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巢湖文海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婚姻育儿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12)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12)

作者: 黄海龙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3:41 被阅读39次

    这本书我(龙衍先生)我细细翻看了很多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创造。

    还有两章就要结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提到很多概念。都是需要在另外补充学习的。

    想拿到一份父母合格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还不是一帆风顺,这就是人生道路。人生也一样有起有伏,我们就需要做的就是奋力向前。(奋力并非苦难或者艰难,奋力是一种心流,享受其中。)

    第六章:挺拔的身材: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第九节:感恩:别把内疚当成感恩

    育儿中的一大烦恼,就是孩子不能体会你的苦心,只要管教他,他就有怨言。昨天晚上儿子就跟我说:“爸爸,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好啊!”我是饿着他呢,还是打他了?都没有,我就是催他赶快做作业,不许他在玩了。

    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烦恼,很多家长都会问我:“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我为孩子连心都快掏出来了,他却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一点儿都不知道感恩。”

    如何培养孩子感恩呢?这里有有一正一反。我先说反面,就是有一种情绪,就像影子一样总跟着感恩,那就是内疚。本书第三章第三节“激发内疚”中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们在培养孩子感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反而激发了孩子的内疚。

    比如社会上有一些感恩教育的机构,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做的事内疚教育。他们让孩子烈数父母的付出,在想想自己给父母的回报,果然孩子一个个开始痛苦流涕。主办方那个得意啊,和孩子父母说:“你看,钱没白交吧。他们现在多知道感恩啊!我们培训通知里让家长三天不洗脚,你没洗吧?来,坐下,孩子就要过来给你洗脚了。”

    这些所谓的感恩教育激发的不是孩子的感恩,而是内疚。

    感恩是一种正面情绪,而内疚是一种负面情绪。

    你看那些所谓的感恩教育的照片就能看得出来,真正感恩的孩子,脸上应该是微笑、感动、升华、爱的表情,它会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绝对不会让你嚎啕大哭。能够让你嚎啕大哭的,只有内疚。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感恩教育的照片里,孩子的脸上都是紧张、难过的表情,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心中是内疚这种负面情绪。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觉得感恩,和他对“对方”意图的了解程度有关。

    第一,对方必须不图回报。

    如果图回报,那引起的就是负债感。如果这个债又还不了,那就会引起内疚感。这就是那些所谓感恩教育的常用套路:“爸爸妈妈对你这么好,你给他们什么回报了。”

    你说说,谁被这么一问会不蒙了,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给父母的回报都远远比不上父母对他们的付出。那怎么办?难道孩子也要像爸妈那样挣钱养家、烧三顿饭、换尿布吗?那不可能啊,于是你就内疚吧。

    所以,父母不能让孩子觉得:“我对你好,是希望你能学习好,是希望你能我们争一口气,”那孩子就不会感恩。他觉得双方是在做交易,你养我,然后我为你学习、为你争气。

    我们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知道“我对你的付出并不求回报。”

    感恩的第二个条件:必须能感觉到对方的善意。也就是说,对方不是非帮你不可,他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帮你,这样你才会感恩。

    现在很多孩子之所以不知道感恩,就是因为他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你不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的使命就是竭尽全力为你服务;相反,爸爸妈妈也是人,是一个和你一样有各种需求的人,我们是在选择为你服务。

    这就意味着,你要拒绝孩子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看见新玩具就想买,明明不累还要爸爸背着......

    哪怕是那些合理的要求,如果你自己不方便,也可以拒绝。比如他确实累了,可是爸爸也累了,我们一起来坚持好不好?

    不要以为你越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越感恩,不是的。有满足、有拒绝,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我的提款机,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样他才会感谢你的付出。

    当然,你的拒绝和满足一定要跟前面讲的第一个原则保持一致,绝对不能“你学习好,我就满足你的要求;你丢了我的脸,我就拒绝你的要求”。而是根据生活规则和情境做出的合理选择。

    总而言之,在为孩子付出时要把握好一个平衡,注意不要激发孩子的内疚。这样才能让孩子发展出真正的感恩。

    许多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心怀感恩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会更好,长大后会更成功,家庭更美满,身体更健康。所以,我们培养孩子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获得心理安慰,更是为了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


    第十节:自律:建立家庭规范

    家庭规范是指家里的规矩,就是那些让孩子能明确地知道“哦,下面要做这个了,”的事情。

    它可以包括:

