙吗?就这么痛苦吗?别人家的孩子的不都刷的好好的吗?”
这些语言,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否则它会让孩子怀疑自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而且会更加抗拒大人的要求。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好言好语的和孩子说:“刷牙确实挺讨厌的,你现在是不是很烦啊。”或“哦,你不喜欢刷牙,是吧?”。
承认感受就是为了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理解和肯定。然后进一步说:“可是,刷牙很重要,你要是不好好刷牙,以后牙齿会坏的。”
这里用到的就是第二步,解释为什么必须要做这件事。不过这个时候通常父母说的没什么用,所以可以带孩子去当地的一些牙医诊所的公益活动。让牙医给孩子们上上课,讲一讲牙齿卫生知识,顺便给孩子们检查一下牙齿。果然,牙医会说:“你刷牙不好,要注意刷牙。”
诊所也会有大量坏了的牙齿的照片,把孩子们着实吓了一跳。穿白大褂的医生一说,这个说话效果就不同了。孩子也就明白自己确实需要好好刷牙。
于是就进入第三步:提供人际支持。
很简单,只要有可能,就和孩子一起刷牙,这样他就知道,这不是大人忽悠小朋友的把戏,而且大人同样遵守规则。有爸爸站在旁边一起刷牙、挤牙膏、装水、漱口、刷牙,也把刷牙变得更像一个游戏,让孩子更好接受。
这里还有第四步,就是提供有限的选择。有限的意思是比如在晚上你可以选择是先刷牙后洗澡,还是先洗澡后刷牙。可以选择爸爸陪着刷牙,也可以选择妈妈陪着刷牙。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孩子就不会感觉被强迫。当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后,他也会对这件事更认同,觉得这是自己的事。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理性决策能力越来越强,非理性的抗拒越来越少,将来也更可能有自主感。
(有限的选择特别需要注意,有些家长面对孩子不喜欢吃青菜,会说:“你要么吃下去,用么不要吃饭了。”这不是有限的选择,这完全是威胁。孩子能够感觉到的。正确的方法是说:“青菜是不太好吃,不过对你的身体好,爸爸妈妈也吃很多青菜的,你可以选择先吃完这些青菜再吃其他东西,或者先吃完其他东西在吃菜。”)
当然,这四招全部使完,可能还是没有用。孩子就是不肯做,那也没关系,有的时候方法不一定适合任何年龄的孩子,可能你操之过急了,所以孩子习惯了抵抗。这个时候,我们就更要坚持四个步骤。就算失败了也不能发火,要有耐心。也要让孩子看到你的诚意——你尊重孩子的感受,向他解释原因,而不是把这件事强加给他,而且陪他一起同甘共苦,还给他一定的选择权利。这样孩子才能更加体会到自主,慢慢也就更可能和你合作。
第二节:兴趣班:到底是兴趣重要,还是坚持重要?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的兴趣班才上了一半就不想上了,每次送他去都是磨磨蹭蹭,实在磨不过去就又哭又闹。我也不忍心逼他,可是不逼他又怕太溺爱了以后没有毅力,怎么办呢?”
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家长知道自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任由孩子做主,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肯定不行。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家长之所有有这种困惑,是因为误解了“毅力”的含义,以为毅力就等于无论如何都要咬牙坚持。其实毅力是热爱和坚持的结合。
推荐一本书,美国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关于毅力的研究书籍《毅力.热爱和坚持的力量》
从书名可以看出,一味地强调坚持,绝对不是真正的毅力。没有热爱做支撑,谁都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就比如作者在清华心理学系工作,知道一些清华学生的情况,不少学生高中时代非常努力,最终考上清华大学。结果进了大学之后呢。突然就不努力了,为什么呢?有的是遇到挫折,本来以前总是全班第一,现在却怎么考也考不过人家,就干脆自暴自弃了;还有的是觉得“我已经考上清华了,我已经成功了。”就松懈了。
为什么孩子会在中学时很努力,到了大学却放弃了。如果你和他们聊一聊会发现,他们很多人不爱学习本身。而是被逼着学的。因此他们没有坚持的内在动机。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者外界压力消失了,他们就会放弃。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自己喜欢这件事。
这个分界点在哪里呢?关键就是看这个兴趣一开始是不是孩子自己选择的。
如果不是孩子选的,上了一般不感兴趣,可以放弃。如果这个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的,你就需要逼孩子了,因为孩子的特点是对什么活动都容易感兴趣,但遇到挫折就特别容易放弃。这个时候逼孩子一下,帮孩子度过这个难关,孩子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这就是既保护孩子的自主,又培养孩子的毅力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孩子做主,但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自主,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毅力不仅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孩子当成自主选择了这个爱好,他才更能坚持下去。而他越坚持,就越可能做得好,也就收获了越多的胜任感——这又正是人类的另一项基本心理需求。
第三节:成长型思维:让孩子努力的关键