    -作息规律,比如晚上九点睡觉,早上七点起床;

    -生活规范,比如睡觉前一定要刷牙,吃饭前一定要洗手;

    -家务规则,比如谁造成的垃圾谁来清扫,吃完饭后谁负责洗碗等等。

    为什么要建立家庭规范呢?因为它能给孩子安全感。家庭规范能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井井有条,他可以预计到下面会发生什么事,一个时间到了,或者一件事情来了,他不会着急害怕。

    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因为第一,家庭规范本身就是孩子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家长督促,另一方面他也要逼自己去适应和执行家庭规范,这就是在锻炼他的自律能力。

    第二,家庭规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很多好习惯,让他在其他方面更好地规范自己。因为人类的自律有一个很奇妙的特点,就是它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如果你刚刚逼自己做了一件不喜欢的事,比如跑了10千米,下面你就更可能放纵自己一下,比如吃块巧克力;或者,你在单位里忍气吞声地跟老板或者客户周旋,回家之后就更可能情绪失控。

    孩子也一样,如果你逼他做完这个做那个,比如早上起来一连串地催促:“快穿衣服!快洗脸!快吃饭!快穿鞋!快出门!”孩子肯定会造反,或者至少在学校里会各种不高兴。但如果其中大部分事情都是已经形成规律,他就可以自觉地完成穿衣、洗脸、吃饭、穿鞋、出门等一系列事情,那他就不会在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就心烦气躁,在学校里就能更自律了,更好地管理自己了。

    所以,良好的家庭为孩子节省了大量的心理资源,让他们不需要把自律浪费在那些小事上,而可以直接在大事上提升自己。

    更不用说,家里的事情有了规范,做父母的节省了很多大吼大叫的力气。可以投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怎样建立家庭规范呢?

    第一,制定家庭规范;父母和孩子全部包含在内,太小的孩子就不用了。在固定的时间给孩子洗澡、睡觉、带孩子散步、用同样的餐具、枕头和睡前故事、童谣。让孩子形成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和期待就可以了。

    注意:在讨论有关孩子的规范时,不要撇开孩子,要一起讨论。提前商量,会减少很多头疼的的事情。

    和孩子商量规范时,“理由要正面”,就是说我们在劝说孩子建立一个规范的时候,要用正面的理由。比如,你想让孩子早点儿睡,不能说:“你不早点儿睡,第二天起不来,上学就会迟到,老师就会批评你。”

    而应该说:“你要是早点儿睡了,第二天一天都有力气,就会玩的更开心了。”

    比如睡前收拾第二天穿的衣服,不要说:“你都这么大了,该自己收拾衣服了”。而应该说:“我觉得你现在是大孩子了,有能力自己收拾衣服了,下面就来挑战吧。”

    这样说,孩子会更愿意配合,才更容易商量出规范来。

    第二点,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制定规范的时候,你要先替孩子想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预先把这些坑绕过去,因为孩子自己很可能一高兴就答应了,但真做起来才发现不是这么简单,那时候他的挫折感就很强了。

    与其定一个很难执行的规范,让孩子到时候感觉自己无能或者自律差,不如定一个在他能力范围内的规范,让他体验到成就感,觉得自己果然很厉害,果然很自律,这样孩子以后才会更愿意规范自己

    所以,我们制定规范是要留好余地,不要定8点55刷牙,9点睡觉,或者7点起床,7点5分穿好衣服,7点7分就刷好牙这种规定。

    第三:一次定的规范不能太多。一般来说,同时执行的规范不要超过三条,我个人实践的时候一般用两条就够了。

    一般来说,三个月足够建立一个习惯,你花三个月建立两条规范,一年下来,你能给孩子建立六条规范。

    制定好规范后,我们要颁布规范。

    在执行之前,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颁布规范。你可不要小看这一步,他是比大人的催逼还有效的监督。

    因为孩子的记忆是很差的,还没有明白说话算数的道理。所以大家商量好规范后,每个人都签好字,然后把规范贴在墙上,这样一来可以平时提醒孩子要做什么。二来相当于合同,以后只要他执行有困难,就让孩子看一看这个合同,他就更可能去执行了。

    另一个能督促孩子执行规范的方法,就是把奖励方法也一起颁布

    下面是执行家庭规范

    规范制定的再好,颁布的再积极,孩子总还有做不到的时候,怎样才能确保规范的执行呢?简单地说,需要坚持甚至强迫孩子执行规范,因为那是他自己答应的。但是,这只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最好是我们先用一些技巧,能让孩子自愿执行规范。

    第一:提前预告。

    提前预告是说,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忽然冲到孩子面前,一把抢走孩子玩具,大吼:“刷牙时间到了。”

    最好提前10分钟就提醒他:“还有10分钟刷牙。”然后每隔2分钟或者1分在提醒一下:“还有3分钟”“还有2分钟”。

    这样烦是烦了点,可是有了一步步提醒,更容易让孩子放下玩具去刷牙。

    第二:正面引导,而不是负面的威胁甚至羞辱

    千万不要说:“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个懒蛋”。或者“你怎么总是说话不算数?”。

    相反,我们应该说:“哇,你的礼貌得分都已经90分了,再做到10次,就到100分了。”“我觉得你有能力收拾衣服,快来挑战把。”

    正面引导不仅就是说赞赏的话,也可以用好玩的方法。(用游戏的方式)

    第三:身体力行。

    我们一直说身教打鱼言传,在自律这方面尤其如此。你想想你要求孩子文明礼貌,自己却满口脏话;或者你要求孩子按时出门上学,自己却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耽搁时间,那孩子怎么可能遵守规范呢?

    尤其是已经制订的规范,即使我们做父母的不愿意,也不能轻易改变。

    最后,让孩子执行规范时要注意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大方向上要坚持,根据情况可以适当调节。比如,今天去亲戚家玩了,晚上八点半才到家,你在要求他九点睡觉就不现实了。可以延长到九点半。

    毕竟,建立家庭规范的目标不是为了大家都想机器人那样死板,而是为了把大家从日常小事中解放出来,把宝贵的自律资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所以,你不用把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建立规范,还是要留给孩子自由玩的时间,以及更重要的,尽可能多地让孩子自己做主的选择权。

    研究表明,有良好的家庭规范的孩子,不但身体更健康,行为更文明,而且学习成绩也会更好。


    第十一节:合作:父母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育儿中的烦恼可不只是因为孩子,有时候你的配偶也会让你火冒三丈。你们俩在怎么带孩子上面,视乎有解决不完的分歧。孩子犯个错误,你要严加管教,他却笑一笑说:“算了,孩子哪有不犯错的。”

    照理说你们俩应该是一伙的,一起抚养孩子,可你觉得遇上了猪队友,他觉得遇到了狼外婆,那可真是气死人啊。

    比如:我和儿子说好去跆拳道班,结果妈妈同意去小明家玩。我正要发火,但忽然想到,咦,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因为孩子在未来必然也会遇到和别人的各种分歧,他怎么应对这些分歧,就是最初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如果我们能在他面前做到理解解决问题的榜样,而不是情绪失控,相互指责,他将来和别人有分歧时,也才能有更好的合作精神。

    关于去跆拳道班,小明到我们家玩,出现冲突。父母和儿子经过一轮友好的协商,他们都答应,下午小明到我家来,跟儿子开开心心地玩了半天。到了星期一晚上,儿子果然是抓紧时间吃饭,做作业,然后去上了跆拳道课。这个问题得到了完满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父母的示范,他学到了与别人合作解决冲突的方法。

    父母的很多分歧是关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让孩子看到父母在自己面前发生冲突。有些人认为教育是要有一致性,父母就算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以免孩子困惑,也可以更好地维护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形象。

    但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第一,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父母也是人。怎么可能每次在孩子面前都迅速达成默契。

    第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形象有这么重要吗?难道比让孩子明白道理还重要?我们育儿的目标是让孩子明白道理。强调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形象,现在当然好,孩子都听你的,但总有一天你管不到他了,那时候就要靠他心中的道理来管他了。所以,我们得让孩子从小学着理解道理,接受道理,而不是树立权威,接受权威。

    第三,父母有分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孩子一开始会有些困惑。但当孩子看到父母理性、友好地解决了分歧之后,他就会知道,有分歧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父母怎么解决分歧,往往比分歧本身更重要。

    解决分歧的原则很简单,就和我们在单位和同事产生分歧了一样。第一,说明你的立场;第二,认知倾听对方的理由;第三,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有些家庭过度强调教育的一致性,结果经常有一方违心地跟随另一方的育儿决定,违心的一方虽然默默忍下了,但夫妻关系肯定已经被波坏了。还不如双方开诚布公,承认有分歧,但好好地解决,还能顺便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最后强调一点的是,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半的坏话。


    第十二节:别人违背了你教给孩子的价值观,怎么办?