孩子在兴趣班或者其他任何事情上的胜任感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他在这件事情上取得的成就。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孩子在一件事情上的成就呢?有人说是天赋,有人说是努力,达克沃斯在《毅力:热爱和坚持的力量》这本书里提出了两个公式,把他们放到了一起:
天赋×努力=技能
技能×努力=成就
所以:成就=天赋×努力²。
难怪国内前一阵子特别流行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那么,如何让孩子努力呢?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本书第二章第六节“父母是园丁,不是木匠”一节已经讲过的,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大幅提升。他们更关注自己是不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不是有进步,是不是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
他们更欢迎挑战,遇到挑战后更可能坚持,在失败后更容易东山再起。总之一句话,他们认为成就主要来至于努力。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的具体做法,其实已经浸透在本书的很多章节中,因为成长型思维是本书的主要理念之一。在这一节,我以学习为例,讲一讲如何用正确的表扬方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比如,4岁的孩子,你问他:“3加4等于几?”他想了想说:“等于7!”你会怎么表扬他?我看到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人,脱口就说:“对,宝宝聪明。”
这样的表扬传达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就是你之所有能做的这么好,是因为你聪明,但聪明与否是难以立刻改变的,所以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遇到困难时会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会想,“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我没办法做好”。而且为了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他们会害怕挑战,生怕挑战失败,别人就觉得他不聪明了。
这不是作者的推理,这是科学家做过的实验。那么我们到底怎么表扬孩子呢?
这里有三个诀窍:
1:表扬努力,而不是天赋。
在刚才提到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表扬孩子努力后,孩子们更愿意选择难一些的题目,而且遇到问题时更努力地集中精力去克服,在最后的测试中成绩上升了30%。
所以,成长型思维是这么夸孩子的:“哇,你一定经常练口算吧,”或者“嗯,我看到你刚才算的好用心啊!”也可以直接引导孩子,接受更难的挑战,比如说:“嗯,你算出了这道题,看来这道题对你来说比较容易,我们来做一些更难的题目啊。”
2: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因为真正的好学,不是为了靠高分,而是为了享受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所以。如果孩子很快就算出了一道题,不要夸他:“哇,你算的这么快,真厉害。”或者“这么难的题你都会,你一定是你们班最棒的。”因为你把他和别人进行了比较,这其实也是再关注他的结果,因为只有结果才好比较嘛。你总不能说:“你一定是你们全班最享受解题过程的”吧。
表扬是关注结果,就会让孩子认为“只有我把题算出来,大人才认可我。”以后孩子学习的时候相的就是“这道题我能不能解出来,我能不能考全班第一?”而不是“这道题里我能学到什么?”“我这次比以前有进步吗?”要想让孩子关注过程,你可以像我前面举的例子那样夸他:“嗯,我看到你刚才算的好用心哦。”或者直接问他的过程:“咦,你是怎么算的呢?”
我们做家家长的都知道,孩子的好胜心和自尊心都很强,一道题算出来之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对不对。
如果要使你的表扬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出孩子的好学心,你还需要知道表扬的第三个诀窍。
3:以无招胜有招,用确认代替表扬,干脆不表扬了。
为什么呢?因为表扬的意思就是对孩子说“我认可你的表现,”这样就会让孩子以争取父母的认可为目标,又是以结果为导向了,而且会激发孩子的内摄动机。如果我们只是确认孩子的表现,比如前面已经用过两次的例子,“嗯,我看到你刚才算得好用心哦。”就只确认他的努力。
类似的你还可以说:“你做出来的这道题,有二年级的难度。”这样的确认,既有细节,让孩子觉得“你真的在关注我,”有没有评判,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学习动力。不要只是说:“孩子你真棒,我真为你骄傲。”这样空泛的主观的表扬。这样反而会损害孩子的好学心。
当然,表扬的这三招,不仅仅在学习上能用,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一样适用。比如,如果孩子能自己系鞋带了,你就说:“嗯,你刚才很用心地自己系鞋带,现在已经系的又牢又整齐了。”
总之,表扬的三个诀窍,第一:表扬努力而不是天赋;第二;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第三,确认行为而不是评判。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能让他更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胜任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