    关于孩子价值观的培养,有家长经常问我:“我也想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可是社会不配合啊。你叫孩子排队守规矩,可其他人插队,先买到了冰激凌,你让我跟孩子怎么解释。”

    这个难题我也经常遇到。带孩子出去的时候,孩子会发现到处都有人违背我教给他的准则——不讲礼貌、随地吐痰、插队、乱扔垃圾,这些现象总会看到;和别的孩子玩,他遵守规则,可是其他孩子抢他的东西,甚至打他......

    他也会感到委屈,比如在开餐店吃完饭,我叫他把桌子收拾干净,他就会说:“那旁边那桌就没收拾干净啊?”或者把他一个装食品的小塑料袋仍在路上,我让他拣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去,他会指着路边其他人扔的垃圾说:“别人都扔了这么多了,我捡也没有用。”

    遇到这种情况,我主要做三件事:第一,解释道理;第二,以身作则;第三,如果有必要,也要对外界做一定的干预

    第一步,解释道理。

    要和孩子说:“对,有人违反规则,占到便宜了,但那是他不对,我们还是应该遵守规则。”然后和他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比如不遵守红绿灯,大家就都堵上了。或者解释一下,也许别人有急事,所以闯红灯了。

    说实话,有时候我们也会临时打破规则,有急事需要做一下变通。但人天生有一种坏习惯,就是觉得如果我打破规则,那是迫不得已,而别人打破规则,就是因为他道德败坏。所以你平时将心比心,在孩子面前帮别人解释,也能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第二步:以身作则

    我一直在强调身教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言传。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还很差,对于道理还不太好理解。更多地是通过模仿来学习。

    比如,在快餐店吃饭,哪怕是着急赶时间,我也让儿子一定把桌面收拾干净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再走。因为迟到当然不好,但你可以责怪自己出门晚了,或者吃饭慢了。这样的话。你下次是改进自己的行为。如果仅仅因为快迟到了就打破收拾东西的规则,就会让孩子觉得“我出门晚或者吃饭慢都没关系,到时候打破规则就好了。”

    有时候选择要艰难一些。比如,我一直和孩子强调说话要算数,但你要让孩子树立起信守承诺的价值观,首先你自己就要做到。

    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你推崇、喜欢、看重的东西在发生冲突时,你如何选择。

    就像前面的例子,上课不迟到是原则,吃完饭后自己把桌面收拾干净也是原则,这两条原则冲突了,你如何选择?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价值观,孩子都看在眼里,下一次他们就会做出同样地选择。

    还有一些家长会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孩子少看点儿电视。”我仔细问过才发现,这些家长自己就不爱学习,每天晚上是把孩子赶到书桌旁,然后自己去看电视了;或者稍微负责一点儿的,就坐在孩子旁边刷收集,偶尔抬起头来训斥孩子几句:“还不快做作业”,这就是用行动告诉孩子,学习不好玩,电视、手机更好玩,那怎么可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呢?

    所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是那样的人。这才是我们倡导的目标,就是育儿育己,你可以借助育儿这个过程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你和孩子解释道理和以身作则之后,有时候还得进行第三步,就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为孩子捍卫公平。

    因为当孩子提出为什么别人能闯红灯等问题的时候,就说明他开始有公平意识了。你也不能只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大道理压服他。

    如果别人只是私德不好,比如闯红灯或者吃完饭不收拾桌子,那你不用去管他,但如果别人的行为侵犯了你或者孩子的利益,那你应该挺身而出。比如,快餐店吃饭排队,有人插到我们前面,我就挡住他说:“对不起,我们在排队,请到后面去。”在比如小朋友抢你孩子的玩具,你必须干预。

    总之,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并不容易,尤其是遇到别人在孩子面前违背我们讲的价值观的时候。这时我们要给孩子讲道理,要以身作则,还要在必要的时候维护公正。但如果我们想通了育儿育己的道理,你就会发现,为了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我们自己就在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育儿变成了一个充满喜悦和意义的过程,这才是最聪明的养育方法。

    (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rozxtx.html